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老是哀嚎脫髮頭禿,所以我們乾脆走訪了一圈植髮機構
無論你現在幾歲,處在什麼行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微博上、朋友圈裡,你的身邊多多少少都有人表達過對脫髮的深切恐懼,對發跡線的殷切挽留。 一切潛在焦慮,一旦在社交網路上宣洩,多數時候都不可避免地指向最表象地肥胖和脫髮。 總而言之,現實有太多因素令人頭禿。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用各種段子真真假假表達脫髮困擾的人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姑娘們開始湧入這個市場,植髮消費的男女比例從過去的7:3上升至6:4。這種平均客單價2.5萬以上的微創性手術,開始從過去的避而不談到如今的口口相傳,宣傳方式從線下地鐵廣告擴張到微博/抖音等平臺。
揹負脫髮命運的主要還是男性
嚴格來說,哪怕女性攜帶脫髮基因也不太會脫髮,因為95%以上的脫髮者為脂溢性脫髮,醫學術語為“雄激素源性脫髮”,女性本身雄激素含量低,且體內的雌激素有對抗雄激素的作用,所以真正脫髮的比例比男性更小。
因而,真正揹負脫髮命運的,還是男性居多。但植髮之“發”並不侷限於腦袋上的毛髮,還包括你的髮際線、美人尖、眉毛、鬢角甚至包括睫毛。換句話說,姑娘們脫髮的情況不一定嚴重,但是無論是植髮際線還是種植眉毛,“變得更美”永遠是醫美市場最核心的需求。
甭管男女,一旦真的開始脫髮(諸如前頂部無發,頂部大面積頭皮裸露等),植髮可能是最長效的解決方案。
你也許已經猜到,90後人群早已成為購買植髮、護髮產品的消費主力軍。所以這個如此傳統的行業也被PE們先後盯上:2017年下半年,雍禾植髮宣佈獲得來自中信產業基金注資,融資金額在3億元左右,2017年投後估值約在5億元;2018年初,華蓋醫療基金投資5億人民幣戰略控股碧蓮盛植髮。
早在1939年,日本面板科醫生Okuda博士在日本醫學雜誌上發表了毛髮移植方法。直至1995年,Robert M.Bernstein發表論文首次提出毛囊單位移植(Follicular Unit Hair Transplantation,簡稱FUT)之後FUT才成為植髮領域的黃金標準,至今引入中國僅20多年,整個植髮行業的發展仍屬於早中期階段,具備醫療資質的機構寥寥無幾,毛髮移植醫師的技術水平更是良莠不齊。而一些正規醫院的醫生,由於未掌握國際毛髮移植手術技術,仍在使用被淘汰的手術方法,給脫髮者帶來更多的麻煩。
植髮市場到底有多大?根據市場調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釋出的《全球植髮市場報告》,預計2023年全球植髮市場規模將達到238.8億美元,而2017年中國植髮行業市場規模達到97億元 。 然而,鮮有人清楚這個領域各大玩家(雍和、碧蓮盛、科發源、中德等)具體的市場份額,但是投資人們都很清楚一個數據:每一個植髮者付的每一筆錢中有1/4貢獻給了百度廣告。
為了搞清楚植髮機構的運營流程,36氪以潛在消費者的身份走訪了2家頭部植髮機構。
原理其實是拆東牆補西牆
走入植髮機構,幾乎無一例外地,你會被一個有著“諮詢師”頭銜,身著白大褂的工作人員帶入一個房間,去科普植髮到底是怎麼一回事。36氪問及前來做植髮的消費者年齡,諮詢師回覆,“最小的有十幾歲,比如燙傷的部分沒有頭髮了,就過來植髮。最大的還有70多歲。”
諮詢的最後,你會被建議去做一個毛囊檢測進一步瞭解自己。
毛囊檢測在一個檢測室裡面進行,工具不多:一臺30寸的顯示屏,邊上放著3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光學儀器。諮詢師把儀器貼著你缺發的頭皮部位,深度解讀你的“毛囊情況” —— 光學儀器的鏡頭有60倍到200倍不等,在你面前的顯示屏上,每個“毛囊”裡面長著幾根頭髮,哪些奄奄一息,哪些不足掛齒,哪些還有挽救的可能,所有的真相都逐一展現在你面前。 你對於拯救自己,下意識地表現出迫不及待。
根據Norwoode/Hamilton(1975年)分型,脫髮分為7級12型:有頂部模式、典型模式、前部模式。
植髮是一個頭發毛囊重新分配的過程, 並不增加頭髮的總體數量。 頭髮是沒有生命的蛋白質組合物,唯一的營養來源是毛囊下面的毛細血管。若毛囊不健康,頭髮勢必會受到影響。每個人後枕部(頭後腦下方區域)的毛囊為“長壽毛囊”,它們不受雄性激素-二氫睪丸酮水平的影響,毛囊生長出的頭髮是永久而健康的,這也是為何地中海的脫髮者總有一小撮的頭髮在後腦勺下方晃悠。
換句話說, 整個植髮過程是一個“拆東牆補西牆”的活兒 —— 取後枕部的健康毛囊再次種植到需要頭髮的區域,可能是頭頂部,亦可能是兩鬢角。
理想情況下,你遇到經驗豐富,認真盡責的植髮醫師;你的後枕部毛囊足夠健康;並且手術順利的情況下,毛囊存活率高,植髮對於脫髮者來說確實是一劑良藥。植髮行業也有一個潛在的“退費”機制,如果術後完全沒有達到合同所承諾的毛囊存活率,經過植髮機構的檢測,允以退一部分費用。
但是別忘了,你的後枕部毛囊的健康程度是關鍵 —— 也就是“拆東牆”的資源是否夠用。電腦上會根據幾分鐘前測試的毛髮密度、毛囊質量來計算毛囊的取材量,換句話說,電腦會通過某種演算法評估你需要提供多少毛囊用於移植。
而且一個潛在的風險經常不在諮詢環節的提示中: 毛囊在皮下,僅用放大鏡是無法從頭皮表面觀察到毛囊的。而所謂的“毛囊檢測儀”實為毛孔放大器,多用於養髮護髮機構,用來檢查毛髮通過養護是否變粗。 正常情況下,一個毛囊單位裡會有1-4根頭髮,儀器可以測出1平方釐米裡有多少根頭髮,但頭部不同部位毛囊密度不同,偏差太大,毛囊檢測的參考價值極其有限。
植髮是微創手術,還得打麻藥
諮詢之後,就進入決(fu)策(qian)環節。比起割雙眼皮、玻尿酸注射、面部吸脂,植髮的費用並不算低。 不同的手術操作,因其精細度的差異,價格在10元-20元/單位(鬢角、鬍鬚、睫毛種植類則為一口價:10000元到36000元不等)。
鑑於本文作者暫時還沒有脫髮的困擾(而且也付不起植髮費用),真正花錢的部分只能通過採訪植髮消費者來替代。
11月的第二個星期,位於北京郊區的某植髮機構諮詢室外,一群腦袋上用黑色記號筆畫著植髮範圍的年輕人正在等待手術,普遍年齡在30歲以內。因此,40多歲的許英傑在這個群體中顯得是個特例。
“雍和植髮,股權結構不錯,中信資本有入資,開了那麼多家連鎖,應該是個良性運轉的機構。而且我比較清楚,植髮是個很成熟的微創手術,沒大礙。”在花這筆錢之前,許英傑顯然做過功課,言語間比許多投資人盡調做得還完善。
他需要移植的區域為兩個額角+頭頂部中間加密並拉低髮際線。那是一個9小時的微創手術,自早上9點到傍晚6點,植髮的醫生換了2撥,共取毛囊3500個,耗時5小時,按照一單位十幾元的價格,粗略估計許英傑此次植髮的花費在4萬元以上。麻藥在植髮手術裡也是必不可少的,“還真有點疼。”頭髮移植是面板的淺層手術,需要區域性麻醉,但不會傷及血管和神經。
而許英傑所選擇的植髮方法為點狀取材(FUE)需要在後枕部區域性剃光頭,在男性留長髮的比例較少的情況,一般會選擇全部剃光。
做完植髮手術至今2個多月,許英傑還在等待頭髮長出來。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雖然只是微創手術,但植髮也存在著手術失敗的風險。它的成功率和諸多因素有關 ——毛囊的取樣手法,醫生的專業程度等等。
請善待你的毛囊,它們不可再生
“毛髮移植醫生需要美容整形外科和顯微外科的經驗,目前為止,從事毛髮移植的大概有幾千人,有能力做手術的1/10都不到。”中德毛髮移植整形醫院院長徐霞對36氪說,“不少植髮機構拿人們的頭做試驗田,取出來的毛囊由於取樣的手法問題;或是“醫生”不瞭解毛囊的解剖層次,毛囊的存活率就不會高。
毛囊是你身體上的不可再生資源,要小心的是它被開發過度。以徐霞曾主導的睫毛種植案例來說,一個姑娘在其他機構做完後發現睫毛數量不對等,徐霞掀起姑娘後枕部一檢查, 姑娘被挖了2000多個毛囊,但左右眼分別只種植了48與47根睫毛,實際毛囊的利用率極低。
“目前大肆宣傳的植髮無痕技術,實為點狀疤痕,具體操作為點狀取材。換句話說,移植幾百根頭髮,後枕部留下幾千個點狀疤痕。”一般情況下,一個毛囊單位有1-4根頭髮,一般人有10萬根頭髮,而毛囊單位數往往要少於頭髮的根數。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植髮的成功率由於綽綽有餘的毛囊數量而提升,但遺留的潛在問題則是,過度開採的後枕部嚴重影響美觀性;另一方面,由於不顧及毛囊資源的浪費,只為了一次性的取材量以此獲取更多的利益,對於脂溢性脫髮者來說,脫髮面積通常在不斷增大,資源的過度浪費只會給第二次的移植帶來麻煩。
對於脫髮面積大的人,如果“供材區”不夠好,比如頭髮密度稀等,醫生無法取出足夠多的毛囊,第一次移植就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 若能達到50%-70%的密度就算不錯。那麼,針對此種情況,頭髮髮量的合理分配就極其重要。比如,先關注頭部的“門面”,保重前頂部(以劉海為中心擴散的區域)移植的密度,上頂部相對稀疏一點,後續還可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的移植。
在繼續哀嚎著生活令人頭禿時,一個好訊息是, 醫學上對於一個普通人的正常掉髮量的標準為30-100根/天,季節性脫髮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如果你不屬於脂溢性脫髮的話,當熬夜加班這些導致你短期內脫髮的誘因去除後,你的脫髮情況有可能很快會好起來的。
如果真的到了需要植髮的時候,希望這篇文章對你來說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