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20年:中國GP/LP巡禮之一】 百度投資:野心與能力的博弈

中國資本市場的繁榮無異於來源於40年前的改革開放,同時期的股份制改革,真正解開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桎梏。
1998年,成思危先生關於風險投資的一號提案得到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的回覆:“儘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已成當務之急。”
在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更給中國的資本市場帶來了活力,中國的風險投資萌芽。2009年創業板的推出,讓中國的創投力量崛起。
從1998年到2018年,20年間,無數的投資人在其中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從美元基金到人民幣基金雙幣,從國資背景到市場化運作,從大機構分櫱的新銳機構,從產業資本生髮的產業基金,從證券公司產生的直投機構——這些代表了中國創投的開枝散葉。
而從銀行資金、保險資金、個人資金、產業資本到政府引導基金,市場化母基金、家族財富、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等LP崛起,讓創投市場更為繁榮。
激盪的20年,發展的20年——GP\LP從孕育到成長到壯大,現在,他是一位20歲的小夥子,血氣方剛,前程似錦。
——融資中國【激盪20年:中國GP/LP巡禮】
《百度投資:野心與能力的博弈》
短短數年,BAT格局變成了AT兩極,AT牢牢佔據第一陣營。從BAT到AT,百度錯失了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甚至被借勢崛起的網際網路第二梯隊步步緊逼。
百度現在的處境是,在BAT的排位已然非常尷尬,“All in AI”的孤注一擲戰略定位也是野心有餘,成效甚微。 百度一直想要通過技術改變世界,“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但野心需要匹配能力這個清晰註腳方才有意義。
百度在過去幾年的投資佈局,相比騰訊和阿里巴巴,看起來總是落後一步、錯失良機。騰訊投資覆蓋廣、很sharp,阿里在下一盤大棋,這兩家的喜好都很明確,只有百度的策略看不懂。“看不懂”三個字,大致可以理解為一種負面評價的委婉說法。
投資基金機構: 百度戰投+百度風投+百度資本
2017 年,百度投資體系完成重構。採取了新的投資基金結構——對內有百度戰投,負責戰略投資;對外有風投、資本基金,分別對應早期和中後期的財務投資;此外,成立多個產業基金在產業鏈縱深佈局,包括阿波羅基金(專注無人車專案)、度祕基金(專注人工智慧專案)、視訊基金、金融內部基金、AI產業基金等。 多條投資線在馬東敏處併攏——投資戰略、資方資源、業務對接、資源互通,類似蔡崇信之於阿里、劉熾平之於騰訊,百度投資有了一個家長式的人物,在內外部統籌管理並影響最高決策者。
在這個架構中,百度戰投處於特殊位置。一,這是百度自己的錢;二,戰投既要考慮財務回報,又要為公司佈局行業機會,且在阿波羅基金和度祕募資完成前,承擔過渡期的管理工作。
百度風投(Baidu Venture)成立於2016年 9月13日,主要聚焦早期初創專案,專注於人工智慧、AR、VR等科技創新領域,第一期基金規模達2億美金。
百度資本(Baidu Capital) 成立於2016年10月,基金規模達200億元人民幣,是獨立市場化運作的基金,設定2-3個管理合夥人,主要投資於泛網際網路領域中後期專案,平均每個專案的投資金額在5000萬美元至1億美元區間。
百度資本的資金來源非常多元化,包括幾家大型保險基金、證券公司、一批專業機構的母基金等。

李彥巨集
對比來看,百度風投與百度資本的區別主要在於前者專注於早期專案,後者專注於中後期專案。百度資本是類似於PE的成熟基金。
根據獵雲網統計,2017年,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的投資數量分別是38、113和45。在百度投資的38個專案中,人工智慧、出行、企服佔據了大部分比重。百度整體投資數量比2016年多15筆,由於引入了外部資金,總金額變化難以對比,但戰投的投資池比之前收緊。

來源:網路
梳理百度投資的2017年,可以說是一邊調整投資體系本身、一邊不斷出擊,百度投資的新面貌與百度的AI戰略緊密關聯。
目前來看,百度戰投2017年全資收購的三家公司中,完全貫穿AI主題。 渡鴉科技承擔硬體裝置研發製造重任,其raven H智慧音箱在百度世界和CES上的驚豔亮相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KITT.AI和xPerception都擁有全球先進的技術和人才,一個補充百度無喚醒詞語音互動技術、一個加強百度機器視覺能力,加速百度AI戰略的推進。2017年,百度戰投參與了首汽約車與中科慧眼的融資,在智慧出行領域助力百度阿波羅計劃的推廣和落地。另外,配合百度“夯實移動基礎,決勝AI時代”的戰略,百度戰投促成了百度外賣與餓了麼的合併,參與聯通混改專案,向市場傳遞了百度的戰略聚焦點。
百度風投已經投資超過50個專案,主要涵蓋AI底層技術、AI行業化和智慧場景三大領域, 比較有代表的投資案例有8i(AI底層技術,VR/AR/MR領域3D人物成像)、YI Tunnel(AI行業化,AI新零售,無人便利店解決方案)等,均為目標市場非常明確的初創公司,並在相關領域擁有相對完整的核心技術能力。百度風投對所投資公司的專業性給予極大關注,雖是早期進入但仍顯現出價值投資的風格。
2017年,百度資本已經宣佈的動作主要在汽車領域。蔚來、威馬兩大新能源智慧汽車均有百度資本的資金進入,從事公路物流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的貨車幫也獲得百度資本投資。根據百度資本的定位,百度資本重點關注兩類企業:擁有AI核心技術和產品的公司、能將AI技術和產品落地的公司。
投資決策不成體系 ,總與明星專案失之交臂
最近五年內,騰訊投資以VC式打法佈局了各行業大量創業公司,直接對接社交使用者的各類需求,同時為微信支付開闢了一條坦途。一個專案有好的回報、可能成為垂直領域的大魚,騰訊就會先收進來佔著,成為盟友,未來長大了再考慮業務協同。比如投資鏈家就是這種思路。

來源:網路
阿里用產業鏈投資的方式,在看中的領域系統性投資,將觸角伸至衣食住行、娛樂社交等各大領域,以建立商業生態。馬雲還數次公開強調過阿里看好的未來方向:大資料、健康、文化。阿里比較激進,投資比較廣,各方面都在佈局。特別是對手機流量特別看重,所以出高溢價投資了高德、UC、優土、新浪。
阿里和騰訊高歌猛進,迅速收割,無疑擠壓了百度的空間。百度的戰略投資和另外兩家似乎不是一個量級的:後知後覺、縮手縮腳。 僅從投資數量這個最粗淺的維度上看,百度就顯得最為保守。
創投資料庫FellowData的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2016年,BAT三家公司合計投資併購企業350家,其中騰訊投資企業數量最多,為169家,2300億的投資金額也名列第一。阿里投資了121家企業,金額約為1568億元。百度投資了60家企業,投資金額約為28.5億元。
根據IT桔子記錄,百度自2006年7月以來公開的投資專案僅有98條,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從2008年至今的投資記錄為177條,騰訊則多達300條,兩者還均有類似蘇寧雲商、京東、滴滴出行、UC等重磅投資。
百度在過去幾年的投資佈局,相比騰訊和阿里巴巴,看起來總是落後一步、錯失良機。
以出行領域為例,在2013年的4月和5月,騰訊對滴滴,阿里巴巴對快的,分別進行了自己的第一筆投資,之後兩家公司不斷加註;而百度是2014年12月,才宣佈投資Uber,在2015年10月投資了優步中國——被滴滴合併前,優步中國的市場份額相當於滴滴出行的約1/4。

來源:獵雲網
從戰略意義上看,因為投資滴滴和快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迅速擴大了自己的使用者量,培養了使用者習慣,在金融領域站穩了腳跟。而百度卻未能通過投資,幫到自己的什麼業務。
市場上最大的獨角獸們的合併案背後,站的也多是阿里和騰訊。阿里巴巴在2011年美團的B輪融資時進入,此後又跟投了C、D兩輪。騰訊則在2014年投資了團購領域的第二名大眾點評。58同城的投資人中有騰訊,阿里則投資了58到家。
在投資佈局上總是慢人一步、不成體系,是百度投資在各個領域的共性問題。
百度投的不少大案子也被質疑。比如2015年在高位佈局的O2O和電商專案,被質疑估值過高、疑似接盤;投資的百姓網、糯米等專案全部是行業第三;大手筆出資19億美金收購91無線,也被質疑價格太貴。
百度的投資,是由對應業務線負責人和百度的投資部門共同決定的。這個架構看似有合理之處:業務部門應該最瞭解同類公司的狀況,以及業務發展方向,理應能做出更可靠的投資決策。但事實跟設想並不相同。
知乎是一家跟百度知道這類產品能形成協同的公司,而且,知乎很需要得到搜尋技術的支援,來改進自己站內的搜尋體驗。知乎2015年的C輪融資時,百度終於決定投資知乎,但知乎拒絕了。知乎認為百度“誠意不足”。最終,知乎選擇了搜狗+騰訊的投資方組合。
據前百度投資系員工說,在頭兩輪中,業務部門認為當時的知乎體量小,對完成自己的KPI沒有太大幫助,因此缺乏投資意願,導致錯失知乎。
在百度,業務部門常常為了完成自己的KPI而推動沒有戰略意義的“短視”專案,否定掉投資部看好的、有成長空間的案子;而業務部門的人則認為投資部門不瞭解業務需求,對行業缺乏認知。業務部門和投資部門對一個案子的看法時有相左。

來源:獵雲網
正是在這些邏輯下,百度放棄了高德地圖,專注百度地圖;不投資UC,而是做自己的百度瀏覽器,沒有投資大眾點評,寄希望於糯米發力。
騰訊的做法則相反。在2012年的3Q大戰之後,騰訊改變了行事風格,當投資部門看好的專案,與騰訊現有業務重疊時,如果騰訊本身業務強勢,就把對方專案收購進來,整合發展;如果對方能力更強,那麼騰訊就乾脆拆分自有業務,注入給投資物件。
比如,2013年騰訊投資搜狗後,就將自有的搜尋業務“搜搜”打包注入;2014年戰略投資京東的過程中,把騰訊電商給了京東。
百度投資的佈局看起來凌亂侷促的終極原因在於:侷限於服務搜尋等主營業務,而百度的主營業務本身又制約重重。比如,搜尋業務本身不需要使用者登入,沒有賬號體系,如果一定要強調協同,百度就非常受限。
在移動時代遲一步入場的百度,在最近幾年不斷嘗試,又不斷放棄,實際上是百度作為一家老巨頭,在移動互聯時代的窘迫。
AII in AI: 孤注一擲的投資邏輯
錯過了移動時代的百度明顯在投資體系上有所缺失。相形之下,在人工智慧的時代機會面前,百度投資的佈局步伐將極其關鍵。
李彥巨集認為,如果抓住人工智慧,就可以讓百度“變成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公司,變成一個比現在影響力大得多的公司”,百度未來的機會在於,擁有最領先的科技,為其他公司提供底層的技術。技術一直是百度最引以為傲的強項。
近幾年,李彥巨集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百度要 “All in AI”。而百度也確實不吝惜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投資。
2017 年,人工智慧所屬的行業大類——企業服務,在百度的投資佈局中佔比 26%,是絕對的重中之重。
除企業服務之外,百度還在 2017 年投資了包括文化娛樂、汽車交通、硬體等。這些賽道的佈局,除了收益之外,也同樣給百度的 AI 生態戰略構建打下了基礎。
通過梳理百度的投資策略可以發現,百度也對海外公司進行了少量佈局。2017 年,百度對 6 家海外企業進行了投資,分別是Falcon Computing Solutions(B輪)、Dynamic Yield(C輪)、Tiger Graph(A輪)、KITT.AI(併購)、8i(B輪)、XPerception(併購)。這 6 起投資事件的融資總額大約為 1.12 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這 6 家企業全部來自美國,並且絕大多數專案都與人工智慧相關。2017 年,百度確實加強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投入。
除了百度,阿里和騰訊也悉數入局AI且大力投資。百度的定位是,AII in AI,以AI發展為核心驅動力;阿里的定位是,著重於AI技術的應用;騰訊的定位是,AI是具備戰略意義的長遠投資。
BAT做AI的不同思路,與公司戰略和創始人特質有關。
馬化騰是學計算機出身,因此懂技術,但又不是李彥巨集那樣的演算法大咖,這恰好讓其具備了一個卓越的產品經理應該具備的素質:懂技術,又不陷入技術細節。

馬化騰
在AI佈局上,騰訊重視技術但不唯技術至上,場景被放在了技術、演算法、資料前面。對於騰訊來說,AI只是錦上添花的工具,沒有AI,騰訊也可以很強大。有了AI,短期會讓騰訊更強大,比如提升效果廣告收入、提升使用者體驗等等,長期看有利於騰訊擺脫過度依賴遊戲的收入現狀——AI與遊戲關係最弱,與雲端計算、移動支付、開放生態業務關係反而更密切。因此AI對於騰訊來說,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值得投入,但不需要像百度那樣All in AI。
馬雲是英語老師出身,不懂技術,更像是傳統意義上的商人(當然與傳統商人有極大不同),他更巨集觀,高瞻遠矚、洞見未來,馬化騰說騰訊戰略佈局只看3年,馬雲則看30年。因為不懂技術,馬雲反而可以跳出技術,迴歸商業和經濟本質,技術、資本、公司、人才對於馬雲來說只是工具。

馬雲
AI只是阿里NASA計劃的一部分,NASA是落地新技術的舉措,新技術只是阿里巴巴商業生態的工具。這種思路給阿里帶來了意外之喜,阿里雲就是看上去最不重視技術、最不懂技術的馬雲做出來的。它最初就是阿里巴巴通過技術來滿足電商場景形成的附屬品,現在卻成了阿里推動收入增長的核心引擎,佔比4.8%,2020年佔比有望達到20%。

李彥巨集是工程師出身,更重視技術,具有理想主義,一直想要通過技術改變世界,百度的新使命“讓複雜的世界更簡單”體現出的還是工程師思維。百度的業務都是技術驅動,百度做AI同樣是技術為先,現在百度豪賭AI,要從網際網路公司轉型為人工智慧公司,AI對於百度來說不可或缺,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百度最早、最大力度投資AI,並且一定要強調自己的AI標籤了。
從以上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騰訊、阿里對待AI的態度是,重視、遊刃有餘、收放自如,配合自身的發展戰略進行佈局。而百度則是孤注一擲,似乎沒有別的牌可出。 但百度把賭注壓在AI上也是風險重重,因為聽起來很美的人工智慧卻也是前路艱險:底層技術遠沒有想象的成熟;專案難以落地;在產業鏈和生態中很難佔據有利位置。
團隊流動頻繁 且大將不多
百度的投資節奏異常遲緩,但人員流動的頻率卻異常迅速。
得陸奇者得AI天下。自2017年1月加入百度,擔任百度集團總裁兼營運長到2018年7月離開,陸奇在百度停留僅一年半時間。
百度曾得到過陸奇,但現在來看,它非但沒有得AI天下,反倒損失了幾名重量級管理者,包括百度高階副總裁王勁、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百度糯米總經理曾良、百度集團副總裁、百度金融CRO王勁等。

陸奇
陸奇曾被譽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先後在IBM、雅虎從事搜尋相關工作。2008年12月,陸奇加盟微軟(Microsoft)任執行副總裁。在強勢的谷歌眼皮底下,竟搶佔到歐洲市場20%的份額。
陸奇的憾然離去,只是百度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
2014年8月,百度分管投資的副總裁湯和鬆離職,此後,副總裁崗位空缺長達一年。直到2015年9月葉卓東加入之前,一直是百度高階戰略顧問何海文在直接對接投資經理。與此同時,三個投資總監崗位中,有一位於2015年離職,到2016年才最終補齊。而何海文字人,也發生職位調動,轉而負責金融業務。
相比阿里和騰訊,百度投資部的問題還體現在大將不多。據某投資人說,“平時在看案子的時候,能接觸到阿里、騰訊很多有分量的總監或者董事,但是百度沒有,以投資經理為主”,百度的投資經理當然也是OK的,但是在複雜的體系裡,卻很難發光。
在投資體系裡,人員流動頻繁,就算投資策略再好也沒辦法執行。
馬東敏迴歸百度,執掌百度戰投已經1年半了,但外界普遍認為,馬東敏的迴歸是暫時的過度,最終的指揮棒還是得轉交他人。
在2008年前,馬東敏曾負責百度的政府業務工作,而在2008年後,馬東敏開始退居幕後,不在一線工作已有近十年。馬東敏的迴歸,使命感和情懷多於實效。
百度風投和百度資本的問題是,團隊剛剛搭建,非常年輕,處於磨合的階段,需要不斷成長,未來未知。
2017年2月,百度宣佈前聯想之星合夥人劉維加盟,任職副總裁,並從李彥巨集手裡接棒,出任百度風投(Baidu Venture)CEO,全面負責百度風投各項工作。

劉維
公開資料顯示,劉維擁有劍橋大學政策管理碩士和電子科技大學工學學士學位。在加入百度之前,劉維擔任聯想之星合夥人,負責TMT、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和海外投資工作,對近百個專案進行了天使投資。
人工智慧一直是百度投資的重中之重。劉維之所以會履新百度風投CEO,和他的個人投資方向不無相關。從2011年至今,劉維在人工智慧投資領域已經深耕7年。他在中國、美國共投資了60餘個人工智慧領域的早期專案,打造了一個總價值超過200億的投資組合,其中的Face++、思必馳、好買衣、Airmap、丁盯智慧、Ablecloud、歐瑞博、作業盒子等專案,已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知名企業。
與劉維一同加入百度風投的合夥人還有齊玉傑及蔡薇。齊玉傑曾任多盟聯合創始人及CEO。蔡薇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MBA學位及清華大學本科學位,曾任高盛執行董事及TA Associates合夥人多年,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百度資本。2016年11月,百度資本宣佈任命武文潔為第一位管理合夥人。加入百度資本前,武文潔曾先後擔任攜程CFO和CSO(首席戰略官)。
2017年1月,前小米副總裁張金玲作為副總裁加盟百度,任百度資本CFO、兼任百度外賣CFO。
2017年4月,百度宣佈首席財務官李昕晢女士(Jennifer Li)轉任百度資本(Baidu Capital)CEO。
2017年 5月,百度公司負責戰略規劃部門的副總裁金宇轉任百度資本任合夥人。
與此同時,百度資本還有其他的問題,比如,作為獨立市場化運作的投資基金,由百度總部的高位人員入主,會否影響其投資決策的獨立性。百度投資此前存在的未解難題會否附加到新的投資基金中。
從早期的千千靜聽到百度文學、91無線、糯米網等,百度投資的一系列動作都曾引起關注,但都未能如騰訊阿里一樣讓外界看到戰略主線。 百度不是一個戰略性很強的公司,“閱文集團拆出去,自己再做一個閱讀業務,易迅賣掉再做一個電商,騰訊肯定不會發生,百度卻會發生”。
在騰訊,溝通非常透明,投資部門每個人都有Pony(馬化騰)和Martin(劉熾平)的微信,任何事情都可以隨時溝通,他們有什麼問題也會直接找負責的同事問,高效直接。
百度擁有數萬員工,但決策卻高度集中於李彥巨集一人。在百度,李彥巨集是神,沒有人敢challenge他。他自己很少用微信,下面的人很難領會他的意圖。在技術優勢之外,李彥巨集真的缺乏對市場更長遠的看法和更大的格局。
戰略投資某種程度上約等於未來的前景和想象力。
騰訊投資覆蓋廣、很sharp,阿里在下一盤大棋,只有百度的策略看不懂。“看不懂”三個字,大致可以理解為一種負面評價的委婉說法。在外界看來,百度投資仍然背靠著主營業務緩慢行動。
如今的百度,僅靠搜尋業務已然獨木難支,所以,李彥巨集孤注一擲押注人工智慧,並試圖通過構建資本帝國幫助百度找到下一個盈利點,而百度投資體系重構顯然只是萬里征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