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搜尋20年:巨頭百度的興衰密碼
作者 | 張藍予
編輯 | 趙力
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公佈了最新的院士候選名單,李彥巨集的入選引發不少爭議。昨日,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對外迴應,李彥巨集被推薦是因為其對於搜尋引擎的貢獻。
“搜尋是百度成功的所有祕密,”李彥巨集曾說。手握搜尋這張王牌的百度,一度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的龍頭老大,也曾以為可以憑此一路通關。
但誰也無法阻止一座冰山的消融。
移動網際網路登臺後,事情不再像李彥巨集之前想象得那樣簡單。人們使用電腦和瀏覽器的時間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智慧手機APP裡的內容閉環,資訊也不再像門戶時代那樣能夠共享,搜尋引擎開始逐漸失去原以為固若金湯的流量入口。
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發生了質的變化——被動的資訊推薦正在替代主動搜尋成為主流。短視訊、直播、遊戲等各類應用百花齊放,爭奪著使用者的時間。
20年來,搜尋引擎從PC時代掌握著絕對話語權的入口,締造出百度、谷歌、搜狗、奇虎360等一批大公司,走到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資訊孤島裡,逐漸式微。
回顧中國搜尋20年,或許也相當於回顧百度20年。看過這20年,你會了解一個時代的風雲變幻,也更理解其中公司的起起落落。今天,新時代的競爭者們讓講求“用完即走”的搜尋引擎處於弱勢,百度等公司也逐漸觸到了廣告營收的天花板,努力尋求下一個增長引擎。
這不再是一個搜尋為王的時代,但搜尋的故事可能會換一種方式繼續講下去。
— 1999-2005 —
搜尋萌芽 百度發家
競價排名起家
為百度帶來源源不斷營收的競價排名,就像讓人慾罷不能的大麻,成為導致其在此後陷於輿論聲討、難以持續創新的最大誘因。
1999年底,李彥巨集回國了。他拿著120萬美元的投資,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與好友徐勇開始創業。
在此之前,他在矽谷做了8年搜尋業務,在搜尋引擎技術領域,李彥巨集排得上世界前三。讓使用者在海量資訊中得到精確的搜尋結果並不容易,當時,國內還沒有企業做這件事。
那是中國網際網路剛剛起步的階段,在當時,這門生意還只是向B端收錢。2000年1月1日,百度正式成立,半年內百度中文搜尋技術正式誕生,包括搜狐、新浪、網易等門戶陸續用上了百度的搜尋技術。
不巧的是,以搜尋技術見長的百度趕上了網際網路泡沫破裂期,各個門戶都不願意花大價錢支付搜尋服務費。“我們很快佔據了中文搜尋技術服務市場的絕對領先地位,可是我們依然沒有盈利,這樣的業務模式顯然是有問題的!”焦慮的李彥巨集急需一個能夠盈利的商業模式。
這時他發現,矽谷公司Overture推出的“競價排名”模式或許可以成為搜尋引擎的生存解藥。這家公司通過拍賣搜尋結果的排名,在一片蕭條的網際網路行業,市值竟高達13億美元,收入相當於如日中天的雅虎總收入的35%。
林軍在《沸騰十五年》一書裡寫道,在2001年8月的董事會上,李彥巨集堅決提出:把“百度”做成直接面對終端網民的搜尋引擎網站,推出競價排名機制。這引起了董事們的強烈反對:“Robin!我們當時投資可不是讓你做競價排名的!“
吵了三個小時,李彥巨集發怒了,他猛地將手機朝桌上摔去,嚷著“我不做了,大家也都別做了,把公司關閉了拉倒!”
結果眾所周知,董事們妥協了。
2001年8月,Baidu.com Beta版上線,頁面只有簡潔的搜尋框,加上一個爪印。世界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就此出世。

次月,競價排名業務展開,很多企業為了自己的公司名字能夠在門戶展示而競價購買。而在B端,由於寒冬已至,各個門戶紛紛拖欠付款,李彥巨集憑藉競價排名度過了此劫。
只是當時,他們未料到,為百度帶來源源不斷營收的競價排名,就像讓人慾罷不能的大麻,成為導致其在此後陷於輿論聲討、難以持續創新的最大誘因。
內容護城河抗衡Google
面對Google的進攻,百度推出一系列產品,鑿出了一條圍繞搜尋的內容護城河。
早在1996年,李彥巨集還在華爾街時,就曾提出了搜尋引擎的人氣質量定律,也就是超鏈分析技術——誰的網頁被連結次數多,那個網頁就被認為是質量高,人氣旺,加上相應的連結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尋結果的排序上了。李彥巨集將之稱為人氣質量定律。1996年6月,他所在的公司申請了這一方面的美國專利。
1998年,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的兩位研究生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在類似的原理上,為超鏈加上了權重,應用在搜尋結果中,他們創立了一個叫Google的搜尋引擎。
當李彥巨集將百度業務集中到建立推廣中文搜尋門戶的時候,Google中文搜尋已經開通一年多,憑藉“自動抓取網站資訊”的機制以及更合理的網站排名規則,成為大多數中國網民搜尋資料的首選。
面對國際上最主流的搜尋引擎Google的中國本土進攻,百度內部發起“閃電計劃”,成立了以“小天才”雷鳴為首的技術突擊隊,要在9個月內“讓百度引擎在技術上全面與Google抗衡”。
此外,百度推出一系列產品,鑿出了一條圍繞搜尋的內容護城河。
2002年,百度MP3上線;2003年,圖片、新聞搜尋業務上線;百度貼吧上線,切入了社交網路領域;2004年,百度收購導航網站hao123,獲取大量流量入口;一年後,百度知道上線,將互動問答平臺與搜尋業務結合。
CNNIC釋出的第15次網際網路報告顯示,截至2004年12月31日,我國上網使用者總數為9400萬。網際網路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娛樂”成了核心功能。
內容壁壘成了百度當時最大的優勢。很多剛剛接觸網際網路的小白第一個開啟的頁面就是hao123網址之家,開啟“百度一下”,圖片搜尋、MP3搜尋、貼吧等產品能很好得滿足他們的娛樂需求。

這些產品為百度帶來了使用者和流量的巨大增長。在Google還未正式進入中國之時,百度先行取得階段性勝利。
2003年6月,由中國電腦教育報舉辦的 “萬人公開評測”公佈了評測結果:59.06%的人選擇了“Baidu比Google好”,Baidu.com首次超越Google,成為中國網民首選的搜尋引擎。
另一個敵人:周鴻禕
當時的周鴻禕希望背靠雅虎大戰百度,但卻恰恰因與雅虎高層意見不合,纏鬥兩年,而錯失戰勝百度的良機。
相比於谷歌,當時的另一個對手,才真正關係到百度的生死存亡。
1998年,周鴻禕成立了3721,主要與其他網站達成合作,在網站上投放彈窗廣告,同時在網站上下載的軟體,會捆綁許多其他軟體和檔案。這種盈利方式開創了我國網際網路盈利方式的先河,但也讓周鴻禕一度頗受爭議。
2002年,周鴻禕和李彥巨集狹路相逢,一同爭奪IE的位址列——誰拿到了位址列,誰就佔領了流量入口。雙方甚至上了法庭,但這只是二人戰爭的開端。
2003年前後,雅虎曾經謀求以1.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百度,在李彥巨集猶豫之時,雅虎選擇了出價更低、盈利能力更強的3721,最終以1.2億美元收購了3721,任命周鴻禕為雅虎中國總裁。
當時的周鴻禕希望背靠雅虎大戰百度,但卻恰恰因與雅虎高層意見不合,纏鬥兩年,而錯失戰勝百度的良機。

周鴻禕上任伊始就對雅虎中國實施改革:推動中文上網的國際化、實現雅虎搜尋的本地化、推動雅虎電郵取得優勢地位。這些變革頗具成效,2004年底,雅虎中國在華業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雅虎搜尋超過Google中國,加上其獨立搜尋網站一搜後份額與百度持平。
但想要更進一步還需要更多的預算。對於周鴻禕大刀闊斧的變革,雅虎總部並不買賬,他們更在意營收,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搜尋超過百度成為市場第一,卻不提供任何資金支援。這直接導致了周鴻禕與總部關係惡化,在雙方爭論不休時,百度已踏上了上市之路。
2004年6月,百度突然宣佈Google參與其新一輪融資。這個時候,Google剛剛上市,股價持續上漲,開始籌辦百度上市的李彥巨集將百度塑造成“中國版Google”。
2005年8月5日,百度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定在了27美元,股價自開盤起一路狂飆,最終收盤價定格在122.54美元。這讓李彥巨集當場淚流滿面,百度創造了網際網路經濟泡沫出現後的股市神話,讓整個納斯達克股市都為之沸騰。
百度上市同月,周鴻禕正式離開雅虎中國,一代搜尋之爭暫告一段落。此時搜尋格局還是三分天下之勢:百度、谷歌、雅虎所佔市場份額分別為37%、23%、21%。
— 2006-2012—
寡頭百度 搜尋巔峰
雅虎掉隊
馬雲舉棋不定的調整讓雅虎走上了下坡路,360安全衛士的出現又給了雅虎致命一擊,雅虎中國的搜尋市場份額驟降至不到5%,徹底退出了搜尋第一梯隊的競爭。
周鴻禕走後,雅虎創始人楊致遠找來了馬雲。這次他選擇將雅虎中國完全交由馬雲打理。
2005年8月,雅虎宣佈用總計6.4億美元現金、雅虎中國業務及從軟銀購得的淘寶股份,交換阿里巴巴40%普通股。
有流量、能賺錢的搜尋一直是馬雲惦記的香餑餑。甫一上任,馬雲便立下豪言壯語:“三年內,在中國,搜尋就是雅虎,雅虎就是搜尋。”
11月,雅虎在馬雲的帶領下拋棄了門戶概念,首頁僅留一個搜尋欄,此外,馬雲還叫停了一搜、無線、廣告等盈利業務。
這超出了雅虎總部的容忍極限,未過半年,楊致遠就勒令馬雲恢復雅虎中國首頁、恢復原有盈利部門,雅虎中國又再次以門戶面目出現。

這時,周鴻禕攜360安全衛士歸來,主打維護計算機網路“安全”概念。當時網際網路環境還非常糟糕,被盜號、中毒等安全問題幾乎困擾著每一位網民。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半年內有1.95億網民上網時遇到過病毒和木馬的攻擊,1.1億網民遇到過賬號或密碼被盜的問題。
這款能夠殺除“流氓外掛”的產品一經推出裝機率就直線上升,輕而易舉將3721判了死刑。
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棋不定的調整,讓雅虎走上了下坡路,360安全衛士的出現又給了雅虎最後的致命一擊,至此,雅虎中國從超20%的搜尋市場份額,驟降至不到5%,徹底退出了搜尋第一梯隊的競爭。
Google走了
2009年,百度的市場份額達到63.1%,谷歌所佔份額為33.2%,為當時第二大搜索引擎。2010年1月,Google宣佈退出中國。百度成了這場本土戰役的最大贏家。
2005年,Google的全球CEO施密特拜訪了百度。他本希望採取控股或併購百度的方式進入中國,不想被李彥巨集拒絕。7月,Google找來時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擔任Google公司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
2006年,Google正式成立中國子公司,4月,推出了中文名“谷歌”。
當時,李開復的跳槽使得谷歌陷入了和微軟的官司中。谷歌不得已請來了UT斯達康的營運長周韶寧和雅虎高層王懷南,與李開復組成“三駕馬車”。
官司纏身的李開復承擔起了校園招聘這一任務:雖然他迅速組建起了一支精英團隊,谷歌卻錯過了進攻的黃金時期。
與雅虎敗退相似,谷歌中國也歷經了跨國公司的水土不服。周韶寧和王懷南與總部都產生了較大沖突,先後選擇了離開。
李開復在《AI·未來》中也表達了他在谷歌中國時的無力。“總部一直拒絕過多程式碼'分支',我們發展每一項新功能,都要與總部打一場硬仗,這讓我們動作遲緩,也讓我們精疲力竭。許多谷歌中國的員工厭倦了和總公司的鬥爭,沮喪地離開了。“

此外,進入中國僅1個月時,谷歌就因與趕集網合用ICP牌照引來資訊產業部的調查;2007年4月因全盤借鑑了搜狗輸入法的詞庫,不得不公開道歉;2009年6月,央視曝光谷歌中國存大量淫穢色情資訊,使得谷歌又一次陷入輿論風波中。
另一邊,百度也在2008年跌入了輿論的谷底,當時央視持續曝光百度競價排名問題。李彥巨集當即將有問題競價排名全部下線,並在年底上線搜尋推廣專業版鳳巢系統,百度介紹,鳳巢系統強調智慧匹配,即把使用者最需要的廣告作為一種資訊呈現出來。
2009年,李彥巨集首次提出了“框計算”的概念,即使用者只要在百度搜索框中搜索某種服務,例如視訊或購票等,百度就能識別這種服務,將該需求直接匹配給最優的內容供應商或服務商來進行響應和處理,更直接地表現出自己更懂中國人的一面。

這一年,百度的市場份額達到63.1%,谷歌所佔份額為33.2%,為當時第二大搜索引擎。
2010年1月,Google宣佈退出中國。百度成了這場本土戰役的最大贏家。
百度登頂
這之後的幾年時間,百度的經營理念徹底轉變為銷售主導。再沒有任何一款能夠與早期的貼吧、知道等相提並論的產品面世。
百度終於站上了事業的巔峰。2011年3月24日,百度市值達到了460億美元,超越了多年盤踞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市值首位的騰訊,成為當時市值最高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
一個數字值得注意,2011年,百度總營收為145.01億元人民幣,其中網路廣告營收為144.90億元,佔比接近100%。
“驕傲。”一名當時在百度大搜部的員工對燃財經(ID:rancaijing)表示,這是谷歌離開後他們大部分人的狀態。彼時的百度,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寡頭,贏得戰役的成就感、榮譽感,讓很多百度人逐漸躺在功勞簿上,迷失了方向。“大家都像洩了氣的皮球,每天只顧著完成修修補補的邊角工作。”
當沒有強大的對手在背後推著你前進時,“創新”,也就無可避免地被忽視了。這之後的幾年時間,百度的經營理念徹底轉變為銷售主導。再沒有一款有早期的貼吧、知道等影響力的產品面世。
就在百度風頭無兩的時候,周鴻禕攜360搜尋側面突擊。
2012年8月,360推出搜尋引擎產品,與百度、搜狗展開競爭。起勢凶猛的360搜尋測試版僅推出5天就佔領了10%的市場份額,有資料顯示,到2013年年底,360搜尋一度佔據中國搜尋引擎市場23%的市場份額,超過搜狗,僅次於百度。
360搜尋起勢如此之快,360安全瀏覽器功不可沒。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奇虎360基於PC的產品和服務的月度活躍使用者總人數為4.25億人,其中,360安全瀏覽器的月度活躍使用者人數為2.72億人。
同樣依賴於瀏覽器起家的還有搜狗。搜狗CEO王小川提出了“三級火箭”模式,用輸入法帶瀏覽器,用瀏覽器帶搜尋。在“三級火箭”中,瀏覽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跳轉作用,沒有瀏覽器,搜尋便失去了載體。
2006年推出搜狗輸入法,2008年在高壓下堅持開發瀏覽器,一度被打入冷宮的王小川,在谷歌退出中國市場後也短暫坐上了搜尋老二的位置。
搜尋引擎格局進入百度一家獨大,搜狗360爭奪第二的“3SB”(360、Sogou、Baidu)大戰格局。驕傲的百度自然不會把此時的周鴻禕當作對手,但是面對這樣一個來勢洶洶的突襲者,還是會被絆住手腳。
值得一提的是,後知後覺的百度也推出了百度瀏覽器,來爭奪360瀏覽器的份額。對於百度來說,做瀏覽器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上述原百度員工告訴燃財經,當時百度內部一直認為瀏覽器不賺錢,並沒有發現它的入口能力,就一直忽視了這個產品。
在“3SB”戰局正酣時,他們都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大軍早已壓境。一個不再由搜尋引擎把控入口的全新時代已然來臨。
— 2013-2016—
移動時代 搜尋式微
錯失移動紅利
APP們形成了資訊孤島,“搜尋”對於海量資訊的需求也就無法實現。在移動端,“服務”成為更重要的命題,APP提供了服務、內容的閉環,這直接導致了對流量的分流。
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第四季度,中國智慧手機使用者數達到3.8億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小巨頭們皆已動身。
這一年,還在做房產搜尋引擎的張一鳴嗅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開發了內涵段子等幾十款內容社群類APP,並在8月創立了今日頭條,通過內容社群為其導流。
在支付寶工作的程維開始思考,移動網際網路或許可以改變出行的方式,2012年6月,程維遞交了辭呈,創立了小桔科技,也就是滴滴打車。
這時,王興仿照Gruopon將團購這一模式帶入國內已有兩年。
百度卻對移動網際網路做了誤判。在2012年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巨集預判:“移動網際網路是醉駕”,理由很簡單:手機應用碎片化時間裡使用者消費低,廣告、遊戲和電商這網際網路三大收入來源在移動網際網路上均未獲得明確的商業模式。
不好賺錢,是李彥巨集最初給移動網際網路下的結論。在外界看來,著眼於短期的商業價值,缺乏對未來的預判是導致他掉隊的根本原因。
此時,百度還是依靠網路營銷廣告營收。以2012年第四季度財報為例,其當季總營收為63.35億元人民幣,來自網路營銷的收入為62.88億元。
2012年後,傳統網際網路逐漸走向手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以微博和微信為首的大量APP開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佔領統治地位,手機使用者習慣於在微信APP中聊天、看公眾號內容,在微博APP裡看明星動態、熱門資訊,在想要搜尋時也會自然開啟微信、微博的搜尋框進行站內搜尋,百度等搜尋引擎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不僅如此,這些APP形成了資訊孤島,不再對外界開放內容,“搜尋”對於海量資訊的需求也就無法實現。這對引擎廠商來說有些致命——使用者想要的內容可能搜不到了。
晚了一步的百度做出反應,從投資佈局到業務發展都開始了面向移動端的戰略重心轉移。
2013年7月,百度宣佈斥資19億美元收購擁有完整移動互聯應用產品群的91無線,以期在應用分發市場買下一張船票。但此舉為時已晚,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紛紛打造自己的應用分發平臺,第三方應用分發平臺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場收購也被稱作最不值得的交易。
百度還上線了手機百度APP,希望能復刻PC時代的流量勝局,但很快百度就發現移動端是條全新的賽道,搜尋不再能作為把持流量的入口,原來的玩法很難走通。之後百度推出輕應用、直達號佈局移動搜尋,希望通過搜尋入口直接讓使用者連線到應用本身。可是在移動端,“服務”成為更重要的命題,APP提供了服務、內容的閉環,這直接導致了對流量的分流。
2014年,O2O大熱,反應過來的百度將目標瞄準了外賣市場,百度外賣成立。“如果使用者繞過搜尋引擎,將時間花在其他地方,我們就有麻煩了,因此,我們需要將使用者與服務連線起來。”在李彥巨集看來,O2O連線脫離不了搜尋,這或許是另一個掌握流量入口的好生意。
百度外賣一經推出就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有報告顯示,2015年百度外賣在白領市場的佔有率排名第一。
2015年6月30日,李彥巨集在百度糯米O2O生態戰略釋出會上,宣稱要砸200億元到O2O。
他未曾想到的是,這一舉措反而給行業做了背書,助推美團被更多資本認可。2015年10月,行業第一美團網與行業第二大眾點評合併,2016年1月,美團點評完成金額超過33億美元的首次融資,O2O戰局大勢已定。
在百度的規劃裡,是要形成一個“以移動搜尋、個人雲和地圖作為移動業務的突破口,提升移動應用分發能力,再聚合移動端業務形成O2O閉環——搜尋+分發+LBS+支付。”
但有觀點認為,O2O重運營、深耕線下的核心競爭力,與百度強技術、流量分發的能力並不匹配。事實也證明,技術基因更勝一籌的百度在其他業務上都沒有起色,而在拼技術的雲服務上,雖然比阿里晚了4年,比騰訊晚了2年,卻在戰局中並不遜色,究其原因,還是百度背後強大的技術團隊與基礎建設能力。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沒有運營基因的百度,或許更適合做技術定位的產品。
競價排名危機爆發
2015年,百度的總體收入增速已經呈下跌趨勢。僅憑搜尋業務已經無法再續寫昔日的榮耀。百度急需找到下一個引擎,來帶動它生命週期的第二曲線。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搜尋引擎市場也已洗牌,逐漸被BAT壟斷。應該看到的是,這門生意的大盤本身已經在縮小了。
2013年9月16日,騰訊入股搜狗,將搜搜業務併入,以4.48億美元獲得搜狗36.5%的股份。
同年UC整合了阿里巴巴“一搜”團隊和業務,引進了來自百度、谷歌、微軟、雅虎、360等公司的搜尋產品技術專家。2014年4月28日,UC正式宣佈與阿里巴巴合作共同釋出旗下移動搜尋引擎品牌——神馬搜尋。
神馬搜尋更多承擔的是打通搜尋和阿里電商資料流通的使命。但因為背靠當時市佔率34.5%的UC瀏覽器,一出生便有大量流量扶持。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3月,神馬搜尋的市場份額達到13.35%,位列第二,排在首位的百度市場份額達79.61%,搜狗搜尋以5.8%排列第三。
百度憑藉著品牌和技術優勢在這場戰役中還緊握著大半的份額,但在2015年,百度的總體收入增速已經呈下跌趨勢。

2015年,4G已經開始普及,全民娛樂時代來臨。
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單人日均使用手機時長達到了1.67小時,直播、遊戲、視訊、資訊流佔據了大部分使用者時間。各家運營方都在絞盡腦汁地搶佔使用者的注意力與時間。
直至2016年,百度迎來了20年內的至暗時刻。
2016年2月,百度被爆出“血友病吧”等貼吧被賣。不到3個月後,因為魏則西之死,百度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當時官方的調查結果稱:百度搜索相關關鍵詞競價排名結果,客觀上對魏則西選擇就醫產生了影響。
魏則西事件爆發後,百度進行了大幅度整改,控制商業推廣資訊佔比不超過30%,同時加強對“商業推廣”字樣的標註強度。同期,360搜尋宣佈放棄一切醫療商業推廣,搜狗CEO王小川宣佈釋出新功能“搜尋明醫”。百度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
影響直接反映在了財報上,當年,百度的收入增速直降到6%,相比騰訊阿里近50%的增速少得可憐,市值628億美元,比騰訊阿里低了三個身位,徹底掉隊。之前一直為百度帶來95%以上營收的競價排名,終於還給了百度沉重的打擊。
種種表現也從側面證明,百度僅憑搜尋業務已經無法再續寫昔日的榮耀。眼看走向衰敗期的百度急需找到下一個引擎,來帶動它生命週期的第二曲線。
— 2017-2019—
後搜尋時代 ALL in AI
資訊流:下一個引擎
人工智慧短期內尚難以看到回報,百度將希望押注在了資訊流。2017年2月6日,李彥巨集在內部演講中反覆強調:“百度從本質來講,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在做內容的分發。”
急於變革的李彥巨集喊著“All in AI”,並請來了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2017年1月17日,百度宣佈任命陸奇為百度集團總裁和營運長(COO),負責產品、技術、銷售、營銷運營。
李彥巨集給陸奇列出了百度TOP10的挑戰,希望能與陸奇共同解決。其中之一就是為百度找到下一個可見的規模增長點。

陸奇提出了主航道和護城河的概念:以feed流和人工智慧組成的主航道,代表百度未來;護城河是為主航道保駕護航的其他業務,比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優勢產品,代表百度的現在。
人工智慧短期內尚難以看到回報,百度將希望押注在了資訊流。2017年2月6日,李彥巨集在內部演講中反覆強調:“百度從本質來講,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在做內容的分發。”這也是搜尋的本質。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2017年,百度在內部已定下目標,要用2年到3年的時間,用資訊流再造一個“搜尋”,屆時資訊流廣告和搜尋廣告總額有望達到現在的兩倍。
對於使用者來說,利用演算法+人工智慧推薦的資訊流模式,本質是一種被動搜尋,以百度的演算法和資料基礎想做並不難,但卻又因慢了一大拍,不得不與小巨頭今日頭條打一場硬仗。
2014年,當被問及誰是最大競爭對手時,張一鳴表示,是百度。百度有最好的演算法人才,也最有實力來做資訊流業務。
當位元組跳動(原今日頭條)剛剛崛起的時候,百度的VP也曾注意到這個未來可能會撼動百度地位的公司。只是當時,李彥巨集一心只把微信當對手。他想不通,一個盈利模式與自己沒什麼差別的小公司能激起什麼浪花。百度就這樣給了位元組跳動將近3年時間慢慢發展壯大。
為了彌補晚入場的幾年,百度舉全公司之力推廣資訊流。
2016年,手機百度APP首頁加入智慧資訊流推薦,從“一搜即得”走向“不搜即得”。手機百度APP成為搭載資訊流產品的主要陣地,百度網盤、百度貼吧等近百個產品都開始為手機百度APP導流。
2017年下半年,李彥巨集親自帶頭抓資訊流業務,甚至會在員工群裡反饋“我為什麼沒收到搜狗IPO路演PPT註釋推送”等細節問題。
要做好資訊流需要龐大的內容池,2017年百家號累計向內容生產者分成100億,所有個人和機構內容生產者都可以入駐百家號。2018年,百度又推出“百萬年薪”計劃,希望用扶植政策讓一批內容創作者獲得百萬年薪。
有媒體報道,為資訊流貢獻的內容量,是包括百度百科、百家號等內容部門重要的KPI考核指標。此外,百度也佈局短視訊賽道,包括好看視訊、全民小視訊等等。
在廣告方面,百度在代理商大會上力推資訊流廣告,加大優惠促銷力度,並採用搜索+資訊流廣告“搭售”的方式來啟動市場。
在全公司全力推廣之下,資訊流業務收入增長成為百度財務表現最大亮點。
2017年第二季度資訊流廣告收入從一季度底的每天1000萬上漲到了每天3000萬。到2017年11月,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副總裁沈抖宣佈百度資訊流的成績單:月活超過6億,累計收入已超過67億元。
據QuestMobile資料,2018年(手機)百度成為資訊資訊流媒介平臺日均活躍使用者數最多的App。截至2018年11月,百度App平均日活達到1.6億,今日頭條日活為1.2億。但在使用者停留時長上,百度App僅為40分鐘,遠不及今日頭條的90分鐘。

“搜尋+資訊流“雙引擎的模式給百度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卻也同樣帶來了質疑。
今年年初,一篇名為《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刷屏,直指百度已成為“百家號站內搜”。百度也知道,為百家號導流勢必會影響產品體驗,甚至讓自己離連結網際網路資訊的搜尋引擎愈走愈遠。但這也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面對移動時代的資訊孤島,逐漸流失優質內容的搜尋引擎百度,只有儘快培養起百家號,才能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如今,百度與頭條的戰況已經進入白熱化,後者已經直搗百度腹地,在搜尋業務上佈局了將近兩年,現在,今日頭條App上已經可以搜尋到不少來自站外的內容。
4月26日,兩家又掀起了起訴大戰。百度以不正當競爭為由起訴今日頭條,海淀法院已立案。起訴理由是,今日頭條大量竊取百度“TOP1” 搜尋產品結果,索賠9000萬元。下午,抖音同樣以不正當競爭為由,稱發現百度在簡單搜尋中竊取了海量抖音短視訊。並作出同樣要求:立即停止侵權,賠償9000萬元,並在百度首頁連續道歉30天。
面對與自己產品線全面接壤的位元組跳動,百度的形勢不容樂觀。位元組跳動2018年已經實現了500億至550億的營收目標,並且將2019年的營收目標瞄準在了1000億。相比之下,百度2018年1023億元、“百度核心”(Baidu Core,即搜尋服務與交易服務的組合)783億元的總營收並不算多。在市值上,百度如今還不到600億美元,位元組跳動估值已達750億美元。
All in AI
“搜尋引擎本身就是一種AI。”王小川說。發力AI,人機互動,被認為是每個搜尋引擎公司的未來。
據Statcounter最近釋出的中國移動搜尋引擎市場份額報告,中國區搜尋引擎市場份額排行中,百度獨佔鰲頭,至今仍是國內搜尋引擎巨頭,市場份額高達70.3%。神馬搜尋市場份額提升至15.62%,搜狗搜尋佔4.74%,360搜尋(好搜)佔4.54%。

整個搜尋格局還是百度一家獨大,神馬、搜狗、360緊隨其後,但大家都面臨著廣告業務即將觸達天花板的瓶頸。新秀位元組跳動近年在廣告表現上也有下滑趨勢。今年年初,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訊息稱,位元組跳動在最新一輪融資中對投資者稱,預計2018年公司營收為人民幣500億-550億元,但最終只達到目標區間下限。如今公司已經開始慢慢將獲取流量的希望轉移到遊戲、電商、教育等領域了。
內憂加外患,對於長於技術的百度來說,新的增長點似乎只有AI。
“搜尋引擎本身就是一種AI。”王小川說。發力AI,人機互動,被認為是每個搜尋引擎公司的未來,谷歌、百度、搜狗、360不外如是。
其中,語音互動被看作是最主流的形式。
2017年11月9日,搜狗打著人工智慧的招牌登陸紐交所,成為繼百度之後中國第二家以搜尋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
王小川表示,搜狗要藉助語音,切入硬體領域,例如車載和家居硬體等。阿里2014年成立了iDST智慧語音互動團隊,2017年推出AliGenie語音開發者平臺。今年4月,360集團推出智慧音箱等產品,搶奪IoT生態入口與語音互動搜尋市場份額。
2018年1月,尚未離開百度的陸奇也曾表示,要重點打造若干新的AI賦能的業務,尤其是用於自動駕駛的Apollo和用於對話式人機互動的DuerOS。虛擬助手“度祕”,也是百度對於搜尋模式的一種重構,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百度希望讓“搜尋”變得更智慧高效。百度語音互動的服務有潛能成為物聯網領域的作業系統,掌握了智慧裝置和作業系統,或許就把握住了下一個時代的入口。
去年雙十一,百度已成為智慧音箱銷售品類的第一,搭載DuerOS的啟用裝置數量達到2億臺,DuerOS在2018年12月語音互動也超過了16億次。

如今語音搜尋還只停留在語義識別的技術層面,還達不到“智慧”的水平。智慧系統可以回答使用者今天天氣如何,卻很難指引使用者穿什麼厚度的衣物。
搜尋引擎們期待用AI做到更高階的匹配,一旦技術水平可以提供更多資訊與“服務”,那搜尋的空間將會是另一片藍海。只是,在這一天來臨之前,我們都不知道這次會是誰成為搜尋的贏家。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內容參考自:
《沸騰十五年》 《我不是產品經理》 《百度的17年產品史——突圍、霸權、迷失、焦慮與變革》 《搜尋中年:谷歌未來在 Fuchisa,百度押注 Du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