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20年:中國GP巡禮之三》新生代基金之愉悅資本:“機會主義” 投資操盤手的未來
在消費升級主導的市場下,模式創新歸屬於消費1.0時代,那麼,在未來,5G、量子資訊科技的發展下,智慧資訊時代,能落地民生需求的將是以硬科技主導的消費2.0時代。如何發掘尋找激動人心的、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技術和產品對於資本而言必然是新挑戰。那麼,還在偏重模式創新企業的愉悅,該如何書寫自己的未來?

風雲變幻的中國創投20年,參與者們正經歷著激烈甚至堪稱慘烈的同業角逐,困窘中都在力爭實現成功突圍。
從1.0到2.0時代,激盪的中國創投在洶湧的經濟浪潮中起起落落,跌宕向前。2004年前後,中國創投行業出現第一次裂變,沈南鵬、張磊、徐新等紛紛自立門戶,誕生了如今聲名顯赫紅杉、高瓴、今日資本、經緯中國……這批當年的新生代投資機構迅猛成長,改寫了中國VC行業格局。
十年一輪迴,自2014年下年開始,行業再次迎來裂變風潮,數十位中堅力量的明星投資人離職創立新機構,新銳機構如春筍般湧現,迅猛果斷的投資態勢衝擊著老一代基金。而這些來勢猛如虎的機構中,從君聯資本出走的劉二海創辦的愉悅資本,便成為快速發展至今的新生代基金代表之一。
“出走”是那個時代投資者們的流行出路,但在劉二海口中,真實原因“無非是因為有人給錢。沒人給錢怎麼走?”。
“為錢”出走後的他,也面臨了與很多新銳機構同樣的難題,如何募資?投什麼專案?怎麼投?
新基金成立不久,急於證明自己的劉二海出手便投了途虎養車、蔚來汽車、摩拜單車等明星專案。諸多細節都在指向劉二海這一位高明的“資源整合者”,甚至堪稱典型的“機會主義”投資者。而通過他那些令人矚目的投資案例來看,又幾乎都沉浸在投資“模式創新”的選擇中,這樣的投資重點和偏好,在當下硬科技創新的大風潮下,愉悅的未來如何安好?
“新生代代表”為錢出走?
劉二海2003年7月加入聯想投資(2012年更名為君聯資本),先後擔任高階投資經理、執行董事、董事總經理,主要關注無線增值服務領域投資。加入聯想投資之前,曾歷任吉通通訊增值業務部總經理、美國冠遠中國區副總經理、鐵通網路公司營運長等職。那時,擁有超過10年企業運作經驗的他,對VC可以說是完全不懂。
他對VC的第一次認識還是在2001年。當時擔任美國冠遠科技中國公司副總經理時,他的領導冠遠亞太區總裁想離職做VC,跟還不懂什麼是VC的劉二海寫寫畫畫講了半天,但劉就是不明白,一揮衣袖讓劉二海自己去研究。之後,劉二海開始思考這件事,也就有了後面離職鐵通、轉型進入風險投資行業。
劉二海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訊及資訊系統專業碩士,談起他進入VC圈,還是當年就讀北京大學EMBA期間,在一次聯想投資舉辦的關於投資的講座上認識了聯想投資合夥人王能光。數次交談後,聯想投資決定把劉二海攬入麾下。憑藉早年在通訊行業的經驗,自此,開啟了劉二海在君聯TMT領域的風險投資故事。可以說是君聯資本成就了劉二海。
然而,2015年4月,他卻選擇離開自己供職了12年的“伯樂”老東家,決定獨立門戶。
對於劉二海當年的出走,君聯資本陳浩曾對媒體表示, 新生代投資機構的出現從長遠看對整個行業發展來說,代表著新想法、新形式,但這波人才流失對原有機構來說必然是損失。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不滿意,就離開”這是常理,企業再大也沒有權利限制人員的自由流動。然而,據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早年劉二海離開君聯,是帶走了君聯核心的整個TMT投資團隊。而有關當年離開老東家的“真實原因”,記者也只在唯一一次媒體報道中找到劉在公開談及此事。
劉二海稱,“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離開大機構,創立新基金,去嘗試創新。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這樣的:首先這是一個現象,我們要把問題轉化為‘為什麼投資人要從一個大平臺出來?’。 實際情況是,因為有人給他提供資金,沒人給錢他為什麼要出來、又怎麼出的來? 這是做基金的根本。出資人基於過往的情況作出判斷,認為這個時候出現新選擇會獲得更多回報,這就是理由。”

與劉二海一起出走君聯的李瀟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告訴融資中國,大多數離開機構的投資人,除了創業大勢之外,要麼激勵機制不到位,回報不夠;要麼內部創新無法實現,想尋求更大空間。
以中國傳統思維來看,在職場尋求自我發展本無過,但背離東家的同時帶走原有核心團隊,甚至於做出這一選擇的初衷是有人出資?從何種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做的多少都有些不厚道,何況從愉悅早期幾個專案來看,可都還是延續原來團隊在君聯時期的路徑和人脈。
無論如何,行業新貴的迅速崛起,財富效應的瘋狂示範,都讓LP/GP群體開始了有節奏地更迭,也由此在極大程度上改變著投資行業。
2018年,成立了僅三年的愉悅資本,入選全球最年輕投資機構,劉二海再次登上了有著“創投界奧斯卡”之稱的“福布斯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單。而翻看劉二海的投資成績單,15年投資生涯,從君聯資本到愉悅資本,80餘家企業,其中10家獨角獸,確實不乏蔚來、摩拜,以及易車、神州專車、智聯招聘、人人網、優信拍、瑞幸咖啡、小豬短租、途虎養車等明星專案。慢慢地,人們也開始把他稱為投資界的“金手指”。 但這“金手指”背後究竟有多少才是“硬實力”?
投資三手段:
一、抓機會
愉悅成立那一年,正值VC裂變的高峰期,數十位中堅力量的明星投資人離職創立新機構,劉二海、黃曉黎、李豐、戴周穎等知名投資人紛紛自立門戶。與此同時,這一年,跨界明星踏入投資界的趨勢同樣愈加明顯,黃渤、章子怡新鮮加入StarVC,Angelababy的AB capital風生水起,原央視主持人張泉靈被傅盛納入麾下紫牛基金...行業新格局逐漸改寫。

另一方面,愉悅資本成立時,PE/VC投資市場勢頭強勁,特別是VC市場,投資業績持續向好,開始募集基金數目和目標規模均創下了近3年來的最高值,LP出資意願強烈。與此同時,銀行理財、政府引導基金等資金也紛紛湧入一級市場,市場選擇性越來越大,機會越來越多。
99%的能力加上1%的運氣才能成功,投資市場亦如是。踩著合適的市場東風,做出的選擇自然不會錯到哪裡去。
“2015年,最重大的事情是新興VC崛起,最大的感受是激動人心,切身感受到了VC行業本身的變化。”劉二海說,“VC本身的變化適應了創業需求。反過來,創業專案增多也需要VC更靈活。一些老的VC裡邊逐漸出來一些人自己開始辦企業,包括我自己,因此,2015年,確實是令我激動的一年。”
藉著東風,劉二海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傳統產業端借科技衍生的新形態上,簡而言之,模式創新。而這些領域大多數企業集中在C端創業,這也是為何在愉悅的專案中多數與網際網路消費模式創新相關。比如,愉悅成立不久,在租住辦公室的過程中,便在機緣巧合下“幸運”地意識到了租房市場的痛點,也因此在後來遇到好租房這樣的標的時,毅然選擇注資。
但仔細想來,能夠在諸如好租房、小豬短租、蛋殼以及摩拜單車等專案早期便果斷出手,難道這不正是踩在“共享經濟”的風口上?
二、盤資源
除了運氣和機會,劉二海的在整合人脈資源上的強有力手段,也不得不令人佩服。這裡就不得不說到兩位關鍵人物——蔚來汽車李斌和神州租車陸正耀。

劉二海和李斌
在劉二海心中,李斌是他最欣賞的創業者。他曾公開對媒體表示,“他(李斌)非常敏感和聰明。作為連續成功的創業者,並沒有停留在原有的功勞簿上,而是不斷積極進取、發現新機會。”。因此很多圈內人也經常調侃:“每當投資物件是李斌的時候,劉二海需要做的,似乎只是掏錢。”眾所周知的是,李斌可是帶著劉二海站過兩次紐交所(易車和蔚來)。
說起與李斌的“合作”,還是源於劉二海在君聯的經歷。
2004年,李斌創辦的易車網經歷網際網路泡沫,在李開始為易車尋找風險投資時,遇到了剛加入君聯1年的劉二海。兩人見面聊完之後,劉二海很快就給了李斌投資意向書。在易車上市前,君聯資本就曾連續投了其三輪。2010年,易車上市,作為A輪投資人的劉二海與李斌一起站上了紐交所。
而在愉悅成立的第一年,劉二海便再次成為李斌蔚來汽車的B輪投資者。當然,這也成為他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之一,並因此再一次到了紐交所。你以為故事到此為止嗎?不,劉二海能夠出現第二大明星案例,摩拜單車,恰好也是因為李斌。
2015 年夏天,李斌第一次把摩拜介紹給劉二海時,他也有所遲疑。據劉二海對媒體回憶,當時李斌為摩拜找了很多投資人,但沒有人願意投資。
而就在摩拜辦公室,劉二海試騎了第一輛摩拜單車,體驗了“吱吱呀呀響聲不停的車身,而且沒騎幾步腳蹬子就掉了”。即便如此,他最後還是決定投資300萬美元解了摩拜的燃眉之急,並在後續B、C、D 輪持續加註,此乃後話。而我們不難想象,出於對李斌的信任究竟在這場談判中起到了多麼重要的作用。
劉二海也說過,投資摩拜符合他面向“(出行)根據地”的投資邏輯。但同時他也承認,決定投資的更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相信)李斌。
再來看陸正耀。
2014年9月,神州租車在港上市,彼時與創始人陸正耀站在一起的正是劉二海。那時候,距離劉二海作為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投資這家公司已經過去9年。與陸正耀的多年相識,讓劉二海在自己的明星專案中再添“瑞幸咖啡”的名字。
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曾經跟著陸正耀打拼了13年多。直到2017年,她決定創辦瑞幸咖啡,陸正耀除了自掏腰包外自然是拉來了自己的好朋友劉二海。
在瑞幸完成A輪2億美金融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時,錢治亞就曾對媒體表示,投資方除了新加坡政府投資之外,幾乎都是老朋友——原華平投資亞太區主席黎輝創立的大鉦資本,劉二海的愉悅資本以及君聯資本。

從李斌到陸正耀,劉二海的投資版圖絕對算的上強有力的資源整合。對於投資人而言,人脈、運氣、眼光其實都是不可或缺因素,劉二海對此也不避諱,而這也恰好符合他的“根據地式投資”。
所謂“根據地式投資”,即在某個領域連續不斷關注並投資。對此,劉二海的解釋說,根據地式投資滿足的條件是:一,主題容量大、可以投資很多專案;二,在這個主題要投出數一數二的專案,大家也認可你的投資策略和你的專案,願意跟你合作;三,依靠人脈和理解力,不斷的發現新機會、琢磨出未來會有什麼。
對此,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竹也評價稱,劉二海的風格不同於廣撒網式的打法,而是在同一個領域和專案上重金投入,且會連續追加投資。
從愉悅的明星案例來看,成功因素除了劉二海自身的果斷和眼光精準之外,正是李斌和陸正耀這樣的人脈資源起到了關鍵作用。換言之,劉二海式投資,相對投資邏輯,“人”更重要。畢竟通過人脈選出的標的,風險性降低的也不只一點兒。
三、尋找“理想商人”
每個企業家都會有自己的故事。
劉二海說,作為投資人,需要常常博弈於“理性的商人”和“情懷主義者”之間,因為企業的命運與創始人的理想的緊密關聯在一起的。對於劉二海,他更偏向於選擇投資“理想的商人”。而對“理想化”的理解,在他的故事中,極大程度上是要滿足他自己對創業者的理解和認知。
以小豬短租為例,這是一個起初頗具爭議的專案。投資過程中,有投資人向劉二海明確表達了對住宿領域共享經濟的不看好。“確實有人覺得小豬在中國未必成功,但我們堅信這家公司將能夠改變中國住宿行業的格局。”劉二海說,“判斷好了大勢,又選到了不錯的公司和創始人。沒有哪個創業公司不經歷九死一生的挫折。看好了,就堅定地支援。”
其實這也恰好符合劉二海“人”的邏輯。BAI創始和管理合夥人龍宇就曾評價說,劉二海“給予創新創業更高的寬容度,對企業家有更多的信任”。但如果針對創新創業專案談“寬容”,必然會讓投資的選擇充滿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面對各種各樣的創業者,花樣百出的idea,如果不能清醒地確認某種創新是真的合乎市場需求、真實又具潛力,投資者如何為自己的LP負責,讓利益實現最大化。畢竟有些投資案例的失敗是與投資人的自我認知出錯而一脈相關的。
“老炮兒”虛化

不過,即使再老練的獵人也有失手的時候,再精明的投資者也需要總結教訓。
今年LP年會上,劉二海分享過自己投資15年以來的經驗教訓。其中,他曾參與投資過的淘品牌公司,“麥包包”的GMV一度從100萬做到6000萬,但是最終還是沒成長起來。
劉二海常講,“(投資)地圖每隔幾個月就要重新更新一次,不要拿著一個地圖就進沙漠。因為沙漠的地形可能已經變了。”
另外,根據相關人士透露,愉悅資本在摩拜單車專案中共投資了1000多萬美元,回報在8倍-10倍之間。可是要知道,劉二海當時是摩拜A輪唯一投資方,入局之早非其他機構能比。雖然8-10倍回報率在一般專案中算作成績優良,但考慮到摩拜這種超級專案,這樣的數字並算不得漂亮。而且對於劉二海投資摩拜單車的訊息,公眾幾乎也只是在美團併購案時才被察覺。
劉二海說過,投資人遇到好專案其實相當不容易,除了依靠個人人脈的建立外,媒體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渠道。通過和媒體合作,包括參加一些創業活動,讓創業者瞭解到投資者們關注什麼。那麼是否可以設想,將摩拜單車作為自己的明星案例也是愉悅一種高階的PR手段呢?
此外,在愉悅過往的投資案例中基本跟投比例佔到70%,通常會與君聯資本、GGV、今日資本等站在一起,如此一來,在風控環節上,愉悅可以說借了“巧力”。在“募、投、管、退”這些環節上,愉悅似乎更多工作也只是在“投”。
退出方面,愉悅表示,截至目前成功退出的專案僅摩拜和蔚來。而通過蔚來汽車招股書查詢,愉悅並非在其十大股東之列,而且當時蔚來B輪融資中的愉悅和紅杉一起作為投資方取得24210431股A-3優先股。愉悅曾表示過,蔚來的股票會長期持有。現在仍然在鎖定期。

蔚來汽車生產圖 來源網路
就蔚來最新發布的財報來看,第三季度淨虧損達28.1億元,環比虧損擴大了56.6%。受財報刺激,蔚來汽車當天股價高開低走,收盤反跌4.19%。反觀馬斯克的特斯拉,財報當天股價漲幅達9.14%。雖然蔚來和特斯拉不屬於同一物種,體量不同,在業績上不能直接相比,不過投資者們看重的可是赤裸裸的賬面數字。
蔚來的淨利潤虧損持續擴大,而特斯拉卻實現了盈利,這就是區別。有了盈利股東就看到了希望,投資者自然就投了信任票。那麼我們回頭看愉悅,如果想要成功並以高回報率來退出蔚來專案,必須找到新的有實力的機構入局“接盤”,就現狀而言似乎難度不小。
“一人獨大”式管理?
縱觀劉二海所選擇的領域或者企業,汽車/出行市場(蔚來汽車、神州租車、摩拜單車等)、房租服務(蛋殼、好租房、小豬短租)、網際網路醫療、新零售消費(瑞幸咖啡、天使之橙)等領域,幾乎都屬於大流量、模式創新型企業,往往沒有足夠高的利潤,且要依賴資本輸血不停擴張,把一個個分散且門檻不高的市場通過資本壟斷,進而形成獨立的小獨角獸。
從劉二海對投資領域的選擇,到投資標的的選取和尋找,以及再到愉悅對專案的投後管理和退出回報等各項環節來看,光鮮亮麗的愉悅(團隊)背後似乎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

(愉悅資本投資領域分析|來自網路)
回首當初,劉二海選擇自立門戶,帶領十多人的團隊在望京一處寬闊的寫字樓裡開始新的投資生涯。“我們這個過程也是創業,經歷了不少挑戰,包括募資,團隊,投資組合。”劉二海表示。
“作為新基金,募資困難是必然的。公司初期需要解釋很多事情並獲得出資人信任。但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自己與團隊開始真正體會到投資的快樂,感受到愉悅。”這也正是愉悅資本名字的由來。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去試圖理解,在劉二海的投資決策中, 開心是最重要的。 換言之,“我行我素”在愉悅或許就是常態化的投資風格和模式。

戴汨
在公開資料中,愉悅資本是由原君聯TMT核心團隊劉二海、戴汨、李瀟等聯合創辦。通過天眼查記者發現,愉悅股權結構中劉二海佔股99.98%,林琳象徵性佔股0.02%,意外的是,當初與其一同出走君聯並創辦愉悅的戴汨、李瀟,名字消失不見。 如此,將愉悅稱其為劉二海一人的公司並不為過。

在資金規模方面,愉悅方面表示,他們從不對外公佈自己的資金規模。有報道稱,愉悅管理2支美元基金和2支人民幣基金,基金規模合計約為55億元人民幣。”
不過,在當年募集第一筆資金時,愉悅也曾面臨過質疑。2015年,劉二海和戴汨去美國募資,前一天晚上LP臨時通知他們改到第二天早上八點在另一座城市見面。他們驅車兩小時趕到後,最終對方卻告訴他們不符合標準,沒有商量餘地就結束了。不過也有給出支援票的LP。比如諾亞在看了愉悅三個deal後,立馬就投了。此外,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也是愉悅早期的LP之一。
未來還能愉悅嗎?
過去幾年,中國的創新創業市場主要是新模式、產業發展和消費升級多重動力共同驅動。也因此,像汽車(出行)和房產後市場這些行業快速發展,亦是出現了諸如神州租車、途虎養車等這樣的專案。 而隨著C端流量紅利的逐漸消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進入下半場已毋庸置疑。
今年很多單純依靠C端市場快速發展的公司,整體營收都出現了放緩現象。這不得不讓絕大多數2C的網際網路企業進行階段性調整,轉而向B端尋找業務方向。近期,騰訊美團紛紛調整架構,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動作也不難看出,ToB業務正逐漸成為主力。
在剛剛召開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IDG資本熊曉鴿表示,過去的投資基金大部分集中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雖然“網際網路+”在中國還有成長空間,但是成長速度已經不可能像過去那麼快。 而下一波投資將會聚焦在人工智慧、產業網際網路和硬科技領域。從投資角度看,未來擁有核心技術、能夠用硬科技解決人們剛性需求的專案將會有更大發展空間。 對此,金沙江朱嘯虎、紅杉資本沈南鵬等多位投資人也紛紛表達了類似觀點。
而近日,有關科創板的話題更是席捲投資圈。過去A股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援力度雖然很大,但由於受市場執行情況和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推進效果並不如人意。科創板的應運而生,會令科技創新企業獲得更多至關重要的突破口。諸多因素都在告訴我們,中國市場即將開啟一個新的階段。
如果說,在消費升級主導的市場下,模式創新歸屬於消費1.0時代,那麼,在未來,5G、量子資訊科技的發展下,智慧資訊時代,能落地民生需求的將是以硬科技主導的消費2.0時代。 如何發掘尋找激動人心的、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技術和產品對於資本而言必然是新挑戰。 那麼,還在偏重模式創新企業的愉悅,該如何書寫自己的未來?
事實上,劉二海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值也是高的。“硬創新”是他近段時間對外談及最多的關注物件。“我們希望在技術領域做更多的事情,尤其是IOT和人工智慧方面,總體趨勢就是朝硬創新方向去移動。而且我們(愉悅)已經投過這樣一批技術含量和創新度更高的企業。我認為,當下的時代我們已經邁入到了新的創新時代。”劉二海說, “做投資最重要的是抓住中國機會,最大的機會自來新技術、新模式跟傳統行業、社會發展相結合的交叉地帶。”
隨風而動,及時變道,稱得上是聰明人。而對愉悅而言,多年在網際網路消費領域做主攻手的經驗,勢必也比其他人對消費剛需的理解更為深刻,但這並不意味著絕對的勝算,畢竟在新賽道下的選擇也充滿了許多未知數。而泡沫也罷,風口也罷,這些不過是一個個投資領域的過程或者週期,高潮過後,市場和投資者或者創業者們始終還是要回歸平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