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都不知道 比特幣是怎樣的治理模式?
比特幣作為第一個實現無需第三方金融中介參與,就可以實現點對點價值轉移的支付系統。因其去中心化、記錄不可篡改和匿名等特點廣受人知,健全的體系是價值穩定的基礎,比特幣未來怎麼發展?軟體如何迭代?比特幣系統如何治理,這是與每一個參與者都息息相關的問題。
比特幣是一個開源網路,全世界的開發者都有權對網路更新作出貢獻。通過使用比特幣改進協議來決定其發展和迭代方向。
從本質上來說,比特幣改進協議(Bitcoin improvement proposals ,簡稱BIP)是一種設計文件,主要為全網帶來新的功能或資訊。
由於比特幣的開源本質以及其系統中不存在中央機構,比特幣軟體鼓勵開發者使用BIP作為一種交流意見、互換資訊的主要方式。
比特幣網路第一個BIP是由計算機程式員Amir Taaki提交的。主要內容都是關於BIP的,包括BIP的定義以及如何將BIP和Bitcoin Core客戶端相結合。
BIP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標準類、資訊類和程序類。
標準類: 涉及到影響網路協議、區塊、交易驗證和任何影響到互操作性的提議資訊類: 解決設計問題,建立通用指南。與標準類BIP不同,不是用於提出新功能,也不代表社群共識。 程序類:描述或提議流程變更。與標準BIP提議類似,但適用在比特幣協議之外。所有BIP都會經歷同樣的提交、稽核和啟用過程,因此,這三類BIP唯一的不同就在於各自要實現的目標。
比特幣改進流程
Deferred(推遲)、Draft(草案)、Accpted(接受)、Rejected(拒絕)Withdrawn(撤消)Final(落地)、Replaced(被替代)、Active(啟用)
第1步:想法,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任何途徑渠道,如論壇,推特等等,提出自己改進初步想法,來爭取更多人支援認同。第2步:提案,可以彙總社群討論的建議,以較規範的格式,詳細地描述方案,形成一個BIP提案檔案提交。第3步:正式提案,對較重要或者認可的人較多的BIP提案分配序號。以便方便大家討論區分這個提案,有序號的提案算是正式提案。第4步:落實程式碼,一些開發者會依據BIP正式提案的構思,落實成具體的程式碼。並且在測試網路上進行嚴格的測試。以確保程式碼儘量沒有Bug。第5步:啟用設定,程式碼沒有問題後,根據《BIP9升級規範》,設定啟用門檻,分配啟用標記位,緩衝時間等。第6步:釋出版本,若足夠多的人簽名同意,那麼會吸納此BIP程式碼在最新版本中釋出包含這個BIP程式碼的版本,但是處於未啟用狀態。第7步:啟用,等待達到BIP9設的啟用門檻後,方案正式啟用生效。實測是否方案成功。若出現問題可能回到上一版本。
通常情況下,BIP草案在由某位開發者編寫完畢之後會提交到比特幣網路開源的“知識庫”(repository)當中。然後多個開發者會驗證該協議的可用性,選擇是否通過。一旦通過,一系列整合流程是可以在Github上檢視的。
BIP開發者或設計者必須向比特幣開發團隊說明其BIP在提高比特幣網路及其核心組成部分的能力。只有在核心開發者同意並通過了這個想法,設計者才可以真正開始草擬自己的BIP。
草擬完成之後,BIP指定編者會分配特定的BIP號碼。一旦該BIP被大部分的社群成員和開發者接受,技術實施過程就會啟動。
此前比較重要的幾個BIP是:BIP32、BIP148使用者啟用軟分叉、BIP91(讓礦工在區塊中投票)這幾個提案先後都被啟用。
當然,如果遇到社群中爭論不休的問題,比如此前針對網路擁堵問題,有人提議採取隔離見證+閃電網路的方式來解決,有人提議採取增大區塊容量的方式解決。
比特幣核心開發者的原則是: 對於爭論性的提案,他們會採取偏保守的方案。 也就是這樣的態度也為後面的比特幣分叉埋下了伏筆。
在擴容的提案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否決之後,以位元大陸為代表的礦工終於在17年8月1日,實施硬分叉,位元現金誕生,這也標誌著比特幣社群的正式分裂。
說明:由於比特幣是開源的,如果對於現行狀態不滿意,任何人都可以實行硬分叉,當然前提是有算力和社群的支援,如果得不到支援也必將毫無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