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制可用性測試:設計過程(1/3)
視訊主講:Jakob Nielsen / 油管連結: ofollow,noindex">Usability Testing w. 5 Users: Design Process(video 1 of 3) / 釋出時間:10-26-2018 / 翻譯:小球娘
概述: 從由少量參與者進行的可用性測試最能得出富含資訊量的結果,然後你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和資金去對使用者介面進行多輪測試。

當進行可用性測試時,我推薦僅對少量使用者做測試研究,一般來說需要5位測試參與者。因為當你與第一位使用者一起做測試的時候,顯然得出的所有一切資訊都是新鮮有趣的,這也是我們進行可用性測試的初衷——來觀察使用者如何跟我們的設計進行互動。當你與第二位使用者一起測試時,很多測試結果將會跟第一位相同。當然,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之間的行為也非常不同,因此這第二位參與者也會帶來很多不同的資訊。當你與第三位參與者進行測試時,他的某些行為可能會跟一號測試者相同,某些行為可能跟二號測試者相同,另有一些資訊可能已經出現第三次了。當輪到第四位參與者時,你可能會看到更多的重複資訊,但還是能夠捕捉到一些新的資訊。第五位參與者一般來說不會帶來特別多新的資訊,與此同時會有很多重複資訊。至此,這個使用者測試就開始變得非常枯燥了,測試五位以上的使用者於是會變得比較浪費,因為你將不會從這類使用者身上學到更多東西了。

於此相比更好的做法是,就此打住這個測試,運用所有你已經得出的資訊去改進設計介面,然後進一步去測試更新後的設計——尋找另一組五位參與者進行測試。測試後把第二次得出的結果放進設計更新中,再去尋找另外五位參與者進行第三個版本的測試——以此類推,只要你還有時間和資金支援。所以,比如你有做20位可用性測試的資金,最好是把這20個參與者指標分為四組, 每組五人,然後進行四次設計迭代的測試,而不是一次性用完20人次僅僅對一個設計版本做徹徹底底非常細緻的測試。是的,如果是後一種方法,你可能會得到更多結論,但並不會多出很多。但如果使用五人制進行四輪測試的話,你將會得到更多設計上的提升,並極大的抬高使用者體驗的質量——這也是我們做可用性測試的最原始目標。

的確有的使用者體驗研究型別需要針對更多的使用者進行測試。比如定量的研究,其目標是繪出使用者量曲線圖,這類針對量的研究需要建立在更多測試基礎上的更多標本數量。注意這裡的目標是更大的基數,而不是更多的可用性體驗本身——你不會因此得到更多的可用性觀點,只是得到更大的使用者測試體量。還有比如某些卡片排序(card sorting)測試,或眼部追蹤(eye tracking)測試,都要求非常大的使用者數量進行測試。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標準的,以抬高設計質量為目的的可用性測試——“少即是多”——使用每組少量的使用者進行測試,意味著你能夠進行更多輪的測試;在資金允許範圍內進行更多的設計迭代,意味著更多更細緻的設計提升,也就意味著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帶來更多利潤。
小球娘說 *************
今天帶來的視訊是很新的系列。這個系列一共三個video,最後一部他們還沒po上去,等我追一下陸續發出來。其實以前nng提倡可用性測試最多做一組7個人就夠了,沒想到現在又直接去掉2個,我想他們是想突出“少量多次”這件事。我覺得如果測試輪數達不到那麼多,那每組多做幾個也是對的——這在第二個視訊裡有提到。
過去四天開車去了一趟加拿大——其實不遠,從大紐約地區往北開,不到7個小時就到蒙特利爾了。我和家屬同學每人開了一半路,感覺沒費什麼勁。雖然沒費勁,但也沒玩兒。。。基本上毫不誇張就是去一個朋友家喝了杯咖啡,去另一個朋友家吃了火鍋,在住的附近逛了菜市場,然後就回來了。為啥呢?因為加拿大真它nnd冷啊啊啊啊啊啊啊!穿著加拿大鵝能勉強維持體溫,一般的羽絨服套上兩件還是冷,外面根本伸不出手,除了窩在屋裡真沒動力出去逛。而且我們的車沒換雪胎,開在蒙特利爾城裡的大小上坡分分鐘遛車的節奏——幸虧那幾天路上沒有暗冰和積雪,不然肯定sb了。本來是四天三夜的短途旅行,我一看天氣預報說有冰雨,屁滾尿流的就提前回來了,只呆了三天兩夜。。。真是受教了,加拿大還是留著夏天去吧= =
朋友說:喲,冰雨就怕啦?你不是喜歡陰雨綿綿嗎?
我說:喜歡陰雨。。。但太冷了啊啊啊啊啊啊5555555555
結論:加拿大專治各種文青矯情不服
晒一下這一趟拍的僅有的2張照片。。。(是的,連見朋友都沒拍合影,人都凍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