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Pro 2018:專業級業餘
今年年初的時候,蘋果釋出了一個廣受爭議的 iPad+Pro/">iPad Pro 廣告片。
片中的小女孩拿著自己的 iPad Pro 走街串巷,寫寫畫畫、拍照、跟朋友 FaceTime 、發 iMessage 、看漫畫 …… 當她最後回到自家的後院,趴在草地上用鍵盤在 iPad 上敲字時,她的媽媽問了一句,你在電腦上幹什麼呢?她用一個問題反問了媽媽的提問,也丟擲了這個廣告的主題。她說, What’s a computer ?
最後這一問,瞬間激怒了整個科技圈。時至今日這個視訊在 YouTube 上被「踩」的次數都大於「贊」(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蘋果刪掉了這個視訊),人們紛紛跳起來指責蘋果的傲慢,居然敢妄言用 iPad 取代電腦。
我買 iPad Pro 的原因很簡單,我要用它來取代我的 MacBook Pro 13′ 。我需要一個續航足夠好、足夠輕薄的便攜計算機,來幫助我在移動場景下進行寫作和內容處理的工作,以及我也需要一個能夠進行輕度網頁瀏覽、閱讀以及多媒體娛樂的平板,在我睡前的時候稍微取代一下 iPhone 。
我非常清楚我需要一個 iPad Pro 來幹什麼,所以我也可以直接給這件事下一個結論。今天的 iPad Pro 從根源上一點都不專業,更不可能取代 Mac 以至於「電腦」,它僅僅能夠幫你完成一些輕度的工作需求。我買它也就是要用它來滿足這種需求。
今天 iPad Pro 的一切新特性,都散發出濃烈的業餘氣質甚至是消費味,而不是什麼「專業性」。
Liquid Retina 螢幕 & Face ID
一年多之前,我就在考慮「用 iPad Pro 來解決移動工作需求」這件事了。
當時我想的是購買一臺剛剛釋出不久的 iPad Pro 10.5 ,相比於之前的 9.7 或 12.9 iPad Pro 來說, 10.5 的邊框更窄,在尺寸和重量上都更契合我的需要。但當時曝出的 iPhone X 用上了 Face ID 的訊息讓我最終選擇等待。因為我非常喜歡 Smart Cover 「掀蓋即解鎖」的產品設計,而 Face ID 是能夠讓這個設計再次迴歸的技術,這個想法一直支撐著我,到今天才下手購買 iPad Pro 。
iPad Pro 2018 有了一塊「圓角」的 Liquid Retina 螢幕,這是蘋果給「 LCD 全面屏」起的專屬名稱。在 iPhone X 、 Apple Watch Series 4 和 iPad Pro 2018 上,我獲得了一個完整而連貫的「全面屏體驗」。
螢幕形態的變化對 iPad Pro 的意義沒有那麼重大。一方面是因為 iPad Pro 10.5 的屏佔比已經非常高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螢幕的邊緣在哪,對 iPad 的互動,並不會產生根本的改變。之前的 iPad 在橫屏狀態下,你一樣可以從底部上滑進入多工,一樣可以通過鍵盤快捷鍵來切換 App ,一樣可以從側面撥出第二個 App 。至於 Home 鍵的消失,其實從 6 年前開始,你就已經可以不用 Home 鍵,而是通過「四指聚攏」這個手勢來回到 Home 了。
iPad 較大的體積,決定了它不是一個圍繞著 Home 鍵進行互動的裝置,我們在 iPad 上做得最多的事情是點按、滑動、手勢、 Drag & Drop…… 這一切的互動,在 iPad Pro 2018 的這塊 Liquid Retina 螢幕上,並不會有本質的改變。
根本不同仍在於 Face ID 。
即使在 iPhone X 上已經用了一年的 Face ID ,當體驗到 iPad Pro 2018 的 Face ID 時,我仍然被其效果驚豔了。
iPhone X 上的 Face ID ,在長期的使用後,我形成了某種肌肉記憶。無論是站著、坐著、走在路上還是躺在床上,我在舉起 iPhone 的時候,頭和手會進行一個下意識的快速協調,使手機到臉的距離和角度處於一個相對恰當的位置,以提高 Face ID 解鎖的成功率。因為 iPhone 頂上「劉海」的存在,我在使用 Face ID 時能夠明確意識到,有「一雙眼睛」正注視著我。而我則需要配合這種「注視」,來完成受驗。
但在 iPad Pro 2018 上,這件事變得完全不一樣了。首先,因為沒有「劉海」,加上整個機身非常對稱的設計,你在拿起這塊平板的時候,常常不知道 Face ID 感測器在哪裡,所以你沒法進行某種預先的調整。由於 iPad Pro 離臉的距離相對更遠,而且蘋果又經過了演算法的優化,所以實際的效果是,只要你的手沒有擋住攝像頭,很少需要二次的調整(無論手的調整還是頭的調整)來使 Face ID 正確識別你的臉。在有些時候,我從床上拿起 iPad Pro ,甚至還沒有意識到需要進行 Face ID 識別,隨手一劃就已經解鎖了。
在 [ 去年的 iPhone X 評測 ] 裡,我說 Face ID 「隨著產品技術的迭代,在工作機制上完全有條件帶來進一步的革命」。今天看來,這個技術進化的速度比我想象的甚至還要更快,在 iPad Pro 上, Face ID 已經十分接近我所理想的工作方式,未來的發展道路也顯露得更為清晰。
102 塊磁鐵
在 iPad Pro 2018 釋出之前,我的 source 跟我說,今年 iPad Pro 的內部結構複雜度相比之前有了數倍的提升,漲價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對於漲價,我早就有了心理準備,我關心的是,蘋果從技術和價格這雙重維度把產品推向某種極致,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一切都要從 iPad Pro 2018 更方的外形開始說起。最初的工程圖洩漏出來的時候, iPad Pro 2018 看起來似乎是要在設計語言上和 MacBook Pro 進行某種統一(也有人調侃這是向 iPhone 5 設計語言的致敬)。這十分合理,因為 iPad 和 iPhone 的同床異夢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無論是在市場定位還是產品線的排布上, iPad 早就在朝著 Mac 的路子發展著,兩者業務表現的步調也非常近似。
產品釋出之後,我才意識到,「變方」這件事根本不是視覺層面的問題。在形狀變化的表徵之下,蘋果對全套 iPad Pro 配件的體驗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重構。
具體來說,蘋果在 iPad Pro 2018 裡放進了 102 塊磁鐵,這 102 塊磁鐵的排布經過精心設計,使 Smart (Keyboard) Folio 可以完美地吸附在 iPad 的兩面,所以新的鍵盤有了更簡單的使用邏輯,不像前代,摺疊起來相當複雜。新鍵盤的連線觸點也從 iPad 的側面被改到了背面,但沒變的是「側面吸附」的使用邏輯。只有當 iPad Pro 的側面被穩穩吸附在鍵盤上時,系統才會認定鍵盤進入了「使用狀態」,啟用鍵盤。其他時候,無論你是將鍵盤折到 iPad 的背後,還是僅僅將鍵盤蓋翻開, iOS 仍然會預設使用軟鍵盤,禁用實體鍵盤,防止誤觸。
Apple Pencil 沒地方放的困擾和醜陋的充電方式也通過這套「磁鐵系統」得以解決。新的 Pencil/">Apple Pencil 可以吸附在 iPad Pro 2018 的側面,同時進行無線充電。它的材質感也更好了,從之前的光滑亮面變成了現在的磨砂質感。圓柱體的筆桿上多了一個平面,讓筆可以貼合在 iPad 機體上。基於這個平面,新的 Apple Pencil 還多了一個「雙擊」的互動(就像 AirPods 一樣),在系統自帶的 Notes 裡你可以通過雙擊筆桿來在「筆」和「橡皮」之間進行切換,第三方 app 也可以呼叫這個互動來實現一些功能。
新的 iPad Pro 在產品層面完成了一次從裡到外的蛻變,讓果粉們忍不住擊節稱讚。但在這層表象之下,無論是鍵盤還是筆,從使用的角度來說,都和前代並無根本區別。
一種說法是,對「專業使用者」來說,一萬塊錢買一套 iPad Pro 也一點都不貴,因為你能用這套系統創造更多的價值。我當然同意這種說法,這也是為什麼我自己會花一萬塊錢買一套 iPad Pro 。但這種話術錯誤的地方在於,越是在專業領域,「價效比」其實越是一個關鍵因素。「專業」關乎的是投入和產出,「實幹興邦」在專業領域仍是一個很有用的詞,即使你搞的是創意工作,它讓一種專業價值能夠真正持續下去。
我從今天的蘋果產品線上透視到一種負擔,一種「必須升級迭代以促進產品銷售」的負擔。這種負擔導致了兩種負面的結果,一種是類似「全面擁抱 Thunderbolt 3 ,取消 3.5mm 耳機孔,結果我們出門要帶上一大堆亂七八糟轉接頭」的產品體驗倒退,另一種則是找到了理想的產品進化方向,但成本很高,所以產品價格就要上漲,這 102 塊磁鐵就是一個最典型的體現。
我不會去 judge 蘋果的某一個產品決策正確與否,但我認為今天的蘋果已經來到了某個「懸崖邊緣」。如果不對這種負擔進行控制,最終或許就會「積重難返」。
移動生產:互動割裂
在買 iPad Pro 之前,我想過用 iPad 做很多複雜的事。
比如用它來發表部落格;給照片調色,做一些簡單的後期處理;用它來剪播客 …… 這一度成為了我說服自己購買 iPad Pro 的理由,也是一種藉口。
想要成為一個專業裝置, iPad Pro 需要進化出一套完整且有效的專業互動正規化。但到目前為止,蘋果自己也沒有徹底想清楚,這套正規化要如何設計。
喬布斯所思考的 iPad Pro ,是一個內容消費裝置。它有更大的螢幕,可以更好地呈現內容。無論是照片、網頁,還是遊戲、電子書, iPad 都是極佳的載體,它有著強勢的續航、輕薄的機身,所以在問世之初它才如此火爆,以至於成為了相當多家庭的娛樂裝置之選。
但當 iPad Pro 想要成為一個「生產力」工具的時候,它不可避免地要面臨一對矛盾。 iPad Pro 要繼承的,是 iOS 體系下的全套觸控互動,還是 Mac 在專業領域發展了數十年的鍵鼠互動?
當我開始試著用 iPad Pro 進行「專業工作」時,所遇到最大的矛盾,就是不同互動方式之間的衝突。我時而需要把 iPad 像一臺 MacBook 一樣立在桌上打字並不時抬起手臂「 Drag & Drop 」,時而需要把 iPad 平放在桌上用 Apple Pencil 來塗畫,一會兒又需要把 Smart Keyboard Folio 取下來,抱著 iPad 閱讀(因為那個鍵盤實在太重了),一會兒又需要想辦法把 iPad 立到一個合適的角度來看視訊。更不必說,天然有著兩種「方向」(而不像手機 99% 情況下都預設豎屏)的 iPad ,一直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同一 app 在不同方向上的體驗割裂問題。
一切的矛盾和割裂都決定了 iPad Pro 不是一個「高效」的裝置。
iPad Pro 讓使用者會時常出現一些「彆扭」的感覺,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更麻煩的是,對開發者來說,這種互動的割裂,讓軟體的設計和開發變得相當困難。 iPad 上的第三方軟體適配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真正在產品設計層面做得很好的 app 更是寥寥無幾。你在 iPad Pro 上能獲得的最棒的體驗,仍是電子書、視訊、圖片那一套。在發展了 8 年之後, iPad 現在能滿足得最好的需求,仍然是內容消費。
但這不意味著 iPad Pro 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工具」。
從 iPad Pro 問世的第一天至今,所有人都在討論它如何「取代」 MacBook 。但一個才問世短短 8 年的移動裝置,怎麼可能和一個已經有超過 30 年曆史的裝置比能力和效率呢? iPad Pro 從來就不是為取代 MacBook 而生的。它本質是一臺移動裝置,終極價值是讓將你的創意工作延伸進更多的場景。
用了一個月 iPad Pro 之後我發現,想要「充分利用 iPad Pro 」根本沒那麼複雜,我可以用它在車上等人的時候讀讀 RSS ,可以在火車上寫稿,重要的是它的體積重量讓我可以毫無顧慮地帶著它出門,將它放在最隨身的包裡,隨時拿出來用;更可以將它拿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以任何姿勢用它。
作為一篇寫 iPad 的文章,這篇文章的大部分是用 iPad Pro 寫的。但我也沒有過分糾結於形式,或是糾結某些使用 iPad 的「奇技淫巧」,在能用到 Mac 的時候,我也在 Mac 上做了不少資料收集和編輯校對的工作。
儘管我使用 iPad Pro 的方式很簡單,但這不妨礙我將它整合進我的工作流中,使之成為我工作流的重要部分,相當重度地使用它。
新的「專業」
Nilay Patel 在 the verge 的 iPad Pro 評測中說,「裝置應當適配使用者,而使用者不應去適配裝置」。對專業使用者來說,這句話自然是至高真理。專業使用者不需要輕薄、精美、優雅,他們需要多樣的介面、耐造的外殼、優秀的散熱、合理的價格,來適配他們多樣的工作環境。他們甚至常常需要準備兩套可以互相替代的裝置,以防出現什麼意外。只有業餘的消費者才會去適配裝置,即使他們已經學會了在口袋裡用諾基亞飛速盲打簡訊,也終於禁不住 iPhone 的誘惑,主動適應了觸控鍵盤。
如果我們要探究「專業」這個概念的本質,我最先想到的詞就是「效率」和「穩定」。所以真正的專業使用者不會用 iPad Pro 來進行主力工作,相比基於鍵鼠的電腦, iPad Pro 在今天既不具備效率,更談不上穩定。
真正的專業使用者從不怕麻煩和辛苦,他們接受多年的訓練,就是為了讓他們可以扛著笨重的攝像機健步如飛,通過兩塊巨大的 4K 屏高效獲取資訊,然後在機械鍵盤上十指翻飛將內容寫出來。你跟專業使用者討論 iPad Pro 相比 MacBook Pro 所具備的便攜優勢,他們會丟一個相機,三個鏡頭,一支三腳架,四塊電池,三張儲存卡到你臉上,教會你什麼是真正的專業。
專業等於「效率 + 穩定」,伴隨這兩個特性,一切都是複雜而笨重的。如果你正在考慮購買一個 iPad Pro 用於工作,你必須意識到, iPad Pro 距離實現真正的「專業工作」還差的很遠,遠到同樣的結論我們可能要重複說上 5-10 年。在今天想把 iPad Pro 適配進一個專業團隊的工作棧,在互動和軟體生態上有著巨大的困難。它能做的,更多是專業工作的「前置工作」,你可以用它寫點什麼、畫點什麼。它極強的移動特性讓你能幾乎隨時隨地進行些簡單的創意工作。以及用它來學習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對於學生來說,你不需要讓自己適應進任何技術棧。
但我忍不住思考的一件事是, 30 年前,第一批擁抱 Mac 、擁抱計算機的創作者,放棄了紙和筆、放棄了傳統的樂器、放棄了模擬的電子裝置,他們在當年是「專業使用者」嗎?
我知道這裡的答案絕非簡單的「是」或「否」。當年的 Mac 不會是什麼「專業裝置」,但恰恰是一部分專業使用者,在業餘,抱著某種好奇心,以某種不專業的態度擁抱了 Mac ,才有了過去 30 年計算機歷史的變遷。而今天的 iPad Pro ,或許也正在和我們這一代人進行著某種類似的「化學反應」。它之所以成為一件優秀的裝置,就是因為它的諸多優良特性,讓我們能以一種新的視角進行創造。它的輕薄、省電、觸控互動、連線性、 Apple Pencil 、 AR ,都讓它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裝置。而這種不同,正在啟發著一代人。以及舉個不怎麼正面的例子,今天有不少用手機來進行拍攝的視訊作者,也從一個角度反應了「專業」這個概念的變遷。伴隨著 iPad Pro 本身的發展和進化,蘋果發出的那驚天一問, What’s a computer? ,會一點點變成現實。
所謂「業餘」,或終將成為新的「專業」。
第一臺 iPad
我第一次有機會擁有一個 iPad ,是高中畢業的時候。當年被稱為 the new iPad 的第三代 iPad ,第一次擁有了一塊 Retina 螢幕。當時有評論家預言,「 the new iPad 」的命名或許意味著蘋果正以 Mac 的視角來定位 iPad 。果然,自那時起, iPad 在產品線上開始變得越來越像 Mac ,直至 iPad Pro 問世,轉眼又到今天。
當年,我在 iPad 和 iPod classic + Hi-Fi 耳機之間選擇了後者,因為當時的我是更狂熱的音樂迷。更重要的是,作為大學生的我,絕大部分時間都坐在電腦前,沒覺得自己需要一個 iPad ,來填補「 iPhone 」和「筆記本電腦」之間的空白。兩年後,我買了一個 iPad mini 2 來玩手遊。它也被我帶到健身房去,在跑步的時候看動畫和劇集。後來這個 iPad mini 2 也因為我換了新的 iPhone 和健身房到期,被長期丟在床頭。
人們在評價 iPad 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就是「尷尬」。 iPhone XS Max 能顯示的內容尺幅已經不比 iPad mini 小多少了;而 iPad Pro 12.9 加上鍵盤,甚至比 12 寸的 MacBook 還要更重。之前我對 iPad 最大的擔憂正在於此,如果 iPad 作為「專業裝置」的意義一直僅僅停留在便攜和續航這兩件事上,當 ARM 晶片的 MacBook 問世, MacBook 也能擁有強勢的能耗比時, iPad 又將何去何從?又或者說, iPad 的靈魂到底該歸屬 iOS ?還是 macOS ?
嚴格地說,這臺 iPad Pro 2018 有點像我的第一臺 iPad 。在過去的 20 天裡,我第一次真正重度地使用了 iPad 。我不敢斷言 iPad 的未來具體會如何,但我至少認為, iOS 也好,基於觸控的互動也好,都讓 iPad 擁有了一些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我這樣一個從小到大美術最差的人,也開始試著用 Apple Pencil 塗點什麼畫點什麼了;過去一週裡,我捧著 iPad 讀了 8 小時的書;基於 ARKit 的檔案掃描系統讓我可以輕鬆將檔案電子化 …… 這一切都是 iPad 所獨有的特性和能力,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喬布斯在介紹第一代 iPad 時在 KeyNote 上分隔出了三塊需求。其中 iPhone 讓你可以時刻與世界保持連線, iPad 讓你可以更好地攝入內容,提供輕度的生產力, Mac 則是最棒的個人電腦。
或許,它們都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