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打卡”徐佳義:50%+周留存背後踩過哪些坑? 路演實錄
11月28日 曉程式觀察(yinghoo-tech)“尋找優秀小程式案例”路演第1期圓滿結束。我們推選出第1期嘉賓為「小打卡」創始人徐佳義。
如果你關注小程式生態,那麼一定聽說過小打卡。就像之前有人說到,正是因為小打卡的出現,才讓更多人看到小程式居然有如此想象力。
早在2017年的8月份,小打卡在沒有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使用者量已經達到了將近20萬,日活已經到了1.2萬。
這期間,都是徐佳義1個人運作整個小打卡。在開始公司化運作後,小打卡再次飛速發展,DAU從1.2萬達到120萬,每天同時有10萬+圈子活躍,近百萬打卡日記在小打卡上分享。
小打卡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作為一款工具類小程式,如何才能做到高留存、高活躍?且聽聽看,徐佳義是怎麼說的。加小祕書好友:kf-yinghoo
歡迎大家到文末,為小打卡打分!
以下,是小程式路演案例實錄:
1
為什麼要做打卡小程式?
大家好,我是小打卡的聯合創始人徐佳義,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是一名全棧程式設計師。
為什麼會選擇打卡這個點切入?
以前說到打卡,更多人會想到上下班打卡,是一種約束。而現在,打卡的定義早已變得更為豐富,比如大家在朋友圈可以看到美食打卡、旅行打卡、閱讀和健身打卡。
在這個趨勢上,小打卡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打卡是當下最活躍的小程式興趣平臺,提供社群打卡服務,覆蓋外語、閱讀、健身等上百萬個社群圈,小打卡做生態連線者,秉承使用者至上的理念,服務數千萬使用者。
目前,小打卡已經聚集了100W+社群圈子,每天有10萬+圈子活躍,每天釋出近百萬條新的打卡日記。圍繞這些日記,每天有150W+的點贊,還有幾十萬評論。
這些資料,讓小打卡排名位列2018年9⽉阿拉丁小程式工具類第二,長期處於Top⼩程式榜單排名前50。也獲得了資本方的青睞,近半年已獲得真格、紅杉、IDG和晨興等知名投資機構的數輪投資。
資料的背後,當然是小打卡的價值。小打卡解決了微信群裡做不好社群運營的問題,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1、成員活躍情況統計及社群管理;
2、優質打卡內容的沉澱;
3、群主和成員之間的反饋及激勵。
2
高留存的背後,踩過的那些坑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我們先來看下小打卡的留存表現。
小打卡對長期留存非常關注,目前,七日活躍留存高於50%,新增使用者第30日留存均值在15%以上,另外活躍使用者的第30天日留存能穩定在40%以上。
這在工具類小程式中實屬不易,今天從產品和技術方面,分享一下我們在提升留存方面的踩坑經歷。
2017年8月,小打卡僅有1.2W日活,2018年10月日活躍使用者120W+,日活比1年前增長了100倍!
在今年五月前,帶來收益最大的專案是——服務通知推送。
大家都知道,小程式有推送能力,但這個能力設計的初衷,是為了給訂單類的場景提供通知服務,當用戶有表單提交行為時,開發者可以獲取到一個form ID,在7日內有一次給使用者推送的機會。
我們的做了一個巧妙的設計——就是把使用者的幾乎每一個點選行為都做了封裝。當然,這現在已經是業內的通用做法。
於是,我們拿到了源源不斷的form ID,也就有了無數的推送機會。我們把打卡提醒的推送改成了天天發,不論使用者在一個圈子裡有沒有打卡。
就這樣,日活蹭蹭地漲,此後,推送策略很快一發不可收拾,點贊、評論、加入圈子、加好友等等,幾乎所有的觸發型場景我們都在有推送提醒,當然,後臺關於推送騷擾的反饋也逐漸增多。
這種濫用的現象引起了不好的體驗,今年上半年5月,微信開始大量封禁模板推送能力。我們的模板訊息被刪了好幾次,最嚴重的時候,推送能力封禁了長達半個月,大家可以猜到,我們的留存一路下降。
這是我們走過的彎路——過渡濫用推送召回手段。
3
提升留存的兩個關鍵點
而這時,小程式裂變傳播已經非常走紅。不過,這時幾乎所有的小程式都存在留存不好的問題。
我們由於彎路走得早,沒有盲目跟風,而是冷靜下來思考:
- 留存的本質什麼?
- 如何提升產品的留存?
通過解析這兩個問題,我得出提升留存的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問題,留存的本質是什麼?
當然是需求!使用者做任何事情都是出於需求,回訪也一樣。如果沒有給使用者回訪的理由,那留存天然就會低。
金幣、紅包、簽到之類的玩法,都是在為回訪製造需求場景。
但這些只能在表面上提升回訪和留存,如果產品的核心需求場景不變,留存並不會有根本上的改變。而小打卡能成為小程式裡留存最高的產品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滿足的是一個天然會回訪的需求場景。
如果說產品基因解決了第一關鍵點,那麼接下來,就是用回訪手段,或者回訪途徑,激發使用者的潛在回訪需求。也就是我得出的第二關鍵點。
第二個問題,如何提升產品留存?
從回訪需求來看,微信裡的需求場景其實更多。主動和被動都有。
回訪需求其實有兩個構成。
- 一種是產品本身的需求頻次。APP在回訪需求上,主要依賴產品本身的需求頻次,很難有其他場景。
- 另一種,其實是靠場景帶動的回訪需求。比如說,大家都說共享單車自帶線下流量。其實路邊的各種自行車,都在時時刻刻提醒你可以用它。
微信的第一大優勢,就是微信裡的需求場景多。現在每個人一天最多的手機時間都是泡在微信裡。
這裡面有多少場景可以深挖呀!
朋友圈、看公眾號、在群裡聊天、工作協作、購物、充話費……每一個細分場景,都可以勾搭使用者回訪。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拼多多,其實就是把微信群裡分享商品、拼團購買的場景放大做到了極致。傳統電商APP只能靠促銷活動、雙十一什麼的創造回訪的場景。但微信群裡可能隨時都會有人拼團購物,時刻都在勾搭你。
值得一說的是,微信裡最好用的召回手段就是微信群了,只要你在合適的場景,讓使用者願意分享到微信群,這些群裡的使用者就都有可能被召回。
前幾天微信還新開放了群卡片通知提醒的新能力,也是新的手段之一。可預見的未來微信還會開放更多這樣的能力。
在經歷了模板推送能力調整之後,我們留存下跌,日活疲軟了很久,痛定思痛,理清思路之後,順著微信的場景做了很多優化和嘗試。
從使用者打卡的各個環節給與適合恰到好處的分享引導,注意是引導,而不是強制和誘導。
現在我們的留存已經可以做到幾乎不依靠推送,但仍然恢復到了跟去年發推送訊息的時候一樣的水平。
工作列下拉可以衡量小程式的剛需程度,會話的佔比則可以退衡量傳播和分享的能力。目前的日活來源裡面,工作列下拉和聊天會話佔比基本持平。
4
留存雖然比App難做
但小程式是創業的最大機會之一
小程式做留存和APP做留存有什麼區別?
小程式的天然劣勢之一,是沒有固定入口,也沒有跟APP一樣有效的推送途徑,所以高頻剛需的需求場景的產品,小程式留存也會天然低於APP。不過別忘了,小程式的天然優勢之一,就是獲取新使用者比APP容易,點一下就是小程式新使用者了,還有什麼比這個拉新門檻更低的?
這兩個特點已經說明,小程式的留存天然比APP要低。
這種低有兩個原因:
第一,因為拉新門檻低,所以使用者質量天然要更差一些。所有APP的使用者都是被“下載”篩選過的,這之前可能已經經過了H5頁面傳播、應用商店搜尋、訪問詳情頁、下載……這一長串的轉化折損,讓使用者千辛萬苦花流量才可以使用上App。而小程式在群裡只用點一下就好了,哪怕只是好奇路過的過客。這兩種新增使用者質量是不一樣的。
第二,就是小程式的回訪途徑更曲折。APP下載來了,只要想用,就能在手機桌面上找到。而小程式的主動回訪入口,以前在發現裡的二級頁,現在有了主介面下拉入口後會好一點,但這個對低頻需求的小程式其實用處不大。另外小程式推送現在被微信管控得很嚴,不能像APP一樣高頻推送。留存自然會差。
說完了劣勢再來說說優勢。
我昨天有在朋友圈說了一句話:“沒有什麼產品能像小程式和它最初誕生的微信一樣,帶給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如此巨大的想象力”。
儘管小程式相對APP有種種劣勢,但小程式依然是現在最大的創業機會之一。因為小程式最大的優勢就是微信。
我們覺得小程式是現在最好的機會之一,它遠遠不止是一種做裂變、薅流量的手段,是可以在新的場景下做出使用者價值,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形態,而這種產品形態很新,需要大家去試,微信自己也在試。
Q&A環節
1、小打卡是如何冷啟動的?
去年2月8日,小程式剛火時,我就已經在做了。
當時我用文章來推廣,站在全棧開發者角度把小打卡是如何從0到1寫清楚。比如,從產品創意,功能劃分,前端怎麼寫程式碼到後端如何設計資料庫……把整個專案講的很清晰。你只要看我的文章,就基本上知道小程式的開發流程,跟市面上的一些只說小程式有多厲害,但不說小程式開發有多難的文章不同。
當時寫文章的效果還不錯,很多知名媒體都轉發了我的文章,當時每篇文章閱讀量都有好幾千,因此積累了很多使用者。
第二批使用者,是靠使用者自傳播。第一批使用者認為小打卡很好,於是他們會主動傳播,也會寫一些小打卡的體驗,就這樣口口相傳形成了第二批流量。
2、做小打卡,最困難的時候是遇到什麼情況,如何避免和解決?
2017年上半年,是最困難的時候。那段時間是自已一個人全權運營。白天正常上班,晚上還要一個人寫程式碼、功能設計、運營推廣、收集使用者反饋等等,每天都起很早,睡很晚。但由於使用者反饋很好,所以還是很有動力去做這件事。
3、為什麼不做App呢?會不會做,如何規劃?
不做App這件事,我們去年8月份就已達成共識,並且,接下來任何DAU超過1億的App都會做成小程式。
從現在市場都已經從搶佔使用者數量變成搶佔使用者停留時長。我們從0到1,都是基於小程式而生,我們更希望把小程式當做成長機會,做App的成本高,啟動慢。而相反的,我們卻已經在小程式上嚐到了甜頭。
現在包括支付寶、百度、今日頭條等大平臺都開啟了小程式時代,這也足以說明小程式將會是一波浪潮,我們也會抓住這一風口,踏踏實實地在小程式上把產品做得更好。
4、在與競品之間的競爭怎麼處理?
其實整個小程式的技術不算是壁壘,要做的就是要跑得更快,提供更精品的服務,只有讓使用者更滿意,就會在你這裡駐足。總的來說,別人模仿你,你就要快速往前跑,讓人永遠只能在後面追你。
5、小打卡與其他打卡小程式的模式不同,怎麼看待兩者之間的關係?
我們和其他打卡工具的不同是在於,我們想得比較清楚,做一個社群生態平臺。使用者來到小打卡能很快找到感興趣的圈子,並且,加入後能得到長期的陪伴。同樣,我們也希望圈主的高質量內容,能夠分發給感興趣的使用者,所以,我們很早就做了精準的推薦演算法。
做社群運營過程中會發現,工具不是壁壘,100多萬個圈子是短期內很難完成的,這是品牌慢慢積累來的壁壘。社群在這裡做好服務和內容,我們通過推薦演算法、發現頁榜單,讓好的內容更容易分發出去。
6、未來,小打卡將以怎樣的(模式)呈現給更多使用者,會涉及到交易嗎?
現在有很多付費訓練營,很多老師和圈主是可以收費的,已經出現了很多全職圈主,好的內容在小打卡上可以盈利。
但這不是知識付費,而是行為付費。以英語舉例,每天練英語會得到圈主的點評和反饋,效果相比單純學英語會更好。很多人對知識付費還停留在花錢克服焦慮的階段,其實,通過行動得到提升,這樣的付費才比較有價值。這也是我們未來的盈利方式。
專業點評
每次案例分享完畢,將會有微信、小程式領域從業者、觀察者專業點評案例。
這次,我們請到「虎鯨平臺」創始人胡瑛與「花邊社」創始人李斌。
「虎鯨平臺」創始人胡瑛:
從小打卡的分享可以看到:對於工具類小程式而言,已經不再如過往一般,單純的關注拉新。開發者已經在努力提高使用者的留存率,而且他們的關注點不只盯著“模板訊息”,而是基於小程式乃至整個微信生態做考慮。小打卡已在努力的嘗試,讓每個場景入口成為提高留存的渠道,比如讓引導使用者分享到群從而喚醒群裡的老使用者;開放公眾號繫結位置等等。
不過對於打卡類小程式而言,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較為單純——為社群而生,雖然賺到了流量,然後商業化的挑戰和門檻也同時存在。如何實現快速營收,或者讓現有的C端使用者跟他們產生深度的連線,是他們下個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
「花邊社」創始人李斌:
小打卡90後創始人徐佳義昨晚在群裡的路演非常精彩,乾貨滿滿,人氣頗高。聽完後,我認為小打卡這款小程式,在解決冷啟動、挖掘場景、使用者留存等方面都給了創業者和運營者很多實用的經驗。他提的一點非常重要,小程式創業者要順應微信的調性,真正真心堅持以使用者為核心,真誠地與使用者建立溝通,為使用者創造價值,服務使用者,這樣與微信的初衷一致,才能走得遠行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