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架構關注的就是呈現給使用者的資訊是否合理並具有意義
今天為大家更新《使用者體驗要素》的第五章——結構層,互動設計與資訊架構——資訊架構
本小結關鍵詞:資訊架構
主要觀點: 結構質量最重要的標準,不是“整個過程一共需要多少步驟”,而是“使用者是否認為每一個步驟都是合理的”,以及“當前的步驟是否自然地延續了上一個步驟中的任務”
資訊架構
資訊架構是一門古老學科的新應用——事實 上,你可以認為它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樣古老。只要人與人之間有信息要傳達,就必須要選擇並組織這些資訊,以保證別人能理解並使用它們。
資訊架構研究的是人們如何認知資訊的過程,對於產品而言, 資訊架構關注的就是呈現給使用者的資訊是否合理並具有意義。 顯而易見,這對於所有以資訊為驅動力的產品(比如公司的網站)來講是非常重要的,而它對一些功能驅動的產品( 比如手機軟體)也會有很重要的影響。
結構化內容
在以內容為主的網站上,資訊架構主要的工作是設計組織分類和導航的結構,讓使用者可以高效率、有效地瀏覽網站的內容 。資訊架構與資訊檢索的概念密切相關:設計出讓使用者容易找到資訊的系統。然而,在許多情況下,網站的結構不僅不能幫助人們找到東西,還必須教育、通知或說服使用者。
同樣地,資訊架構要求建立分類體系,這個分類體系將會對應並符合我們]的網站目標、希望滿足的使用者需求,以及將被合併在網站中的內容。我們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式來建立分類體系: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
從上到下(top-down approach)的資訊架構方法將從戰略層所考慮的內容,即根據產品目標與使用者需求直接進行結構設計。先從最廣泛的、有可能滿足決策目標的內容與功能開始進行分類,然後再依據邏輯細分出次級分類。這樣的“主要分類”與“次級分類”的層級結構就像一個個的空槽,而內容和功能將按順序一一填入。90
從下到上( bottom-up approach)的資訊架構方法也包括了主要分類與次級分類,但它是根據對“內容和功能需求的分析”而來的。先從已有的資料(或者當網站釋出後將存在的資料)開始,我們把這些資料統統放到最低級別的分類中,然後再將它們分別歸屬到較高一級的類別,從而逐漸構建出能反映我們的產品目標和使用者需求的結構。

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侷限。從上到下的架構方法有時可能導致內容的重要細節被忽略。另一方面,從下到上的方法則可能導致架構過於精確地反映了現有的內容,因此不能靈活地容納未來內容的變動或增加。因此在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的方法之間找到平衡是唯一可避免兩者缺點的方法。
不一定非要給某個級別或某部分結構加上一個特定數目限制。類別數量只要能正確地反映你的使用者與他們的需求就可以了。有些人喜歡計算“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步驟",或是計算“使用者到達某一地點的點選數”,將這個作為評估網站結構質量的一種方法。然而, 結構質量最重要的標準,不是“整個過程一共需要多少步驟”,而是“使用者是否認為每一個步驟都是合理的”,以及“當前的步驟是否自然地延續了上一個步驟中的任務” 。毫無疑問地,使用者會喜歡一個被清晰定義的七步過程,而不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被勉強壓縮的三步過程。
網站是有生命的個體,它們需要持續的關心和灌溉。同時網站也不可避免地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成長、改變。在許多情況下,滿足新的需求不應該導致重新考慮網站的整體結構。一個高效結構的優點就是具備“容納成長和適應變動”的能力。然而,新內容的積累最終將會使你再次審視網站的組織分類原則。舉個例子來說,在你只有幾個月的新聞量的時候,將新聞按日期分類,並讓使用者翻頁查詢閱讀,這種結構或許已經足夠了;但是在幾年以後,按照主題來組織新聞或許更加實用。
一個完整的使用者體驗,包括網站結構,都是建立在對網站目標和使用者需求的理解之上的。如果你要重新定義網站希望達到的目標,或是之前設想的、網站必須滿足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那麼你就應該誰備相應地重新調整網站結構了。但是,像這樣的結構變動很少會有事先的預告,當你發現需要重新調整結構時,使用者常常已經被折磨了一段時間了。
一個適應性強的資訊架構系統,能把新內容作為現有結構的一部分容納進來,也可以把新內容當成一個完整的新部分加入。
以上就是今天的更新了,明天將為大家更新4種常見的資訊結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