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將翻身啟用購買慾,蘋果解放生產力
這應該是最近幾年來,蘋果所舉辦的釋出會中,每一款產品都能激發使用者購買慾的割腎盛會。
視網膜屏MacBook Air;摘掉Home鍵,裝上Face ID,有史以來效能最強的全面屏iPad Pro;“內心”大改造的Mac mini。一直隱身於使用者猜測中的三位主角終於在昨晚一一現身。
老將翻身
MacBook Air,是庫克上臺介紹的第一款產品,這距離它的誕生已經整整10年。
2008年,喬布斯從一個牛皮紙信封裡抽出MacBook Air時,成為全球最薄的PC,但之後MacBook Air的改變未能趕上蘋果其他產品線一樣的進度條。
2010年,是MacBook Air最後一次更新模具,推動蘋果膝上型電腦進入了業內一流的領先地位,並迫使所有其他PC製造商追趕自己的超薄設計。之後的8年時間,MacBook Air是缺席的,只是在硬體上有所提升。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MacBook Air要消亡時,現在它回來了。視網膜顯示屏、觸控 ID、新一代鍵盤,以及力度觸控板。機身厚度、重量、輕薄度,均進行了壓縮。
新版MacBook Air金色。
它以一種使用者期許的姿態迴歸,蘋果也用實際行動表明,MacBook Air並沒有被拋棄。
庫克說有1億部啟用使用者在使用Mac,但使用者更喜歡MacBook Air並把它隨身攜帶。在MacBook Air誕生10年之時,以這種方式迴歸無疑是給老使用者最好的獻禮。
MacBook Air一直是行動式生產力工具的代表,現在它的定位也沒有變化。9499元的起步價不算低,但對於價格更高的MacBook Pro來說,是一個吸引新使用者入門的定價策略。
單單是13小時的電影播放,12個小時無線環境下瀏覽網路的續航,就足以拿下一部分人群。
一切為了生產力
與MacBook Air的長久沉睡相比,iPad Pro一直在向生產力工具轉變。
2017年10.5英寸的iPad Pro上,iOS 11系統就為它增添了檔案管理器 Files,不僅包括 iPad 上的檔案,還包括各種App、甚至Dropbox、百度雲等其他第三方服務中的檔案都可以彙集,你可以把它理解為Mac裡的“Finder”,或者是Windows系統裡“我的電腦”。
檔案管理、分屏、多工處理,iPad Pro和iOS系統的結合讓使用者可以隨時上演分身術,同時處理手頭的多項工作。
但它的變化同樣令使用者備受詬病,原因在於很多App在iPad上是被閹割的,依舊不能脫離PC單獨使用,也無法實現媲美桌面的使用體驗。而新iPad Pro的更新,則把生產力工具的屬性,從效能和設計上做了一次可怕的升級,甚至打敗了市場上92%的電腦。
新iPad Pro的厚度只有5.9mm,比舊版薄了15%,重量輕了25%。它同時取消了Home鍵,採用了全面屏和Face ID,晶片效能更是首次超過了iPhone。
它幾乎是全新的,蘋果對它的改變就好像改造iPhone X的決心一樣。蘋果在想方設法證明,iPad Pro可以滿足使用者對電腦的大多數需求,會成為你的下一部電腦。
一個顯著的表現是,iPad Pro 的USB-C介面已經讓它更接近膝上型電腦,你可以通過USB-C連線投屏,以及連線相機等外部裝置,甚至能用新iPad Pro給iPhone充電。這些特性,以往都是電腦所獨有的。
同時,2019年完整版的Photoshop CC iPad 版本就會上線,意味著以往你在桌面版 Photoshop 所進行的大多數創作和功能,在iPad版的Photoshop CC上同樣也可以實現。
而新款Apple Pencil的加持,不僅擁有手勢控制功能,還可通過iPad Pro進行無線充電,這種和iPad Pro之間深入的互通互聯,就是一種生產力工具協作的直接體現,可以說打破了所有束縛,為了實現一款更好的創造力產品。
雖然Mac mini的升級,對於普通使用者的吸引力沒有iPad和MacBook Air高昂,但四年未更新的Mac mini同樣擁有著系列有史以來最強的效能,是專業級使用者的首選。
蘋果正試圖以高性“價”比啟用使用者購買慾,也是為了啟用自己,你會發現無論是MacBook Air還是Mac mini都是久違的“老將”。
蘋果不得不這麼做,iPad和Mac產品線近幾年增長表現疲軟,讓蘋果意識到些許危機。蘋果2018年Q3財報顯示,Mac在全球的銷量下降到372萬臺,較去年同期下降5%。Mac和iPad所佔整體營收比重,已經大不如前。
蘋果不願意看到賴以起家的電腦,和已經賣了4億部的iPad淪為邊緣化產品。生產力工具,讓蘋果看到了希望。也讓蘋果下決心把兩條產品線都進一步作為解放生產力的策略。
蘋果把這次釋出會放在了藝術氣息濃厚的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擁有150年曆史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已經發展成一個專注於國際藝術展示和當地社群需求的城市藝術中心。
這裡是前衛,藝術和創造的代名詞,也符合蘋果本次釋出會傳達的主題。事實上,蘋果也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