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鏈戰場充斥國際巨頭,國產平臺的破口在哪裡?
說好的 2018 年公鏈元年,終究沒有來。但在公鏈技術突破陷入瓶頸之際,聯盟鏈卻如期而至,扮演起區塊鏈行業的動力火車。從 Hyperledger、以太坊 EEA 到 R3 Corda 等國際代表性大型開源聯盟鏈,近期都動作頻頻,包含擴增成員、更新標準架構,甚至是推出落地應用,展現出令人期待的成熟化態勢。
但,在日益加速的聯盟鏈賽道上,卻沒有見到代表性的國產平臺。
而 11 月中旬,在 2018 新加坡金融科技嘉年華這一全球最大型金融科技會展場上,來自國內的開源區塊鏈底層平臺 FISCO BCOS(以下簡稱 BCOS),完成了其首次海外亮相。

圖|FISCO BCOS 亮相新加坡金融科技展。(來源:FISCO BCOS)
相較於同場較勁的 R3 與 Hyperledger,BCOS 的名氣並不響亮,但這卻標誌了在區塊鏈行業,中國國產開源聯盟鏈平臺要躋身國際的企圖心,或許也種下了全球聯盟鏈產業格局變化的一個開端。
在區塊鏈行業,根據開放程度與准入機制可以分成公有鏈(Public Blockchain)、聯盟鏈(Consortium Blockchain)以及私有鏈(Private Blockchain)三大類。又以前二者為產業主流。
聯盟鏈因採取准入機制,通過限制參與鏈上的組織或個人成員,來解決信任與效能等問題,技術條件相對成熟,是區塊鏈領域率先商業化的方向,國內企業佈局聯盟鏈者不在少數,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無一缺席。但差別在於,真正開源運作、可以開放多方成員加入的專案並達到真正“聯盟”規模的並不多,有具體發展成果者更少。
而 FISCO BCOS 平臺是由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簡稱:金鍊盟)開源工作組所打造的一個適用於金融行業的開源區塊鏈底層平臺。
金鍊盟也是國內第一個聚焦金融行業的區塊鏈聯盟組織。2016 年由深圳市金融科技協會、微眾銀行、深證通、騰訊、華為等機構共同組成,旨在整合及協調金融區塊鏈技術研究資源,探索、研發、實現適用於金融機構的金融聯盟區塊鏈。
而截至目前為止,金鍊盟成員已達 110 餘家,主要涵括金融機構及向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的企業。而架構在其 BCOS 開源平臺上也已有數十應用落地、百級參與機構、千級社群成員。
對標 R3?BCOS 訴求打造適用金融行業的開源聯盟鏈
從 BCOS 的專案架構來看,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同樣訴求金融業的 R3 Corda。R3 是目前國際最大區塊鏈聯盟之一,所開發的分散式帳本平臺 Corda,強調專為金融應用場景設計,已聯合了包括巴克萊、法國巴黎銀行、德意志銀行在內的 40 餘家大型銀行和監管機構。

圖|R3 Corda 訴求為專為金融應用場景而設計的分散式帳本平臺,擁有眾多國際金融巨頭成員。(來源:DT 君攝)
BCOS 的早期應用案例也是聚焦金融場景。首個金融應用案例,就是微眾銀行的機構間對帳平臺。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跑批對帳,整個流程需要 T+1 到 T+2 天才能完成。而通過區塊鏈對帳,可以實現秒級確認交易,流水明細記錄存於區塊,且每批記錄都能送達並確保一致性。
而這個平臺 2016 年 8 月由微眾銀行聯合合作行推出,是國內第一個在生產環境投產執行的多金融機構間區塊鏈應用。目前接入 3 家合作行,執行交易記錄筆數逾千萬。

圖|微眾銀行機構間對帳平臺案例。(來源:FISCO BCOS)
為什麼 BCOS 採取與 R3 相似的聯盟策略?
“我們相信聯盟鏈的產品可能從金融機構開始入手是比較好的”,現任金鍊盟技術委員會主席的微眾銀行副行長馬智濤接受 DT 君專訪時解釋,“我們在組成聯盟的時候,對於每一個聯盟成員自身的資訊保安防護能力都是有要求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而金融機構對於資訊保安原本就相對高度重視,可以做為一個好的基礎,不比其它行業可能往往還需對其防禦能力、執行機制多加評估。

圖 | 金鍊盟技術委員會主席、微眾銀行副行長馬智濤(來源:微眾銀行)
但不同的是,BCOS 更能滿足符合國內產業環境的特殊需求。譬如國內金融機構如欲採用區塊鏈技術,支援國密演算法(國家密碼管理局編制的密碼演算法)是一個重要前提。一般來說,國際各大聯盟鏈原始設計自然皆未納入國密演算法,需經二次開發補足。而 BCOS 的初衷就是打造一個國內自主可控的企業級區塊鏈底層平臺,所以一開始即納入此一設計。
“那個時候我們開始去真的研究最底層的技術,基本上把以太坊等主流區塊鏈平臺的程式碼全部看了一遍”,馬智濤告訴 DT 君,且開發團隊在研究過程不僅是要讀透、還要讀懂它,把其中認為存在不足的地方,不斷的去加入一些新的推進,做了很多的改造。
放眼 Linux?BCOS 欲在國際聯盟鏈戰場上為國產平臺拿下一席位置!
不過,馬智濤強調,BCOS 目前應用領域不限於金融場景,而是逐步涵蓋了司法存證、文化版權、娛樂遊戲、社會管理、政務服務等領域。實踐案例包含仲裁鏈、八戒保全、信用算力等。
以廣州仲裁委、微眾銀行與杭州亦筆科技共同搭建的“仲裁鏈”來說,目標是解決線上交易產生的電子資料存在變造的可能,如遇交易糾紛時往往因此產生爭議的問題。因為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鏈上儲存的資料,其證據力容易被司法機構認可,因此廣州仲裁委在 2018 年 2 月,就基於“仲裁鏈”出具了業內首個裁決書。

圖|FISCO BCOS 各行業實踐案例。(來源:FISCO BCOS)
由此來看,BCOS 不僅是要對標 R3,更還把目標放眼在像是 Hyperledger Fabric、企業以太坊聯盟(EEA)這樣的通用型聯盟鏈平臺。而由其近來赴海外參展、開放海外企業觀察員等動作來看,BCOS 更展現出了欲急起直追,在國際聯盟鏈戰場上為國產平臺拿下一席位置的企圖。
提出“公眾聯盟鏈”創新構想,開創聯盟鏈 C 端思維
只是,聯盟鏈顧名思義,核心概念是“聯盟”二字,社群生態的繁榮程度就是判別聯盟鏈發展的最大指標。平心而論,BCOS 與 Hyperledger Fabric 、以太坊 EEA 相比,無論是成員陣容、或 GitHub 活躍度、線下 Meetup 活動,以及國際品牌知名度等,都仍有一段不小差距。
由 Linux 基金會管理的 Hyperledger 體系,可以說是目前全球開源聯盟鏈專案中最成功、最活躍的一個生態系,旨在推動跨行業區塊鏈技術發展,旗下分有眾多子專案,個別解決不同技術或不同行業別的問題。雖是由 Linux 基金會主持,但 Hyperledger 目前已有超過 250 多個機構支援,不僅有 IBM、英特爾、埃森哲以及 JP 摩根等跨領域的國際企業巨頭積極參與,國內也有包含百度、小米、招商銀行等數十家企業,都是聯盟成員。
而以太坊 EEA 則是由摩根大通、微軟、湯森路透等 30 家企業聯合成立,旨在通過制定共同標準與開發技術,促進企業對以太坊區塊鏈程式碼的採用。憑藉著最大開源區塊鏈社群以太坊的優勢,EEA 雖然初期一度沒有太多動作,但近來接連發布路線圖並更新客戶端規範,頗有後來居上的氣勢。
面對國際聯盟鏈的先發優勢,馬智濤丟擲了“公眾聯盟鏈”的概念。
簡單來說,“公眾聯盟鏈”的概念就是將過去聚焦於應用區塊鏈在 B 端創新的聯盟鏈,轉向探索 C 端的發展可能。
確實如此,與目前代表性的聯盟鏈相比,BCOS 很可能是唯一一個具備明顯 C 端基因的。
無論是由 IBM 發起的 Hyperledger,銀行巨頭的 R3,或是微軟的、以太坊的 EEA,這些國際知名的聯盟鏈或有著技術大廠、銀行巨頭的背景,或有著強大的開發者社群,短時間很難追趕。但這些聯盟鏈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沒有太多的網際網路產業背景。
BCOS 平臺誕生首款大型 C 端區塊鏈產品,網易星球日活百萬
而 BCOS 不僅主要成員包含騰訊、微眾等網際網路企業,其平臺上更已誕生一款大型的面向 C 端的區塊鏈產品——網易星球。
9 月初,網易旗下首款區塊鏈產品網易星球正式對外宣佈進行公測,至今已日活百萬,截至 11 月 7 日累計資料量超過 2 億。網易星球負責人顧費勇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說,過去多數區塊鏈產品是面向 B 端的解決方案,而這堪稱是“業界第一款大型的面向 C 端的區塊鏈產品”。
“好用是一個很大的重點”,同為金鍊盟成員、並已在 BCOS 平臺上開發供應鏈金融應用的四方精創,其首席金融科技總監樑民亮對 DT 君分析,BCOS 團隊擁有網際網路思維,平臺搭建容易、靈活,有助於快速開發業務應用,是吸引開發者的有利因素。
聯盟鏈賽道還在早期階段,真正區塊鏈的創新商業模式尚未出現
這一點尤其有助於吸引中小企業成員的加入。
馬智濤就說,過去幾年所談的聯盟鏈,似乎限定在只是大企業間的聯盟合作,卻忽略了這些聯盟成員也可以通過基於聯盟鏈性質的產品創新,為公眾提供新的服務。而公眾聯盟鏈概念,也包含區塊鏈有可能為中小企業的聯盟合作,開拓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在零售領域中有一個賣漢堡跟一個賣咖啡的商戶,彼此之間並不處於一個直接競爭的狀態,反而有可能組成一個商業聯盟,通過諸如積分共享等機制,來共同服務客戶。
他解釋,中小企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隻能在某些領域很專注的去做,不能夠覆蓋全面。彼此之間若要開展合作,成本門檻也很高。但若從技術面來講,區塊鏈的發展可以提供一個重大的機遇。因為通過區塊鏈,很多中小企業或許便可有條件實現一個非常高效的協作,讓它們組成的商業價值和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足以與大型企業競爭。如果這種新的模式能夠發展起來,就可能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提供另外一條道路去選擇。
“我們認為真的是可以,這些中小企業如果能夠組成一個商業聯盟,共同去服務 C 端的一種模式,這才是真正把區塊鏈這種創新商業模式的價值做最充分的展現”,馬智濤說。
聯盟鏈的賽道目前還在早期階段,儘管國際主流聯盟已領先頗多,BCOS 只能算是剛起步,但未來確實仍存在許多可能性。而跳脫國際既有框架,探索國內產業的自有優勢與特殊需求是什麼,找出新的模式,或許才是國產聯盟鏈應該思考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