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5G 穩紮穩打才是王道
臺灣有沒有能力在5G衝第一?想想WiMAX的慘痛經驗,想想臺灣的5G政策,或許穩紮穩打才是務實的做法。
美國T-mobile今年7月與諾基亞簽訂35億美元,9月再與愛立信簽訂35億美元的5G裝置採購合約,合計70億美元相當於新臺幣2,150億元,但這只是T-Mobile投資5G的一部份金額而已。實際上,在T-Mobile併購Sprint公司、向美國政府提交的一份合併計畫書透露,T-Mobile將投資400億美元相當於新臺幣1.23兆元建設5G,這意味著要搭上全球5G早班列車,要付出的代價是相當驚人的。
臺灣5G政策急轉彎,很重要的三個關鍵正是,一,裝置投資貴得嚇人、二,技術標準尚未完備、三,4G投資成本尚未回收。臺灣五家電信商堅信,不是人人玩得起5G。
雖然3GPP今年6月公佈全球第一個5G技術標準版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術標準,但僅限於支援核心網路、基地臺網路裝置、手機終端、晶片,但針對大量物聯網應用的mMTC(巨量機器通訊),以及適用於電競、無人駕駛即時回應的URLLC( 超高可靠低時延通訊)的第二版及第三版5G標準,2019年年中才會發布。
即便三個版本的標準完全發布,廠商針對三大標準開發出來的相關產品,初期穩定度仍有待測試,按照慣例、產品量產前的價格肯定也是居高不下。
當然,對於國內電信業者而言,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是,2015年臺灣4G開臺,至今才不過3年時間,投資成本根本還沒回收,若在明年就投入5G,估計以5G低延遲、高速傳輸特性,至少每一家業者一次得「標走」100MHz頻寬才夠5G使用,這跟4G時代10MHz就可以投入4G大不相同。
以5G投資來看,每一家電信公司初期的頻譜投資金額100~200億元跑不掉,若再加上網路建設投資,「成就」一家5G電信公司,非得花上600~700億元甚至上千億元跑不掉。
電信三雄2017年加總稅後淨利不過644億元,換言之,電信三雄一年賺的錢、也只夠蓋一個5G網路。
「臺灣不能不發展5G,但是5G政策,宜務實」,不具名的電信高層直言,一昧的求快去搶佔先機,或許反而只是幫他人投入昂貴的學習成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