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認知禁閉:吸食新聞成癮,卻無視潮水的方向
10年了,它終於浮動在初始值的10000倍。
神疲力乏的征途,無數人丟盔棄甲,甩開這燙手的信仰;但也有生命力異於常人者,滿面塵灰、如同沒有焦慮的猛獸,一腳腳硬踢出一條路。
比特幣迎來十年誕辰。自2008年10月,一個化名中本聰的極客發表《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區塊鏈首個應用誕生於世。然而,從比特幣到數字資產的定義轉型過程,卻像個通往新世界的黯淡洞窟,在發現出口處的光之前,幾乎所有人都在焦慮與爭議。某區塊鏈大佬曾說:區塊鏈來的太突然,當年的商業領域無論技術發展還是人們的認知維度,即便全力衝刺,也無法一時間趕追它。
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技術等構成的商業應用不斷為這個世界賦能,將人們的認知不斷豐富,那些信仰區塊鏈的未來旅行者,也終於名利雙歸。
2016年,中本聰正式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參與提名的Bhagwan Chowdhry認為:中本聰的貢獻將會徹底改變我們對金錢的思考方式,甚至顛覆央行在貨幣政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並且徹底消除如Visa,MasterCard和Paypal收取的2-4%的中間人交易稅,消除繁瑣且昂貴的公證和中介服務,事實上它將徹底改變法律合約的方式。
來到2018年,中國也動作頻頻;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14家商業銀行,起手佈局區塊鏈業務線,並重點圍繞資產業務、徵信防偽,以及中間業務。彼時,有權威機構釋出資料顯示,全球區塊鏈資產總市值5000億美元上下,持有數字資產使用者達至3000萬左右,且呈現日增長量上升趨勢。
除了斬獲盛名,一部分比特幣早期信仰者,也如願獲得財富自由。
2010年左右比特幣平均4元人民幣一枚,這差不多是普通人一頓早餐的開銷;但如果當年的某個早上,你選擇餓上一頓,用4元在淘寶上(2010年前後淘寶網出現過一次銷售比特幣的熱潮)買入一枚比特幣,那麼恭喜:今天你至少不勞而獲4萬元。這相當於:你用一頓早餐錢買下了整個早點攤,以及炸油條大叔至少3個月勞動力。
在大眾眼裡,他們暴富,完成所謂的階層躍遷,但由此也不免有了設問。
即便幾塊錢存出幾萬的事蹟,永遠是少數人的劇本,可是為什麼在面對這些劇本時,我們大多數人屢次連充當配角的機會都沒有?在閱讀完一則暴富新聞後,除了獲得閱讀快感與談資,依然會繼續被動聆聽窗外的熱鬧,並將自己的認知禁閉於提前安排妥當的新聞中。在沒有新聞的地方,大部分人看也不看。
網際網路web進化史、大資料技術、“網際網路+”落地、區塊鏈...這些新世界的新智慧,幾乎總是熟透了之後,才打消大多數人的質疑,讓大家從零感者變為信仰者。而這之前,極少有人關注潮水的方向,更多人選擇的是吸食新聞成癮,並執念於過去。
過去20年人群隔離事件高發:信仰者、觀望者、零感者。魯迅說: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過去20年,堪稱人類技術發展爆發期,也是商業模式的革命時代。Web1.0到Web3.0,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資訊的連線方式不斷進化;網際網路到“網際網路+”,各種商業新物種攀爬至人類大陸,年輕群體以及大多中老年在內,生活習性發生很大遷徙;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技術、雲端計算,也都成為構築商業場景的底層要素。
當以往商業場景跑通後,區塊鏈上場,宣佈潮水的方向。以數字資產形成的token經濟作為底層支撐,場外則有各種魔方鏈、能源鏈、創客鏈等“區塊鏈+”專案不斷在成形,開始為社會協作模式提供新的樣本。
每一次商業生態推陳出新、發生交替的背後,是人類協作模式或連線模式的緩緩進化。而在這個由點到線,再到面的輻射中,不可避免的屢次發生認知禁閉的現象。
很多人在多次商業革命的不定向潮水湧動中,都十分規律的進行著這三種角色扮演:信仰者、觀望者、零感者。其中,零感者也更多源自基數龐大的中低產人群。
網際網路元時代,域名投資。中國的Internet歷史起點,應屬1987年錢天白教授向世界發出的第一封E-mail,至此網際網路落戶中國。到了1994至1996年,大多數人開始接觸網際網路,但也主要用於計算機技術或瀏覽新聞。然而,一小部分信仰者卻發現了它的商業價值,出於對它的長期看好與自身的認知積累,認定它將是未來商業生態中,品牌方必備的溝通工具,遂發起搶注域名的熱潮。而彼時,大部分人對此還毫無概念。直到後來出現了Sedo.com、eBet.com、MM.com這些身價百萬美金的域名,暴富新聞鋪天蓋地後,從前的零感者們才逐漸夢醒,成群加入觀望者或信仰者佇列。至今,域名投資領域還是不時傳出暴富事件。
“網際網路+”時代,流油的淘寶網。“網際網路+”是創新2.0時代的產物,傳統商業生態再次被“挾持”。其中,淘寶網無疑是早期的極品創造物。“網際網路+傳統集市”的模式,再次給全社會普通人一次暴富機會。阿里內部代號“黃藥師”的黃若,曾任天貓總經理,是阿里電商生態核心人物之一,他曾提過一個說法:2009年左右,在淘寶網上隨便插根管子都能富得流油。這句話最好的體現就是當年的“淘寶第一村”義烏青巖劉村,畢業回到當地的部分工商學院大學生,積極入駐淘寶網後成為百萬、千萬富翁。也就是說,當零感者們剛剛學會上網買東西,信仰者們已成為初代網商。
再之後的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資料技術等領域,依然在重複著上述的過程,只不過更多的是針對創業者或投資人。例如2009年的APP入口開放期,就已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先兆,微博誕生,革命了傳統媒體和傳統社交;從2013年起始,越來越多行業從PC端業務漸次入局移動端,甚至只要移動端。
從認知禁閉到解封,有了規律化的呈現:當一部分信仰者創造暴富神話,並形成新聞後,零感者與觀望者們短時間內快速聚集,吸食新聞後,所有執著與不屑全部變為暢快的認可,並最終都成為信仰者。
潮水湧動:資本界看向遠方
今年,又來到一次潮水的變向:區塊鏈帶來的金融主導權轉移。經過十年發展,比特幣和其他2000多個幣種,在全球總市值來到5000億美金關卡,全球持有數字資產使用者目前為3000萬多人。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提供了新的智慧。
在2018年初,區塊鏈領域首個國家標準獲批立項,這一領域的基礎標準得到建立,央行的動作更早一年,2017年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所,方向定於區塊鏈技術與我國金融業的適配融合上。
同一階段,區塊鏈在全球資本界的熱度也在提增。基於區塊鏈提供的創新利益標籤“建立互信機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業務效率”,去年一年內,區塊鏈領域融資總額近20億美元,其中,面向區塊鏈金融領域的投資佔比48.58%。
這種量級的資本凝聚度背後,是數字資產持有者的增長幅度,也是經過10年發展和考驗後,已經形成一個以比特幣為央行、其他貨幣為輔的全新金融系統雛形。
也可以說,區塊鏈帶來的數字資產配置渠道還只是基礎,金融主導權的轉移成為這個時代的潮水方向。
(作者:尚幣SOBEE,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