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動化與機器學習的區別
前言
我反覆提到了輸入和輸出,也說知識被用於壓縮原本無限的資訊。但這兩句話可能對沒有相關背景的人而言較難理解,因此稍微解釋一下。熟悉的人請跳過,畢竟這本該是在初中就會的知識(雖然我相信很多人都搞混)。
目錄
- 集合、變數、函式
- 自動化與機器學習的區別
正文
一、集合(一類)、變數(任意)、函式(知識)
可能不少人有一種誤解,認為輸入和輸出是一個具體的情況。又怎麼能說知識在壓縮資訊呢? 然而輸入和輸出的可能情況並非只有一個,往往是無數個。
例1: 沒有兩片樹葉是一模一樣的,但我們卻可以認識所有的樹葉。

例2: 小貓的長相都不相同,也形態各異,但我們卻可以認識所有的貓。

例3: 每次炒菜時的所用的食材量,火候,調味料也都千差萬別,但我們卻可以對應的進行調整,做出叫同個菜名的食物。
你可以感覺出這裡想要描述的是 一類 事物,每一次的輸入可以是這一類事物中的 任意 一種情況。我們的知識可以應對所有輸入而得到對應的輸出。
那麼該如何描述這些概念呢?因為如果在討論一個問題時沒有辦法準確描述所指的事物到底是什麼,那就根本沒有辦法開展和交流。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概念其實直到 19 世紀才第一次正式創立。而這個奠定了整個現代數學,乃至所有科學根基的工具就是 集合 。
若把所有的樹葉(元素)歸到一個 集合 中,用這個集合來表示 一類 事物,輸入是這一類事物中的 任意 一個。也正是由於這種任意性,輸入也被稱為 變數 。輸出同理也是變數。
我們在討論輸入和輸出時,並不是說隔壁老王家那隻叫翠花的二哈,而是說所有的哈士奇。

但其我們早就掌握了這種概念,只是當初並未正式的總結。《超智慧體》02的開篇裡提到的「智人為什麼會從眾多生物中脫穎而出的原因就是在於智人的語言出現了 變數 與 函式 的概念」。
例1: 英語中的 the apple 指的是特定的一個蘋果,是一個 常量 。而 an apple 指的卻是任意一個蘋果,也就是 變數 。
例2: 中文裡我們也會用“這個”和“那個”來特指某個事物,而沒有這些特指時,我們往往是在討論變數。
例3: “人啊,還是要看命”句話裡的 人 就是變數。 這句話甚至包含了一種“知識”,其預測就是 所有人 都要認命。雖然這個“知識”不合理。但你可以感覺到它的作用。中醫、玄學、科學也都在提取知識,只是科學是當中最可靠的一種提取知識的方法。
這種概念的產生讓我們能夠從經驗中提取知識,並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
二、自動化與當代 AI 的區別
如果把每個影象和這個影象是否是樹葉記錄下來,哪怕是最快的計算機也無法查詢和儲存這些多的資訊。這恰恰是當初計算機所辦不到的事情,沒有辦法僅通過演示幾個例子就能讓計算機搞清楚其他沒有演示的情況,也就是學習能力。
曾經計算機所執行的指令都是人類所學到的知識。如今的人工智慧所產生的突破並非有了意識,而是能夠讓計算機自己來從有限的例子中學到知識,然後將學到的知識用於今後的預測中。
這也是自動化與目前AI最大的區別,也正是很多張口閉口都是AI的人壓根就沒搞明白的事情。
有了集合、變數、函式的概念後,下一篇我們再來談知識的第二種分類:以任務型別為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