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區塊鏈 未來正好
原標題:銀行+區塊鏈 未來正好
區塊鏈技術滿足最理想的金融體系的四大特徵:第一,有一種機制可以消除體系內的資訊不對稱性。第二,有一種手段可以降低整個體系執行成本。第三,有一種保證可以保護資料隱私。第四,有一種監管使得整個體系內的每一步都非常得開放和透明。而全部能滿足以上四種特性的技術,就是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主要解決信任問題,從而實現跨組織的多方協作,最終構建起基於區塊鏈的自治生態。而無論對比特幣態度如何,政府與銀行都早已在兩三年前就開始了對區塊鏈技術的探索。在中國,各大銀行對區塊鏈的探索都非常積極,中國銀行尤不例外。據中行2017年年報顯示,過去一年,該行一直積極開展區塊鏈在電子錢包,金融,技術等領域的應用,並且積極與騰訊,阿里進行合作。
去年1月,中行曾上線區塊鏈電子錢包(BOCwallet)的iOS版本,該錢包地址由32位的數字+英文字母組成,使用者可繫結個人在該行的銀行卡號。
同年6月,中行與騰訊合作,測試區塊鏈技術,並在雲端計算、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同年8月,中行與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組織和全球銀行一起加入SWIFT gpi區塊鏈概念驗證,以促進金融在SWIFT gpi專案中的應用。
17年9月28日,中行首次向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提交了一項關於區塊鏈擴容的專利,專利內容顯示該技術提供了一種區塊鏈資料壓縮方法與系統。
18年4月,中行雄安分行與螞蟻金服雄安數字技術公司在雄安新區簽署合作,雙方將基於區塊鏈技術在雄安住房租賃相關領域開展合作。
8月15日,中國銀行與中國銀聯在京簽署移動支付戰略合作協議,深化移動支付領域全方位合作,推進手機銀行和雲閃付APP的產品優化和營銷推廣,共同探索大資料、區塊鏈等領域合作。
中國銀行的區塊鏈探索較為有趣。一方面並不排斥與阿里、騰訊這類網際網路巨頭合作,另一方面在電子錢包的探索上,自去年9月份以來也暫未有新訊息傳出,彼時距離中行推出電子錢包已有半年時間。對於使用者“這就是簡易版支付寶”的調笑,有業內人士稱從錢包地址看,可以確認底層用到了分散式記賬(DLT)技術,具備了區塊鏈電子錢包的基本特點。中國銀行是目前唯一推出自有數字錢包的樣本銀行。
中國銀行的區塊鏈部署涉及面最廣,其應用場景多達6種:數字錢包、貿易融資、房屋租賃、公益扶貧、跨境支付和數字票據。除了數字票據和跨境支付處於測試(成功)階段,其他場景均已有成功案例,或已推出真實產品。目前,中國銀行已上線區塊鏈電子錢包APP、推出自有“公益中行”精準扶貧平臺、貿易融資應用,還與匯豐銀行合作開發了一款區塊鏈抵押貸款估值共享系統。今年4月,中行雄安分行與螞蟻金服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將繼續通過區塊鏈技術在雄安住房租賃相關領域開展合作。
從場景廣佈這點,也能看出中行邁入金融科技新時代的能動性。為了解決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之間的“資訊孤島”難題,中行還牽頭研發了基於區塊鏈的客戶資訊共享平臺“KYC金融聯盟鏈”(KYC,即充分了解你的客戶)。
中國銀行資訊長劉秋萬此前曾表示,“中國銀行將數字化發展戰略概括為“1234”和“28”。一是以“數字化”為主軸;二是構建企業級業務架構與技術架構雙螺旋驅動;三是打造雲端計算平臺、大資料平臺、人工智慧平臺三大技術平臺;四是聚焦業務創新發展、業務科技融合、技術能力建設、科技體制機制轉型4大領域,推進28項戰略工程。”
劉秋萬還表示,“中行數字化發展戰略的重點在於:第一,聚焦價值創造,促進業務發展。第二,夯實發展基礎,強化科技能力。第三,創新體制機制,探索金融科技發展新路徑。”
中國銀行不斷髮力區塊鏈,致力區塊鏈在銀行業的應用。銀行+區塊鏈正逐漸應用在金融行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金融效率提升、跨境支付與結算和票據等多個領域。一個銀行機構全面擁抱區塊鏈技術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銀行+區塊鏈,未來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