蘋果未來祕密在這裡!從神祕組織到七大技術佈局
智東西(公眾號: zhidxcom)編 | 智東西內參
隨著人工智慧的艱難發展,智慧手機增長的放緩, 蘋果公司能否第三次重塑自我?
在很多方面,蘋果仍然是一家以Steve Jobs個人形象製造的公司,專注於顛覆性產品。但今天,蘋果走在了十字路口。在CEO Tim Cook的帶領下,蘋果公司抓住新興技術的能力引發了許多新的問題。蘋果的下一步將是什麼?
本期的智慧內參,我們推薦來自CBInsight的報告,挖掘蘋果的專利,併購和財報,最近的產品和公司組織結構等資訊,揭示蘋果公司未來走向,具體的自我重塑方法。 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全文(CBINSIGHTS:蘋果未來策略拆解),可以在智東西公眾號回覆關鍵詞“nc289”獲取。
以下為本期智慧內參整理呈現的乾貨:
蘋果公司是出名的祕密保守者。圍繞著公司的一舉一動,蘋果被認為致力於AR頭戴裝置、聯網汽車軟體、變革醫療保健裝置和應用、以及智慧家居技術和新機器學習應用等方面。我們挖掘了蘋果的專利,併購和財報,最近的產品釋出和公司組織結構資訊,揭示公司具體的自我重塑方法。

組織和發展優先順序
如恐怖組織般的組織架構
蘋果過去常常以其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臭名昭著。Steve Jobs團隊的長期由值得信賴的成員組成,現任執行長Tim Cook最初從康柏公司被聘請到蘋果,改造公司破碎的供應鏈。與喬布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Tim Cook是一個“無情的傢伙”,他通過管理業務中無趣的部分升到了喬布斯的核心圈子。
今天,Jonathan Ive似乎已經掌控蘋果的設計主管的位置,這個職位曾經由Jobs擔任,而Cook則管理其他所有事情。根據蘋果在其網站上的關鍵人物頁面,Tim Cook有17個直系下屬,包括Ive,首席財務官Luca Maestri,營運長Jeff Williams以及各種SVP和副總裁。

▲蘋果公司領導層
蘋果的祕密在組織內部延伸,每個專案團隊內部需要知道。團隊通常不知道其他團隊正在做什麼,而且公司故意將他們分開。前硬體執行官Jon Rubinstein曾告訴《商業週刊》,“我們有很多小團隊,就像一個恐怖組織......一切都建立在“需要知道”的基礎上。”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公司是一個“功能性組織”,意味著它不會根據產品系列分裂自己,例如,根據iPhone或Mac專門的團隊。相反,蘋果是按功能組織的,因此Phil Schiller的營銷組織負責所有產品的營銷。鑑於該公司在軟體和服務,手機和計算機硬體方面的多元化業務,這無疑是一個笨重的結構。但與此同時,這種結構允許蘋果保留些可能被稱為創業心態的東西。
在併購活動方面,蘋果的併購重點集中在當時的主導產品。在過去的十年中,那就是iPhone及其iOS。正如Above Avalon的分析師Neil Cybart指出的那樣:
“對於Mac來說,它曾經是同樣的道路:“從1997年併購NeXT開始的10年間,除了併購蘋果之外的所有併購都是與加強Mac平臺有關。雖然當時蘋果公司的產品線可能並未完全受到衝擊,但值得注意的是併購並未用於iPod或擴充套件到其他產品類別或行業。從2003年到2007年,蘋果公司經歷了至少五年沒有併購活動。雖然當時外界並不知情,但這個“緩衝區”最終成為iPhone發展的關鍵時期。自從2008年併購P.A.半導體後,每次併購都只關注加強iPhone和iOS平臺。這一新的iOS焦點引領了併購步伐和併購金額的顯著增長。”
硬體工程師在蘋果依然很吃香
截至目前,約有80,000名直屬蘋果公司的員工。為了瞭解蘋果期望的職位,我們最近從其網站收集了資料,並分析了公司的7,000多個公開招聘列表。硬體工程處於領先優勢,佔開放職位的34%。第二大板塊是軟體工程,佔28%,其次是銷售(9%)和運營(8%)。對於一家宣傳其不斷髮展的服務業務並在人工智慧和AR等競爭中擊敗其他公司的公司而言,蘋果公司竟專注於招聘硬體工作,這有點令人驚訝。

▲蘋果公開招聘列表
蘋果最近招聘了一些重要人員。該公司說服前Burberry CEO Angela Ahrendts領導其零售店。今年6月,蘋果還挖走了兩名來自索尼的好萊塢老兵,以Eddy Cue的名義率先推出了百億美元的原創內容。此外,據報道蘋果在以色列擁有1,000名工程師,專門從事ARKit工作。
未來焦點:新興市場和新產品
除了招聘列表之外,我們還挖掘了蘋果的年度財報電話會議,突出顯示其成績單中的重複關鍵字,使用顯著性加權方案來找到單詞和短語。在過去的5年裡,iPhone已經佔據了會議談話的主導地位,其他主要產品如iPad和Mac也是如此。多年來,經常提到中國,巴西,俄羅斯和美國等地區,但在2017年,印度似乎成了新的焦點。隨著中國和美國等成熟市場的增長放緩,蘋果越來越多地尋求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增長。

▲ 蘋果歷年財報電話會議關鍵詞
AirPods,Apple Watch和AR也有越來越多的提及。蘋果公司越來越強調其在“服務”(即支援軟體的數字購買和雲服務)中強勁表現,包括Apple Music。然而,正如我們在招聘和其他領域所看到的,硬體仍然是一個焦點。隨著移動普及率的提高,蘋果公司應對“升級速度”的戰略正在放緩,以及它對高利潤“高階”市場的發揮已經成為另一個主題。在這裡,蘋果正在改變iPhone銷售放緩以及努力從客戶那裡奪取更多終身收入的努力。與谷歌相比,谷歌自稱是AI的第一家公司,並經常在財報電話中提到AI,相比蘋果高管並沒有在收益電話中強調AI。

改變未來的舉措
1、押寶AI,從併購開始
在AI方面拉開的帷幕,蘋果似乎落後了。據第三方資料來源Verto Analytics稱,去年蘋果語音助手Siri的使用量下降,相比之下亞馬遜Alexa的使用量增長。用HomePod擴充套件Siri ,蘋果公司以此對抗亞馬遜的Echo和Google Home的高階音訊AI。但經過了幾次跳票,其於2018年年初才正式釋出。
更廣泛地說,蘋果似乎有意識地繞開了大資料和AI。對於今天的許多公司而言,每個使用者互動都被投入到基於雲的機器學習模型中,以幫助調整產品,例如在照片應用中標記照片。谷歌照片被認為是面向消費者的一個主要例子。但蘋果採取了一種可能被稱為“雲端警惕”的方法,傾向於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計算基本上是由本地裝置完成的,而沒有使用者資料離開裝置。這部分是因為蘋果公司主要從事銷售裝置業務,而不是像競爭對手Facebook和谷歌那樣銷售廣告而試圖儘可能利用雲中的使用者資料,以增加消費者對其平臺的參與度。
2015年,Tim Cook公開表示蘋果公司在使用者隱私方面的立場,他說道,
“一些最傑出和最成功的公司通過讓客戶對自己的個人資訊感到自滿而建立了自己的業務。他們正在吞噬他們可以瞭解到的關於你的一切,並試圖將其貨幣化。我們認為這是錯誤的。而且蘋果不希望成為那種公司。”
AI併購趨勢
不可避免地,加強蘋果的產品意味著必須轉向AI。今年,蘋果推出了一款名為Core ML的新機器學習框架,該框架將為其iOS開發人員社群提供建立應用程式的能力,這些應用程式利用機器學習進行更多的裝置計算。 Core ML還具有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框架,使應用程式能夠標記照片和物件並識別語言。
新的人工智慧焦點在其併購行動中得到了迴應,而蘋果公司已成為AI初創公司中第二大最活躍的併購者,在過去的5年中共有11項與AI相關的併購。最近的交易包括蘋果9月份併購影象平臺REGAIND,以及5月以2億美元的價格併購Lattice Data。
即使只考慮其最大的併購,最近蘋果公司在併購機器學習的初創公司上花費很大。 Beats和Anobit等硬體公司已經花費了2億美元或更多的價錢併購,但在過去的兩年裡,Turi和Lattice由於開發了橫向AI而在併購價格上名列前茅。 蘋果併購的其他許多公司都是半導體公司,包括Anobit Technologies、PrimeSense和AuthenTec。隨著公司現在為iPhone設計自己的機器學習GPU硬體,我們將可以看到在此類行業更多的併購。
蘋果公司在設計專用晶片方面的優勢將派上用場,因為像英特爾,高通和谷歌這樣的企業為資料中心和裝置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的機器學習專用晶片。目前,晶片世界白熱化,現有企業和風險投資支援的初創公司正在尋找卓越的GPU製造商Nvidia。通過在其最新的iPhone中新增蘋果設計的GPU,該公司顯然正在認真對待AI的硬體前端。但是,要讓蘋果在這裡發起有意義的攻擊,它需要在軟體和資料方面取得成功。
AI專利趨勢
蘋果在尋求智慧財產權專利保護方面相當積極。最著名的是,它已經為iPhone的包裝和蘋果 Store購物袋等相對平凡的東西申請了專利。當然,個別專利可能只是潛在產品的早期草圖。許多專利並不等同於產品。但綜合起來,數百項專利活動可以揭示戰略方向和優先事項。

▲ 蘋果在不同領域專利申請數量
有趣的是,蘋果的頂級專利部分是網路安全,自2009年以來已經有533項專利。下一個最常見的家長焦點是AR / VR(253項專利),其次是自動駕駛汽車(72項)。相比之下,只有一小部分專利(22)專注於AI。蘋果公司在其AI專利組合方面落後的事實基於通過比較五大全球科技公司(市值最大的公司)的AI相關專利而得到。

▲ 蘋果和微軟,亞馬遜,Facebook,谷歌AI專利對比
今天,FaceID通過紅外光線來識別使用者的臉部來解鎖iPhone X(S),是iPhone X(S)最熱門的新功能。但在檢視專利時,這方面的回顧是明確的。自2015年以來,蘋果已經獲得了5項專利授權和2項面部識別專利申請。此外,它還在2015年併購了面部跟蹤軟體製造商Faceshift。同樣,蘋果今年獲得了至少兩項專利,回想起來似乎是關鍵iPhone X(S)螢幕創新:一個用於減少裝置的邊框區域,另一個用於在顯示屏中嵌入指紋感測器。下圖是蘋果公司的專利“鎖定和解鎖使用面部識別的移動裝置”(2016年10月授予)與推出的最終產品:顯然,蘋果的未來方向並未脫離專利和併購賭注。鑑於我們所看到的資料,AR看起來完全符合蘋果的交叉策略。

▲ 蘋果的面部識別專利和最終產品
2、AR是蘋果佈局的重點
AR併購趨勢
AR近年來一直是一個嚴肅的併購目標:可以說蘋果公司最近收購的最重要的就是PrimeSense,其紅外(IR)技術首先在Kinect中掀起波瀾,Kinect是微軟Xbox的車身感應外掛。最新iPhone中的“探測器”基本上是一個縮小的Kinect,以啟用FaceID。雖然它現在主要用於對映人臉,但iPhone X(S)中的紅外攝像頭可以被未來的AR應用程式用於啟用前置AR應用程式。例如,您可以將手機指向一個空置的地方,手機會將數千個紅外點噴射到該區域的輪廓中,以呈現定製房屋在該區域的外觀。而其他AR / VR收購,如最近的Sensomotoric Instruments交易,AR耳機的計算機視覺公司,表明蘋果在這個領域的嚴重渴求。早期的AR收購包括蘋果購買FlyBy Media和metaio。同時,面部識別採集(Emotient,RealFace和Faceshift)當然也可以採用適用的技術。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以3000萬美元收購Vrvana表明蘋果正在推出AR耳機/眼鏡。 Vrvana的耳機技術(如下圖所示)提供AR和VR功能。到目前為止,它似乎是蘋果的第一個AR硬體(而不是AR軟體)。

▲Vrvana頭戴裝置
AR專利趨勢
蘋果公司也正在尋找超越實體iPhone螢幕的AR,即全息投影。下面稱為“互動式三維顯示系統”的專利申請詳細描述了一種投影全息圖型別影象的系統,該系統可以由使用者在半空中操縱,而不需要特殊的眼鏡。該專利申請於2012年10月,可能成為更大的AR功能的一部分,並涉及到教育,醫療診斷和生物醫學工程的可能應用領域。全息圖形式的AR無疑是增強現實可能採用的未來方向。通過全息圖的AR意味著投影儀可以將影象傳送到物理環境中(就像星球大戰這樣的電影中的一樣)。

▲蘋果全息專利
通過這種方法,全息圖可以消除對笨重的頭戴裝置的需求,這是消費者採用AR的一大障礙。 Lightform是一家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創業公司,已籌集近800萬美元用於實現這一功能。
AR財報會議和未來的offer趨勢
Tim Cook雖然對未來的產品一直保持緘默,但他傾向於在採訪和季度收益電話會議中預示蘋果的舉措。為了瞭解將要發生的事情,我們查看了公司盈利電話中提到的技術和地點,並使用CB Insights的收入成績單搜尋引擎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其繪製成圖表。我們發現:
»人工智慧的提及是最近出現的現象,僅在2016年第3季度開始。
»2017年底首次提到自動駕駛汽車(AV)。
»到目前為止,AR / VR是我們研究中提到的最多的方面,自2016年第一季度首次提及以來共提到了33次。
»在最近的Q4'17電話中,AR / VR關鍵字被提及了15次,這使得它成為一個重要的賭注。

▲ 蘋果歷年財報電話會議關鍵詞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的AR頭戴裝置可能即將推出。不同的證據表明,蘋果十多年來一直在研究虛擬和增強現實應用。新的啟示表明蘋果將在2020年之前推出一款獨立的AR頭戴裝置。據報道,這個被稱為“T288”的AR專案由Mike Rockwell領導,Mike Rockwell是杜比實驗室的一名重要僱員,負責管理數百人的團隊。該產品將擁有自己的OS或Reality Operating System,它將成為蘋果移動平臺的精神繼承者。
在2017年6月的WWDC上,蘋果公司首次公開,推出了適用於iPhone和iPad應用程式開發人員的工具ARKit,以及開放名為CoreML的機器學習庫。在短短几個月內,ARKit開發者釋出了熱門增強現實應用,可以通過iPhone 6S或更高版本覆蓋任何蘋果客戶。今天,這個數字達到了3.81億部iPhone裝置,但ARKit的覆蓋面預計到2020年將增加到8.5億個。
據報道,熱門熱播的AR移動應用程式Pokemon Go是App Store歷史上第一週下載次數最多的應用程式。據說蘋果公司還有1000名以色列ARKit工程師。而且已經有一個不斷增長的AR應用程式生態系統,它正在將iPhone變成可以說是體驗增強現實的最常用裝置。應用程式包括家居零售商,如宜家,允許使用者在家中視覺化傢俱,為兒童教育遊戲,將拼圖投射到他們的臥室牆壁等等。
在2017年初的一次採訪中,Cook說他認為AR是蘋果的下一件大事:“我認為這是一個像智慧手機一樣的大創意....我認為AR很大,很大。我很興奮,因為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改善很多人的生活。並且很有趣。我認為AR就像我在iPhone上檢視矽片一樣,它本身不是產品,它是一項核心技術。但是有一些事情要發現,技術對於主流而言已經足夠好了。“ 庫克還重申“AR將改變一切。”根據蘋果公司的Q4'17財報電話,App Store自誇已經有1,000個使用ARKit的應用。但蘋果也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硬核的遊戲玩家和視覺開發者絕大多數使用非蘋果 PC進行圖形和VR體驗。最終蘋果的頭戴裝置肯定會與谷歌和好萊塢工作室支援的創業公司Magic Leap競爭,後者自2011年以來一直專注於追求AR頭戴裝置。此外,蘋果的專利組合在AR / VR中,雖然規模較大,但與其競爭對手相比卻是一般的。微軟,谷歌和Facebook在這一領域一直很積極,並且在追求專利方面超過了蘋果。最後,Tim Cook經常談論AR,但大多忽視了VR。 Facebook的Oculus,谷歌Daydream和微軟等公司已經啟動了開發者社群,併為迅速發展的VR領域製造了耳機和手機,而蘋果公司似乎已將其所有晶片放在AR上。

▲ 幾大科技公司AR/VR專利數
3、蘋果汽車計劃已調頭轉向電池和軟體
自動化,電動汽車(和汽車電池)以及汽車共享是汽車未來發展的支柱。蘋果已經涉足這三個領域,但在實際製造汽車方面卻三緘其口。這是一個相當公開的祕密,蘋果正在研究自動駕駛汽車(AV),而蘋果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了一篇基於LiDAR行人和騎自行車者3D檢測的論文。但總的來說,該內部被稱為“泰坦”專案的細節很少。執行長蒂姆庫克曾暗中說道,“我們非常關注自主系統。我們確實有一個大型專案正在進行,並正在進行大量投資。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自主系統是所有AI專案之母。“蘋果幾年前通過Macallister Higgins.20自動駕駛汽車的形象為報道的LiDAR部門帶來了一些新員工。但是今天,雄心壯志已經縮減為僅僅為自動駕駛汽車開發軟體。據《紐約時報》報道,內部分歧和缺乏統一的願景使該專案脫軌。

▲ 蘋果LiDAR汽車專案
雖然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公司肯定會設計汽車專案,但一路走下去,前景不被看好。汽車是一個擁擠的行業(我們已經確定了至少44家AV公司),而像谷歌這樣的主要競爭對手自2009年以來就擁有自主原型。通用汽車以10億美元收購Cruise Automation後,原始裝置製造商也看到了這一領域的機會。為了推動未來的汽車工作,蘋果聘用了前SVP 硬體Bob Mansfeld作為其新領導者。目前已經取消了推出全新車型的想法,轉而專注於CarOS軟體和構建自動駕駛系統,但這本身也是一個挑戰。
電池技術
蘋果公司在汽車領域想要取得更大成功的一個領域是電池技術。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汽車越來越像車輪上的iPhone,蘋果對電池技術和鋰供應鏈的投資可能會使其在電動汽車市場上佔據優勢。據報道,該公司已經與CATL合作,CATL是中國最大的汽車電池製造商,可以為Titan專案製造大型鋰離子電池。此外,蘋果公司對中國乘坐獨角獸滴滴出行的投資可能會給該公司帶來合作伙伴關係,這可能會在其自動駕駛汽車專案上產生有價值的駕駛員資料。截至今年,該公司還在申請與電池技術相關的專利。事實上,在蘋果 2017年專利申請中的20個最重要的短語中,有6個與改進電池技術直接相關。2017年第二個最重要的短語是“活性材料”,它涉及創造緊湊型能量密集電池所涉及的化合物。雖然電池技術可能與智慧手機的有關,電池技術可以很好地從較小的裝置轉換為更大的應用,如家庭和汽車。

▲蘋果歷年專利關鍵詞
自動駕駛併購趨勢
與同行不同,蘋果公司沒有企業風險投資部門,一般是直接購買公司。最近對滴滴出行投入的10億美元是幾十年來的第一次投資。 2017年,蘋果宣佈為先進製造業撥出10億美元資金。該基金的第一筆投資是對公開交易的康寧投資2億美元,該公司在iPhone上生產大猩猩玻璃。像寶馬這樣的其他原始裝置製造商擁有活躍的合資企業,而蘋果沒有。依靠內部努力和併購(目前還沒有已知的AV交易)是一種多樣化的方法,如果計劃在汽車上做出成就,蘋果將需要轉移大量資源。
4、後IPhone時代的穿戴裝置
APPLE WATCH
從Apple Watch開始,蘋果正在建設一個無iPhone的未來。最重要的是,該公司正在利用其純正的消費品牌並通過工程設計將個人計算帶入更小、更方便、更輕鬆的使用者體驗之中。進入可穿戴裝置也為蘋果提供了新的見解。在蘋果的最新收入電話會議上,蒂姆庫克表示,整個可穿戴裝置業務在第四季度和2017財年同比增長75%,並且“已經產生了財富400強企業的年收入”。最新的Apple Watch 3具有蜂窩接收功能,無需iPhone即可撥打電話。換句話說,Watch已經允許蘋果使用者只需一塊手錶就可以離開家,也許可以放入耳機AirPods來聽音樂和接聽電話,並不覺得他們需要智慧手機來度過他們的一天。同時,來自Watch的資料也使斯坦福大學能夠進行大規模研究,以彙總使用者的心率並識別異常情況。手錶不斷佩戴的事實將為健康和保健工作提供新的見解。 Stratechery的分析師Ben Thompson寫道,設計,互動/使用者體驗和環保意識將是Watch向前發展的關鍵:“蘋果及其競爭對手在這些因素中實現這些因素的能力將決定該類別是否會成為一個好的方面商業到手機,或者是朝著更小,更方便的個人電腦發展的下一步。”
AIRPODS

▲ Airpods
AirPods無線耳機於2016年底推出,是人機介面的下一個明顯接觸點。AirPods的早期成功部分來自蘋果定製的耳機W1晶片,使其在範圍和電池壽命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在一個良性迴圈中,耳機硬體的成功只會影響蘋果 Music品牌,而蘋果 Music品牌已迅速佔領使用者。 AirPods強調了蘋果在後智慧手機時代設計用於恆定環境,被動使用的產品的雄心。從歷史上看,很明顯蘋果公司如何逐步淘汰iPod等過時技術,轉而支援其下一個重大事件。今年售出600萬和1300萬臺的AirPods和蘋果 Watch將成為iPhone之後銷售量的巨大的產品。 2017年,Watch和AirPods合併銷售超過Mac系列產品。

▲蘋果各類裝置銷量
5、Homepod代表了蘋果進入智慧家居的野心
由於跳票,Homepod於2018年初開始銷售,蘋果對Alexa式人聲計算機的迴應將成為Siri及其智慧家居工作的試驗場。在其同行中,蘋果是最後一家主打家用語音電腦,亞馬遜的Echo裝置和谷歌的家用裝置是其主要競爭對手。為了與眾不同,蘋果強調HomePod的高品質音訊作為音樂播放裝置。值得注意的是,蘋果還提供HomeKit,這是一個智慧家居裝置的軟體平臺。 蘋果的HomePod可能成為更廣泛進軍智慧家居市場的第一個訊號。與智慧手錶和手機一樣,蘋果有著悠久但具有變革性的進入者的歷史。因此不應排除使用HomePod和潛在輔助裝置的成功。更廣泛地說,蘋果分析師推測,最近完成的Steve Jobs院和蘋果公司新的5億美元庫比蒂諾總部是該公司在建築和家居設計方面邁出的第一步。有人甚至認為,蘋果公司的劇院,新總部和零售店本身就是蘋果產品。

▲ HomePod
畢竟,蘋果公司是一家設計公司,而且它從頭開始設計來銷售智慧家居並不是不可思議的。智慧蘋果裝置可以成為這些家庭技術核心的一部分,設計像Watch這樣的蘋果產品。雖然這個想法現在只是推測,但未來蘋果可以通過收購像Kasita這樣的公司快速進入模組化住宅建設,提供與其技術生態系統協調一致的房間。
6、醫療保健可能是蘋果下一個大的垂直行業
已故的Steve Jobs的女兒透露,在他的最後幾天,Jobs從他的病床上勾勒出一個支援iPad的醫院單元的計劃,包括流體監測器,X射線裝置的想法,以及更好的房間設計藍圖。今天,蘋果已經進入醫療領域。隨著iPhone足跡接近10億使用者,這個定位非常好。蘋果通過蘋果 Watch開發了Health應用程式和ftness跟蹤功能。然而,通過收購Gliimpse並與Health Gorilla合作,該公司正在慢慢轉向提供完整的個人健康記錄。蘋果公司也越來越關注臨床級資料採集,正如其與FDA合作檢測心臟異常,進軍無創血糖監測以及將iPhone轉變為診斷工具的專利所表明的那樣。此外,蘋果的ResearchKit應用程式允許研究人員使用iPhone進行大規模的研究。蘋果公司的領導者一直在談論該公司參與糖尿病和心臟病管理,這是美國醫療保健領域最大的成本驅動因素之一。為了改善結果,蘋果正在利用CareKit及其與Health Gorilla的合作伙伴關係,這是一個臨床醫生協調患者護理的平臺,可以讓所有利益相關者在同一頁面上獲得患者的醫療服務。該公司傳聞與American Well的合作以及現有的遠端醫療專利表明,蘋果也希望參與將患者與護理聯絡起來。據報道,蘋果公司還考慮購買企業診所創業公司Crossover Health,這將推動其推動實體醫療保健服務的可信度。相對於其他科技巨頭,蘋果擁有相當大的健康相關專利組合,這可以使其具有優勢。

▲ 幾大科技巨頭醫療相關專利
7、網路安全和生物識別是蘋果被忽視的優勢
蘋果已經悄悄地努力保護其平臺。隨著公司遭遇高風險的網路安全漏洞,蘋果公司保持了令人羨慕的業績記錄。在某種程度上,這可能是因為蘋果的作業系統和iOS佔全球裝置的比例不到13%,但蘋果公司也非常重視其“封閉系統”的網路安全,其硬體和軟體的端到端控制也有所幫助。該公司的使用者以更快的速度更新軟體,提高其網路安全,而蘋果嚴格控制的App Store使每個應用程式都經過惡意軟體審查。在其他系統上,非標準硬體元件可以具有不同級別的安全性,從而產生更多安全漏洞。此外,自2016年以來,所有蘋果的裝置都標配了強大的加密功能。(這使得與執法部門的關係變得尷尬,當時蘋果表示不可能幫助FBI解密槍手的iCloud資料)。在專利方面,網路安全是蘋果公司智慧財產權組合中最大的一部分,相對於谷歌的活動來說,網路安全規模相當大。

▲幾家科技巨頭網路安全相關專利

蘋果市值破萬億,但從財政角度來說,它從未被看好過
技術的成功是短暫的。蘋果的未來取決於另一個平臺。麻煩的是,沒有人確切知道下一步是什麼。蘋果公司已經在其人工智慧和語音計算等大肆宣傳領域脫穎而出,並且在智慧家居和雲服務等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與此同時,該公司的AR和家用裝置和可穿戴裝置數量翻了一番。但蘋果公司是一家通過投注一次又一次地拒絕傳統智慧,批評者和反對者的公司。當許多人說它不可能時,蘋果賭在智慧手機市場上,最終由“iPod公司”完成證明每個人都錯了。它在智慧手錶和可穿戴裝置上的賭注有些晚,但現在也聲稱佔據了早期主導地位。目前,AR與Facebook和馬克扎克伯格所倡導的身臨其境的VR相當,但蘋果仍然在這個舞臺上超越了許多其他領域。儘管被特斯拉執行長埃隆馬斯克公開抨擊,但它仍然放棄並重組了其汽車的努力。最後其組織風險呢?另一種自我進化可能需要一種新的設計理念,即包含失敗。它可能需要更深層次的吸引力來培養開發者社群,甚至可能需要重組以更好地組織蘋果的龐大(有時會聚)產品線。最重要的是,蘋果必須保留其革命精神,同時擺脫過去。對於任何公司來說這都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更不用說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了。但是,隨著蘋果公司尋找其下一代平臺技術,它應該回想起其已故創始人的話:“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它,請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智東西認為,隨著蘋果公司市值突破萬億美元,新iPhone亮點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貴,蘋果公司在後iPhone 時代的道路會變得越來越曲折,我們可以通過公司的一些資訊挖掘到一些蘋果未來的計劃,但是最關鍵的是,沒有靈魂人物喬布斯的時代,蘋果能否還能擁有那改變世界的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