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絲”變身“白富美”,迪安診斷能否守住“老大哥”稱謂?
2011年7月,迪安診斷正式登陸深交所。 誰能想到,這位做代理起家的“屌絲”搖身變成“白富美”,最終成為了國內診斷行業第一家上市的企業。但實際上,自“裁判吹哨”那一刻起,國內診斷市場就被國際市場甩了一大截,以至於Kalorama Information和Boston Medical的資料顯示,中國2016年的人均體外診斷支出約為4.6美元,而這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這也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Evaluate Med Tech公司釋出的《2015-2020全球醫療器械市場》預計,到2020年,體外診斷市場份額將達到14.1%。根據中國醫藥工業資訊化中心釋出的《中國健康產業藍皮書(2016)》預計,到2019年,中國IVD市場規模將達到723億元,三年間的複合增長率高大18.7%。
要說在國內的診斷行業內,迪安診斷並不是成立最早的企業,這家率先在國內上市的獨立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機構成立於2001年,以提供診斷服務外包為核心業務,總部位於杭州,企業的基因多少帶著 “浙商的狼性” 。迪安診斷也是帶著這股“狼勁”,讓其在這一賽道的前半段處於領先地位。
牽手羅氏,始於代理
迪安診斷實為草根出身,1996年至2001年,陳海斌就一直從事著醫療器械代理業務,2001年9月便創辦了迪安診斷,而早年間的迪安診斷做診斷產品也正是以代理起家的。從產業鏈角度來看, 早期的迪安診斷業務重心主要集中在診斷行業的中游,主要負責診斷試劑和儀器的生產和銷售, 拿下代理就能小賺一筆。但從迪安診斷成立之初,陳海斌就一心想要帶著團隊轉型,而體外診斷的外包服務則是陳海斌看到的機會。
彼時的國內診斷市場,試劑和儀器均依靠國外進口。據迪安診斷2011年年報顯示,迪安診斷與上海羅氏簽訂的經銷協議有效期至2014年12月31日,並與上海羅氏簽了十年的《迪安與羅氏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迪安診斷也因此成為了上海羅氏全國範圍內最大的客戶之一。
從上圖來看,為了避免對羅氏的過度依賴,迪安診斷在致力於做大自身蛋糕的同時,也在盡力將採購比例控制在一定範圍以內。隨後, 迪安診斷率先在行業內進行了IVD產品代理商的整合和價值重構。 一方面,迪安診斷通過 戰略投資 整合了北京、陝西、雲南、內蒙、深圳等地的優質的IVD產品代理商, 打通了當地三甲醫院的檢驗科渠道,實現了省內各級醫院的全渠道佈局, 這樣的渠道優勢也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另一方面,迪安診斷通過 整合自身所在區域內服務及產品渠道, 憑藉第三方醫學實驗室運營、冷鏈物流配送系統、IT資訊化系統、供應鏈管理系統等方式為基層醫療機構客戶提供更具成本和效率的解決方案。最終,迪安診斷實現了所覆蓋區域IVD產品代理商 從原有的單純代理商角色向整體化解決方案提供者升級, 通過渠道優勢帶動當地檢驗服務業務協同加速發展。
從產業鏈來看,上游基本被以羅氏為代表的國際巨頭壟斷,因此對於迪安診斷這類以代理起家的企業來說,想要大幅降低向羅氏的採購量是不現實也不明智的舉措。從該業務出發,發展多管線產品才是迪安診斷髮展的主要方向,但將產品輸送到下游各級醫院機構中其門檻極高,因此,這部分企業幾乎在產業鏈中沒有話語權。
此後便提出了要採用 “產品+服務” 一體化的商業模式,將公司的主營業務從1.0版本逐步向3.0過渡發展, 從原先至侷限在診斷產品代理業務開始向診斷外包服務過渡,並開始推進合作共建的發展模式。
但以“產品+服務”作為其商業模式其實並不新鮮,以上市公司為例,金域醫學的“檢驗+”、美康生物的“診斷產品+診斷服務”、潤達醫療表示需要開始逐步擴大綜合服務業務等,幾乎“清一色”都在以相同的方式進行發展。這些企業以診斷為圓心,逐步擴大企業在業務方面上的覆蓋半徑,從診斷走向服務。但同時這其實也意味著,同類型企業在創新商業模式開拓方面, 競爭基本同質化且格外激烈。
搶佔話語權,陷於擴張
以“大陸之狼”揚名的浙商,在“第一賽段”搶佔了先機,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成為行業老大哥的機會。事實上,迪安診斷自2011年上市之後的第三年,便走上了 對外擴張之路 。2017年年報顯示, 迪安診斷在報告期內的總投資金額為4.09億元,同比增長了6.77%。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 迪安診斷過去被夾在上下游之間,因此,要“挺直腰桿”就需要搶佔話語權,而原材料的研發便成了其中的關鍵。 原材料的研發處在診斷產業鏈的上游,主要包括診斷酶、引物、反轉酶、探針等生物製品,高純度氯化鈉、無水乙醇等精細化學品以及提取介質材料。不難想象,處在這一層級的企業擁有較高的行業壁壘,通常在議價方面都較為強勢,以羅氏為代表的國際巨頭已經基本壟斷, 由於國內這一行業起步較晚,行業內企業基本繞開上游進行發展,因此國內在原材料研發方面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為了打破這一僵局,迪安診斷決定從代理業務出發,向上、下游業務進行延展。同時迪安診斷還積極推動生產平臺的籌建,計劃投產的產品定位與渠道、技術特色相匹配,將通過自主研發創新或購買技術等手段逐步豐富產品組合,積極推動技術成果產業轉化,提升產銷一體的協同效應,進而形成完善的 “研發-生產服務” 全產業鏈戰略支撐體系。
也正因如此,陳海斌一直強調診斷行業的研發創新能力,曾預測未來診斷行業將以分子診斷、POCT和家用裝置為主要發展趨勢。經過多年磨礪,通過代理業務積累下來的四年經驗和資源終於讓迪安診斷在2005年建立了一個小型實驗室,儘管總共花費也就幾百萬元,但這便是迪安診斷在轉型路上跨出的第一步。
2018年半年報中顯示, 迪安診斷在報告期內的研發投入為0.74億元,同比增長了25.42%。 同時,迪安診斷還在報告期內與Foundation Medicine和ROCHE進行獨家合作,在完善分子診斷技術平臺的基礎上,開始加大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合作力度。
劍走偏鋒,終於資金鍊
尋求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這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但 “擴張”二字往往容易帶著企業劍走偏鋒 。證券網在前不久釋出了《危險的迪安診斷》一文,主要從資金情況、應收賬款、存貨事項、商譽事項投資效率、青島智穎股權轉讓和商業模式六個方面,對迪安診斷的運營發展進行質疑。隨後,迪安診斷深夜釋出公告進行了迴應,這一風波便告一段落。
風波已去,診斷是否能夠保持第一賽段優勢之後,坐穩老大哥的位置,綜合過去的財報,其激進擴張路的確為其在後面的道路上增添了幾分懸疑色彩。
從財報情況來看,2014年迪安診斷的資產負債率開始上升,負債總額從2015年開始出現明顯的增長。截止2017年年報, 公司資產負債率為60.12%,負債總額合計44.43億元,相較2011年上市首年的負債總額1.24億元,增長近35倍。 迪安診斷在2018年半年報中顯示,其財務費用為0.76億元,同比增長了66.86%,主要是為滿足業務需求新增貸款及發行中期票據增加財務費用所致。
在2018年半年報中,迪 安診斷在報告期內的營業收入為29.55億元,同比增長了27.42%;應收賬款為27.14億元,佔總資產比例的29.84%,同比增長了7.17% ,極為接近的營業收入和應收賬款意味著迪安診斷在 現金流方面的狀況不容樂觀。 對比診斷行業同行的2018年半年報可以看出,美康生物的營業收入為14.58億元,應收賬款為0.62億元;金域醫學的營業收入為21.15億元,應收賬款為13.54億元;潤達醫療營業收入為27.95億元,應收賬款為22.71億元。
由此可見,該行業由於處在產業鏈中段,以迪安診斷為代表的企業通過委託醫院耗材採購及整合銷售渠道,的確可以快速搶佔市場份額,但受制於上下兩端廠商、醫療機構較長的壓制和本身機構屬性,其收款週期被自然拉長, 行業內企業的應收賬款普遍較高 。但 迪安診斷與其他四家企業相比現金流情況最為糟糕,且在同一時期的營業總收入方面,優勢已經明顯不足。
綜上,迪安診斷的乏力無疑為“新晉選手”帶來了後來居上的希望。此一時彼一時, 應收賬款等問題顯然是行業通病 ,後來上市的新晉企業在上市後不多久的時間已經快要趕上迪安診斷維持7年的“戰績”,“老大哥”的穩重跟氣場還在。是否能夠通過其3.0版本的衍生髮展帶領迪安診斷在下一賽段贏得勝利,依託已形成的競爭優勢向以體外診斷的其他細分領域滲透,從目前診斷行業的形勢來看,誰輸誰贏還不一定。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瞭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湧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麼找到好專案?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國貿大酒店,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大健康創新者論壇】 特開免費報名: ofollow,noindex">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
版權宣告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