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資本退潮後的共享單車,或在嘲笑資本大潮下我們

ofo一出錯,人們就發笑。或許是厭倦了共享單車造成的城市管理亂象,或許是出於對這個聲稱共享經濟的厭倦,ofo只要出現一點負面訊息便會引發人們的口誅筆伐。這正是當下的共享單車市場尷尬的地方,一旦資本輸血停止,公司便會出現問題,使用者便會紛紛倒戈。世態炎涼,或許只有真正參與其中的人們才會知道。回想共享單車大戰剛剛興起的時候,那種爾要戰便戰的豪氣依然歷歷在目,對於共享單車也沒有今天這麼多的質疑聲音。
到底是什麼讓今天的共享單車步入如此尷尬的境地?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對於這個曾經帶給我們諸多想象的新生事物心生厭倦?或許,共享單車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便註定是一個錯誤。因為嚴格按照共享經濟的邏輯來看,共享單車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很遠,並不能夠簡單地歸入到共享經濟的範疇,之所以會叫“共享單車”這個稱謂,或許正是基於面對資本市場的考慮。
共享單車的錯誤或許正是過於看重資本,過於在乎市場,最終忽略了使用者以及上下游產業的感受。畢竟,資本不能一直呵護共享單車這朵小花的成長,想要成長參天大樹,共享單車必須找到唯資本之外的更多的盈利方式。ofo僅僅只是代表,當下幾乎所有的共享單車平臺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人們對於ofo的意見,更多的是對整個共享單車行業的不滿。然而,如果僅僅只是以資本為主要導向的發展模式的潰敗就否認共享單車本身的話,顯然有些太過武斷,因為共享單車本身還是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的,如果它能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不再僅僅只是唯資本至上的話,它的未來同樣值得人們期待。

資本退潮後,共享單車到底要向何處去?
有關資本退潮之後,共享單車到底要向何處去的問題或許我們早在共享單車誕生的時候就應該思考了,因為共享單車不能一直依靠資本的推動發展,想要獲得更大的發展,共享單車需要找到一條資本之外的發展道路。
由於摩拜和哈羅的前車之鑑最終讓很多人簡單地認為共享單車的未來在於站隊網際網路巨頭,但是如果細細思考我們同樣將會發現僅僅只是投入巨頭的懷抱,如果找不到適合自身的商業模式的話,即使是在巨頭的大樹下依然會生活得艱難。因為網際網路巨頭不會一直扶持共享單車的發展,共享單車想要真正走得長遠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一味地尋找一個避風港,而不去投身到競爭激烈的市場當中去歷練,共享單車到最後依然會面對嚴峻的生存考驗。當資本不再投資共享單車的“無底洞”,共享單車最迫切的發展道路或許就是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和變現渠道。
如果僅僅只是想著擴大市場佔有率,而不去想如何實現盈利的話,共享單車未來的路同樣不會走得長遠。從這個邏輯來看,當資本退潮之後,無論共享單車如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並且能夠實現盈利,不再一味地去做投入大於盈利的事情,真正將共享單車當成是一件“公益”去做。
其實,這個時候,我們更加應該佩服的是ofo的勇氣,它能夠通過不同的方式去探索盈利的可能性。雖然他們的行動略顯笨拙且有些天馬行空,但是隻有不斷地去嘗試,去驗證,才能知道新的商業模式是不是真的適合共享單車,是不是真正能夠推動共享單車朝著未來的方向發展。當資本退潮之後,那些無力繼續支撐龐大運營團隊的共享單車平臺以及投身巨頭懷抱的共享單車平臺都會進入到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的新時期。

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共享單車如何才能找到平衡點?
雖然大家都是知道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對於資本退潮後的共享單車是當務之急。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通過共享單車投放以及靠租金的方式來實現共享單車盈利的方式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如何能夠找到共享單車在未來發展過程當中的盈虧平衡點,對於共享單車平臺來講顯得尤為重要。
一味地投放僅僅只是會增加成本支出,合理的投放才能找到盈利的可能性。 如果按照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邏輯,一味地進行投放來擴大自身在市場當中的規模,這種商業模式對於重運營的共享單車平臺來講是非常致命的。因為一味地投放共享單車,必須需要相應地增加運營成本,才能真正讓共享單車後續的使用者體驗不會太差。對於資本退潮之後的共享單車市場來講,如果僅僅只是一味地進行投放,而不去尋找除了投放之外的盈利方式,勢必會讓單車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遠遠大於通過租車收回的收益,最終讓共享單車變成一個虧本買賣。
找到投放和運營的平衡點,不只是一味地進行投放,才能讓共享單車不是毫無規制的野蠻生長,而是變成了一個能夠有收有放的理性的遊戲。因此,首先我們應該找到投放和運營的平衡點,通過這個平衡點來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同時,實現盈利,並且能夠保證使用者真實騎行體驗的提升,而不是當前共享單車由於運營不到位,騎行體驗較差的情況。
發掘共享單車的新盈利點,尋找新的盈利平衡點。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發掘出來的共享單車的盈利方式已經基本被證明是一個偽命題,如果依然按照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方式去尋求共享單車的盈利點的話,勢必會走入到一個相對狹隘的死衚衕裡。因此,找到新的盈利點,用新的盈利方式來抵消共享單車的成本支出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關鍵。
新的盈利點不能僅僅只是從流量的角度來思考,以資本驅動的發展模式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收割使用者,在共享單車市場格局尚未確定的情況下,誰先收割使用者,就決定著誰將被使用者首先拋棄。由於共享單車是一個重運營的行業,如果僅僅只是找到一個盈利空間不大的方式來進行盈利的話,那麼這種盈利模式勢必無法真正承擔起共享單車運營的成本,最終共享單車依然會陷入死迴圈裡。

ofo的出錯並不可笑,可笑的是共享單車本身
對於ofo有關變現的探索,我認為不應該一味地嘲諷,而是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作為一家共享單車平臺,ofo所做的正是很多共享單車平臺必然都會經歷的,只是ofo早期資本驅動的“債”欠的太多了而已。如果ofo一出錯,我們就發笑的話,或許我們更加應該笑話的是共享單車本身。
作為共享單車大門類下的參與者,ofo只是經歷了那個資本驅動的燥熱的發展時期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而已。隨著資本的退潮,共享單車市場的格局基本確定,那種單純地以資本為主要驅動方式的邏輯同樣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在當前幾乎所有的共享單車平臺都在尋找新的發展模式的時刻,如果我們僅僅只是盯住一家共享單車平臺的話,顯然有些矯枉過正了。
雖然ofo對於自身盈利方式的探索並不理想,但是它反映出來的是整個共享單車市場都會面臨的尷尬局面。從這個邏輯來看,當ofo的商業模式的探索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或許更加讓我們值得發笑的正是共享單車本身。
ofo一出錯,人們就發笑只是整個共享單車市場在使用者心目當中角色定位最為直接的體現。ofo的問題並不在於ofo本身,更多地代表的是整個共享單車市場當前面臨的尷尬境地。當我們看到ofo出現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苛求一些處於生死邊緣的企業去做一些相對看上去很理性,很不著急的事情,而是應該看到的是他們為了殺出一條血路應該具備的勇氣和信心。
資本驅動的共享單車的發展模式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在未來的商業模式甚至共享單車的未來都沒有確定的情況下,如果我們僅僅只是一味地用嚴苛的眼光去看待共享單車,不去尋找共享單車未來更好的發展道路,或許等到共享單車真正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或許還真的有些不習慣。
ofo一出錯,人們就發笑。笑的或許並不是ofo本身,而是那個我們大家都曾經無比狂熱和急躁的唯資本至上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