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不能因為共享單車遭遇挫折就因噎廢食
來論
在共享單車的嚴冬裡,不應當將這種模式一棍子打死。
某共享單車平臺押金退還時間,現在越來越長了,由初期的“秒退”,變為0-3個工作日,此後再延長至0-15個工作日。該平臺甚至還被曝出退押金與理財平臺做業務捆綁,“押金變投資”。
而另一方面,曾經被塞得鋪天蓋地的共享單車,如今想找到一輛好用的都需要拼人品了。
對於之前共享單車“資本發燒”、挪用押金的問題,當然應該質問、糾正。但在共享單車的嚴冬裡,不應當將這種模式一棍子打死。
共享單車對於倡導綠色出行,緩解大城市出行擁堵,解決最後一公里的交通,有著很多的正面意義,也重新培育了市民的騎車消費習慣。如果不是當初各家共享單車的經營方急於跑馬圈地,在資本的虛火之下盲目投放車輛,疊加了長期存在的大城市非機動車的路權資源和管理短板暴露,搞得一地雞毛,共享單車不至於涼涼。
所以,應該在有序投放、綠色出行、免押金等方面精準發力,實現共享單車2.0的再出發。即需要引入新的合規的市場主體和經營模式,優勝劣汰,解決新車不能進、舊車沒人動、破車騎不了問題。
今年9月份,廣州市提出“適宜總量控制”的概念:全市共享單車的適宜規模為60萬-80萬輛,擬按照運營能力打分,引入新企業進行運營。上海方面也有類似動態管理、引進合規運營方的政策意向。
不能因為共享單車遭遇挫折,就因噎廢食,就不想再在這個領域提供精準的管理。這對於管理部門可能是最省事的,但對於已經養成共享單車出行習慣的市民來說,卻是不公平的。
解決共享單車議題,不能從“汽車本位”出發,只盯著“亂相”,還要看到它對於都市短途交通的分流作用。目前共享單車最主要的問題是供給不足,現在的“禁投令”反而是在鞏固一些共享單車平臺的寡頭地位,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入新的合規主體,突破目前的僵局。
□沈彬(媒體人)
本文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王曉武_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