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企業亟須實現大健康生態聯動
提要:保險公司積極佈局大健康產業,一方面是將健康保險產品作為保險業務新的增長點以及今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著力點;另一方面,也是基於自身發展,力圖拓展服務範圍,提供更多增值服務的嘗試。
文/錢林浩
在多重利好因素作用下,健康險正在成為保險公司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發力點。銀保監會披露的保險行業統計資料顯示,今年1至5月,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448.79億元,同比增長9.32%,相比於今年前四月6.02%的增速仍有較大幅度提升。
藉助健康險的良好發展勢頭,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尋求機會切入大健康領域,以期在支撐主業發展的同時,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健康服務生態閉環。近年來,不論是國壽、平安、泰康、新華等大型險企,還是陽光、招商信諾等中小保險公司,均頻頻落子大健康產業,險企佈局大健康產業呈現火熱態勢。但保險公司如何破解當前難題,從而推動實現大健康生態聯動的同樣值得業界關注與思考。
政策利好推動佈局
保險公司積極佈局大健康產業,一方面是將健康保險產品作為保險業務新的增長點以及今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著力點;另一方面,也是保險公司基於自身發展,力圖拓展服務範圍,提供更多增值服務的嘗試。在保險公司積極進軍大健康領域的背後,自然不乏來自自身發展與市場競爭的推動力,但政府相繼推出多項利好政策的鼓勵因素同樣不容忽視。
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曾印發《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內容包括建立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的機制,加強對醫療行為的監督和對醫療費用的控制,促進醫療服務行為規範化,為參保人提供健康風險評估、健康風險干預等服務,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此後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建設的通知》《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等檔案也都鼓勵支援商業保險機構進入大健康產業。
“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對於健康產業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而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也提出,促進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發展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支援保險業投資、設立醫療機構。
險企策略各有不同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保險公司紛紛試水大健康產業,而不同險企涉足大健康產業的策略也不盡相同。前不久由安永和太保安聯健康險聯合釋出的《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白皮書》就將保險公司同醫院、藥企、健康服務商的合作模式分為戰略合作、資本運作、自建體系和服務採購四種類型。
從各家險企的實踐來看,在醫院合作方面,大型保險集團多選擇資本運作和自建體系的模式,此類模式成本和准入門檻均相對較高,但費用控制權高,也易於發揮整體協同效應。例如,自2008年,泰康就開始探索醫養健康產業的發展,目前已在全國擁有12個大型醫養社群、5個大型醫療中心、牙科和婦兒兩大專科醫療體系。而其他中小保險公司則更加傾向於結合自身優勢,與醫院在差異化細分領域合作。健康服務方面,險企策略則較為相近,多為自建平臺或與醫療保險第三方管理公司對接。
在打造醫療健康生態圈的探索中,平安值得關注。通過流量端和支付端切入,平安已構建完善的“患者—提供商—支付方”的綜合模式。
在流量端,平安好醫生通過提供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服務匯聚流量,通過高頻的健康管理服務帶動低頻的醫療服務實現高活躍和留存。截至2017年底,平安好醫生累計註冊使用者約1.9億。而萬家醫療則推出國內首個標準化診所管理服務平臺,截至2017年末,已有超2萬家診所使用萬家醫療雲平臺系統,累計上線診所5.8萬家,占城鎮民營醫療機構34%。在支付端,平安醫保科技通過與醫療健康服務各參與方的連線和協同,為醫保、商保、醫療健康產業上下游的服務提供商乃至C端使用者提供一攬子智慧化解決方案,已接入超過2000家醫院,服務全國超過200個城市,涉及數億人口的政府醫保,提供控費、賬戶管理等各類服務。
實現聯動期待破局
但是,從現狀來看,積極佈局大健康產業的保險行業並未普遍實現良好的聯動。這其中,固然存在健康產業投入週期長、見效慢等因素,但其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理應值得重視。
近年來,為了提升客戶體驗,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公司為自家售賣的健康險產品提供各類醫療健康增值類服務,這也是不少保險公司嘗試打造大健康生態服務閉環的第一步。但仔細觀察這些健康險產品可以發現,服務內容趨於同質化,而且一些增值服務並未能夠與保險產品產生較強的關聯,這自然使得生態聯動難以實現。同時,《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白皮書》也指出,由於客戶健康管理依從性較弱,保險公司難以通過健康管理實現控制風險、提高黏性的作用,附加的健康服務還會增加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本。
對於保險業實現大健康生態聯動來說,資料共享方面的限制則更為掣肘。在公立醫院端,公立醫院與保險公司合作意願並不十分強烈,保險公司議價能力弱,僅能獲取部分財務資料以便實現快速理賠,難以獲取診療等重要的健康相關資料。保險公司作為純粹的支付方,無法有效判斷合理性,也難以匹配相應的服務和風控策略。
此外,我國健康險行業尚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產業鏈主體之間的合作模式仍在進一步探索中,保險公司與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大規模、深層次合作還未實現,而且由於健康險市場規模在我國整個保險市場中佔比較低,保險公司在醫療健康產業鏈中的資源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尚未建立。
對此,保險公司應當抓住經辦基本醫保的機遇,在經驗和技術方面實現一定的積累。同時,從近期的一些健康險產品創新來看,背後均有大資料等先進科技的助力,未來,險企在佈局大健康時應當重視科技的運用。
TIPS:迅猛發展的大健康產業
大健康概念的出現,將醫療、保健、生物、醫藥等幾個分散的板塊,融為了一個整體,涵蓋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從國際經驗看,健康產業是很多發達國家的支柱性產業。例如,美國健康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5%,而這個數值在我國僅有5%。在市場、政策和投資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大健康產業進入一個高速成長期,健康管理、專科醫療、健康養生、生物醫藥等領域快速發展,預計2020年大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