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喜歡當收藏
社群/社群使用者最基礎的動作是閱讀(看)和發表(寫),以及互動(點贊、社交),這幾乎佔了整個社群/社群功能的90%以上 -----《小群效應》
大量產品,對內容有喜歡(或點贊)和收藏兩個操作。內容可以是圖片、視訊、文章,或者UGC生產的發言、評論、動態。相比寫文章和自建主題耗費使用者的時間精力,喜歡和收藏操作成本更低。場景被激發,大部分使用者不吝惜作出這兩個操作。使用者運營目標之一,也是在這些輕互動使用者中,找出更加活躍、更有內容生產能力的,引導他們往門檻更高行動,比如發帖、評論或聊天。雖說基礎功能,只是對同一個內容,既可喜歡、也可收藏,它們有什麼不同?不同型別產品,收藏心態有什麼不同?所有輸出內容的產品,收藏和喜歡是標配嗎?
對同一內容,收藏的使用者和喜歡的使用者,心態會有不同。首先他們對內容的意圖不同。收藏的工具用途更強,類似資訊整理:將內容儲存,之後用以二次消費和獲取更新。二次消費時可以用它們來回顧、學習、或資料庫,具體用法千差萬別;獲取更新會讓使用者獲得新互動或新內容,以保持對該內容下資訊的持續獲取。相比之下,喜歡的工具用途不明顯,更像是當前情緒的表達,操作時心理成本低於收藏。因為是個很輕的操作,對內容點喜歡時,大部分人也不會期待回顧自己給誰點過贊。
其次是互動關係不同,操作一次收藏或喜歡,會有三方參與:作出收藏/點讚的人、內容生產者、內容本身。收藏與內容本身關係更大,它偏向拋開內容生產者,單方面將內容整理到自己資訊庫內,有些“據為己有”。有時出於工具用法考慮,收藏者甚至不希望和更多使用者產生互動,不想讓別人看見自己收藏過某個內容。喜歡,是向內容生產者本身發出互動、產生連線,表達對人的讚許和認同。猶如鼓掌,出於禮節或發自內心,使用者在點贊過程中,通過對他人認同,來維護塑造自己的形象。這樣心態下作出的操作,也不會遮遮掩掩,不想公之於眾。
收藏還會帶來資訊再次整理,促進對內容二次消費,這取決於產品內容本身是否有收藏動機和頻次,以及運營策略。如果產品策略是通過UGC將最小內容單元再度聚合,將整理過的資訊給到使用者。通常做法是收藏+自定義收藏夾,比如網易雲音樂的歌單、知乎的收藏夾、豆瓣的豆列。各種二次加工資訊在App產品之外早已廣泛存在存在,從雜誌中各行各業排行榜、到名人推薦十大必讀書單,到自媒體好物種草文章。它們降低搜尋成本,從而內容消費門檻,也滿足使用者從同一主題獲得持續內容更新。收藏夾/播單/清單的存在,比如內容單元本身更能滿足收藏的工具需求。有人幫我整理好了資訊,伸手可得我想要的資訊。
只是,普通使用者中,有多少人會做這種二次聚合內容的UGC?知乎收藏夾,大部分關注者寥寥,即刻非官方主題也是門可羅雀。UGC問題是,二次整理的人在使用者中比例多大?加之UGC往往為自己生產內容,往往考慮取悅自己,無動力或精力維護面向更多人的內容。如不碰巧或生產者本身號召力強,大部分UGC無法吸引大規模的互動者。歌單、收藏夾、豆列生產如此,短視訊、公眾號文章也是如此。
UGC收藏夾的二次消費,不同產品,對其依賴度不同。如果對內容單元本身有備忘、種草、囤貨這類強回顧動機,收藏本身重要,收藏夾也更適合二次傳播消費,諸如豆瓣和小紅書。而依託段子和視訊而建立的播單,內容單元本身更新迭代快或相對更少的二次消費場景,讓其收藏可有可無。大部分產品中的內容,如圖片、搞笑段子、朋友圈、匿名廣場,並無很強收藏動機,就算收藏過後,回顧的場景更是少之又少。諸如買書時想著這本我會看、那本我想看,最終只留牆角沾灰。
收藏和喜歡,互動所產生資料,也可以作為對內容的評價,用以流量分發,比如推薦或排序。只是,在收藏本身低頻的產品中,收藏度這個權重該有多大?收藏度資料如果以加入收藏來計算,那收藏少,訪問比例收藏夾更少的話,收藏度背後代表什麼行為、心態、以至內容需求?喜歡,更真情緒表達、更低操作門檻,更容易收集到足夠資料,來反饋給內容,做演算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