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小米宣佈跟宜家合作,我想買套房重灌個系統
就在剛剛,小米宣佈與宜家達成戰略合作。
在上午的小米 AIoT 開發者大會上,小米和宜家一同宣佈了這一訊息。宜家的全系智慧照明產品將接入小米 IoT 平臺,可以通過米家 app 及智慧音箱小愛同學控制,從這一合作將從 12 月開始在中國落地,逐步在全球範圍推廣。
除了與宜家的合作,小米釋出一款米家智慧門鎖和一款 1779 元智慧照明套餐,而小米 IoT WIFI 模組的價格壓到了 9.9 元,未來小米 IoT 平臺能接入 Alexa 和 Google 語音助手,逐步實現全球化佈局。
雷軍在大會上表示,小米 IoT 平臺連線裝置數已經超過 1.32 億臺,在消費類裝置裡排在全球第一,Google 和蘋果等巨頭與小米仍有一定距離,同時強調「IoT+AI」(物聯網+人工智慧)將是小米的核心戰略。
小米宜家為何牽手?
小米和宜家,儘管一家是科技公司,一家是傢俱公司,但兩家公司都在各自領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而這次攜手其實也是出於各自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
在去年 11 月的小米 IoT 開發者大會上,小米就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宣佈 開啟小米 IoT 戰略第二階段,同時也和百度達成了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建軟硬一體的「IoT+AI」生態體系。
當時雷軍也披露了小米 IoT 平臺的一系列資料,平臺聯網裝置已經超過了 8500 萬,日活裝置超過 1000萬,接入裝置超過 800 種,合作伙伴超過 400家,小米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智慧硬體 IoT平臺。
而在今年 9 月小米的組織架構調整中,組建 IoT 平臺部作為十大業務部門之一。雷軍在這個月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也再次 強調 將把「IoT+AI」作為小米未來重要戰略之一,他認為 5G 網路的到來會帶動 IoT 平臺的爆發。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根據小米公佈的資料,小米 IoT 消費級物聯網連線裝置數已經達 1.32 億臺(不含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支援超過 2000 款裝置,擁有 5 臺以上小米 IOT 裝置的使用者近 198 萬,AI 智慧語音助理小愛同學的月活躍使用者超過了3400萬。
▲ 小愛同學
上季度小米 IOT 與生活消費品的收入為108 億,給小米貢獻了 21.3% 的收入,這讓小米距離真正的網際網路公司又近了一步。
簡單梳理小米 IOT 平臺近一年的發展,平臺聯網裝置從 8500 萬到 1.32 億,從開發平臺到獨立成為業務部,可以看到小米開始把 IOT 放在越來越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智慧手機市趨於飽和後, IOT 極有可能是小米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雖然小米近幾年已經扶持了近百家小米生態鏈企業,但與宜家這樣擁有眾多年輕使用者的傢俱品牌,能讓小米有機會在智慧家居中擁有更多入口,有可能在更大範圍推廣被雷軍視為風口的「IoT+AI」系統。
對於宜家來說,這家瑞典傢俱品牌一直擁有不錯的線下購物體驗,但在數字化上一直腳步較慢,在智慧家居上也鮮有涉足,迄今為止也只發布了一款智慧燈泡特魯菲(TRÅDFRI ) ,支援 HomeKit、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等各種語音助手的操作。
▲ 宜家智慧燈泡特魯菲
但宜家從今年開始加快了腳步。宜家中國在 2019 年財年大會上正式宣佈,將全面上線電子商務業務,目前已經開放了 149 個城市的網上電商服務。
而最近宜家也宣佈將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重組計劃,將重心放增強數字化和店內體驗上。宜家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與小米的合作。
小米背後的 IoT 生態鏈
2013 年底,小米正式啟動了「生態鏈計劃」,雷軍表示「要在 5 年內投資 100 家企業幫助它們轉型」,如今這目標已經達成,而小米對生態鏈企業「投資而不控股」的的策略,蘋果、Google 等同樣佈局 loT 生態的廠商有很大不同。
目前小米 loT 平臺接入的裝置超過 2000 種,不過最開始小米是把路由器作為智慧家居的中樞入口,但後來小米發現這一入口過於單一,開始解決非小米路由器上快速連線智慧家庭硬體的問題,而小米 IoT 平臺團隊就是從路由器團隊孵化出來的。
▲ 米家產品
小米生態鏈在 2014 年接受愛範兒採訪時曾表示,小米未來將通過 SDK 的方式,讓非小米硬體也可以接入小米智慧家庭平臺上。
在解決了硬體聯網的問題後,就是如何豐富接入小米 loT 平臺的裝置了。小米 IoT 平臺部高階產品總監彭川接受採訪時曾回憶,小米 IoT 平臺是伴隨著小米投資節奏走的,這大大加快了 IoT 業務的發展。
雷軍提出「 5 年內投資 100 家企業」的目標後,讓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專門元件一支隊伍做投資。小米遵循「投資不控股」(持股份額低於 5 成)的原則,尋找理念一致的企業,為其提供品牌、使用者、渠道、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幫助生態鏈企業孵化產品。劉德在一次採訪中 表示 :
不控股意味著我們把最大的利益留給團隊。當你用這個邏輯去組建團隊的時候,會發現團隊的積極性會變得非常之高,它們會變得樂於上前線。
「投資不控股」也意味著,小米生態鏈企業並不是小米的子公司,但卻能享受小米在品牌和渠道的資源去背書和推廣,因此吸引了不少初創企業加入小米生態鏈。
這些小米生態鏈企業也跟小米一起上了快車道,華米和雲米也相繼在今年赴美上市,而去年小米生態鏈 99 家初創公司年收入總額高達 31.6 億美元。
有媒體 梳理 過小米的百家生態鏈企業,發現小米 IoT 主要圍繞手機與生活展開,其中智慧家居是小米投資最多的一類企業,多達 29 家。這次IoT 開發者大會上小米也再次強調了以手機為核心進行萬物的互聯。
▲圖片來自:智東西
而小米在向這些生態鏈企業傾斜資源的同時,也輸出了產品理念。這不僅讓米家的產品保持了統一的設計風格,也保持了小米一貫的高性價比,讓小米在品牌和價格方面優勢能轉移到 loT 平臺上來,小米生態鏈企業生態的繁榮也是小米 loT 業務這兩年高速發展的重要基礎。
雖然智慧手機仍然是小米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上一財季營收佔比 68.8%。但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已經連續 4 個季度下滑,在過去的第三季度,中國手機廠商裡除了華為和 vivo,其他品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出貨量下滑,小米蘋果的降幅都超過了 10%。
智慧手機的低利潤本來就不高,對小米整體的利潤貢獻有限,也影響著小米網際網路公司的定位。不過以手機入口打造 IoT 生態也許能讓小米以一種不同的方式走出智慧手機寒冬,在智慧家居普及前取得先發優勢。
目前越來越多手機廠商也開始意識到這一點,華為、OPPO、vivo 等產商都加強了在 IoT 的佈局。不過這也會帶來一些問題:由於標準不統一,IoT 裝置未必能和不同的智慧手機適配,而很多裝置都需要單獨安裝一個應用。這些問題都將給使用者體驗帶來很大影響。
這樣看來,小米這幾年培育起來的小米生態鏈的優勢就開始顯現了,畢竟如果小米生態的 IoT 裝置足夠豐富,上述兩個問題也基本不存在了。
在智慧手機的寒冬裡,小米在等待 IoT 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