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為投廣告偽造證件 掌門1對1再觸法律紅線
藉助網際網路的春風,近年來線上教育持續走熱。中商產業研究院釋出的相關資料顯示,2017年中國線上教育市場規模達2402億元,而到今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3000億元。
風口之下,一些線上教育機構不惜劍走偏峰“不走尋常路”,以期殺出一條血路,甚至不惜打法律擦邊球,頻現非常規操作,一再引發輿論關注。其中,資質造假和虛假宣傳,尤為飽受質疑遭人詬病。
疑似為投廣告偽造資質
2017年年底,知名中小學線上教育品牌掌門1對1曾在微信公眾號“豐巢智慧櫃”投放廣告,被告知需要提供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為應對稽核,並不具備相關資質的掌門1對1提供了偽造的辦學許可證。該證件電子版上顯示的機構名稱為“上海掌小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但這家公司並不在民辦學校辦學許可範圍。
掌門1對1提供的偽造證件
直到今年9月,這起“偽造門”事件才被媒體曝光,將掌門一對一推向風口浪尖。面對曝光媒體的言之鑿鑿,掌門1對1方面試圖做出解釋,但其“懷疑第三方假冒掌門名義”為其投放廣告的說辭,並沒能逃過輿論的質疑。
公開資料顯示,掌門1對1為上海掌小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家為8至18歲孩子提供一對一輔導的教育機構,該機構於2014年全面轉型提供線上教育服務。其官網宣稱,2017年掌門1對1註冊學員超過200萬人,學員覆蓋全國600多個城市。根據自身的對外宣傳,掌門1對1已經發展成線上教育市場的頭部企業。
但行業裡的頭部品牌被曝涉嫌偽造資質以矇混過關,還是令網友十分驚愕。有律師直言,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是國家機關頒發的公文,若偽造屬實,則相關人員涉嫌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
實際上,對於線上教育行業這種偽造辦學許可的行為,相關部門已經出拳整治。今年8月10日,司法部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送審稿提到,設立招收幼兒園、中小學階段適齡兒童、少年,實施與學校文化教育課程相關或者與升學、考試相關的補習輔導等其他文化教育活動的民辦培訓教育機構,應當依據民辦教育促進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批。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線上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學校,應當取得同級同類學歷教育的辦學許可和網際網路經營許可。
送審稿還提到,民辦學校舉辦者及其實際控制人有偽造、變造、買賣、出借辦學許可證等情形的,由主管行政部門或者審批機關責令限期改正,有違法所得,沒收違法所得;情節輕微的,記入執業信用檔案並可視情節給予1至3年從業禁止,情節較重的,列入失信聯合懲戒名單;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在校大學生搖身一變成“名師”
除了最近的“偽造門”,掌門1對1還多次飽受質疑,引發家長擔憂。從媒體公開報道來看,涉嫌虛假宣傳,是廣大學生家長最為敏感的話題。
在掌門1對1的的對外宣傳中,100%的名師曾是其官方網站搶眼的廣告語,但有媒體調查發現,掌門1對1的授課老師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學生,甚至在招聘老師的過程中,有不少因為條件不符、資質欠缺而落選的應聘者,在官方的協助下,改頭換面便可通過第二次面試考核,成功地進入了掌門1對1的教師隊伍,搖身一變就成為宣傳當中“名師”。
雖然如何界定“名師”並未有明確標準,但生活常識告訴我們,過硬的教學水平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成為“名師”最起碼的資質。對於自身仍在接受教育或者剛剛走出校門教學經驗幾乎為零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名師”這個詞就顯得格外突兀,更別提那些基本考核都沒過的落選者。道理十分淺顯,掌門1對1自然不會不知道,但其仍公開打著“名師”的旗號進行招生開拓市場,成功地獲取了相當數量家長的信任。
名師出高徒。有“名師”坐鎮,自然就要有“高徒”產生。在炒“名師”概念的同時,掌門1對1還熱衷於“狀元”營銷。
眾所周知,在中國應試教育的歷史長河中,狀元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上升通道有限的封建社會,狀元被賦予強烈的勵志色彩,是奮發圖強、改變命運的標籤。但出於商業目的而過多地拿狀元炒作,容易讓成績優異者沾染銅臭俗氣,同時過分強化了應試教育作用,對社會大眾造成困擾,對家長學子造成誤導,對教育改革和發展形成衝擊。
因此,教育部多次表態要剎住炒作狀元概念的這股歪風邪氣。在今年年初印發的《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中,就旗幟鮮明地提出“嚴禁初高中學校對學生進行中高考成績排名、宣傳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對利用“狀元”炒作明確說“不”。
遺憾的是,掌門1對1似乎對此無動於衷。在掌門1對1官網,隨處可見“狀元”痕跡,在前段時間熱播的《延禧攻略》當中,也出現了掌門1對1的廣告詞“上屆狀元1對1,力保本屆掌門人”,再度引發爭議。
而更遺憾的是,媒體調查發現,即便是這些“狀元”,也屢次曝出假冒實錘。
資本裹挾下的瘋狂營銷
除了涉嫌資質造假、虛假宣傳等汙點,有關業績注水、惡意截流的傳聞也一度讓掌門1對1焦頭爛額。號稱要打造中小學線上教育“第一品牌”的掌門1對1,為何近兩年負面傳聞不斷?不得不說,這是資本的原罪。
“網際網路+教育”近年來被視為風口產業,吸引了各路資本陸續入局。以掌門1對1為例,迄今已連獲六輪融資,包括青松基金、順為資本、達晨創投、華興新經濟基金、Star VC、華平投資和元生資本的數十億雄厚資本融資。按照掌門1對1的公開資料,截止2018年10月,掌門1對1註冊學員已經超過1000萬人,覆蓋全國600多個省市縣,在2017年實現營收10億元。
當然,這只是掌門1對1自己公佈的資料,其真實性要打個大大的問號。有資深業內人士透露,整個K12領域去年的營收也才10億元左右規模,而掌門一家就號稱佔了10億,等同於其他所有友商都要被餓死。這種明顯不合邏輯的誇張宣傳,似乎成了掌門1對1的一種習慣。
實際上,面對行業內眾多玩家的競爭,掌門1對1正面臨多方壓力。線上教育領域,高居不下的獲客成本,越來越昂貴的流量,有限的推廣渠道,乃至業績增長壓力,成為線上教育企業面臨的大難題,掌門1對1自然不例外。要想在競爭白熱化的線上輔導1對1賽道上真正勝出,掌門1對1仍有許多現實困難待解。
而為了儘可能有效獲客,進行大規模廣告營銷成為了目前掌門1對1最主要的途徑。掌門1對1線下廣告投入巨大,截至去年年底,其戶外廣告已經遍佈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多個地鐵站都被這抹“掌門紅”席捲。在線上,掌門1對1重金進行節目冠名,邀請明星代言,大搞社交推廣等一些列營銷活動。而正是在這些營銷血拼過程中,那些出格的行為接二連三的出現,在法律邊緣地帶不斷遊蕩。
在精英教育的理念下,K12領域擁有著巨大的市場機遇,但資本的大量進入,一方面促進了行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又受制於資本的裹挾,導致教育機構急功近利鋌而走險的現象層出不窮。面對種種亂象,借用某教育專家的話來說,“我們談論線上教育這個形式的同時,一定要清楚它本身的核心是教育”“否則的話就是一種炒作,無論發展多迅速,也是充斥著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