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市“深秋” 域名生意不打折
北半球深秋已至,與天氣一起變涼的還有區塊鏈專案的投資熱度。
資金的流失波及到礦機、一二級市場的投資交易等各個環節,但從傳統網際網路發展到區塊鏈行業生意的“米圈”,發展平穩。
與“米”諧音,圍繞著“域名”做商業經營的從業者群體被統稱為“米圈”。隨著年初區塊鏈的火爆,起好了字母搭配名字的專案方們都想得到一個好域名,無形中讓“米圈”人也賺了一大把。
當前市場下,儘管域名的銷量不似牛市時大漲,但好域名的價格與年初相比卻沒太大變化,在一些有需求的專案方看來“好域名還是那麼貴”。
在“米圈”,投資標的不僅是域名,還有產業的未來。相比炒幣,區塊鏈相關域名的投資無論從成本還是交易模式看,均顯得更穩當與低風險。熊市之下,區塊鏈類的域名投資仍舊吸引著不少人。
“米商”花千萬美元收“b”字母域名
10月23日,鏈塔智庫釋出幣圈融資報告稱:9月幣圈融資額相比1月份減少了89.5%,其中1910個專案宣告首次代幣發行融資,一半以上未能成功發行。在成功融資的專案中,目標融資額卻隨月份呈遞減趨勢。
資金緊缺也讓區塊鏈門類的域名銷售有所下降,“最近被放鴿子的蠻多。”鏈名網創始人曾生偉向蜂巢財經展示了多張近期他與域名買家溝通的聊天記錄。
其中一張記錄顯示,雙方的聊天記錄定格在10月9日。當時價格已經談妥,並選好了域名中介商Escrow作為交易平臺,但時至今日,對方依舊未就談好的價格進行付款。
談及此事,曾生偉尤感無奈,“最近一兩個月被鴿子的總金額都有近50萬了。”如今,他的域名月銷量已從最高峰時的每月5單跌至1-2單。但儘管如此,他依舊看好這個生意。
域名投資與房地產類似,它是建立網站的基礎。高質量的域名如同搶手的房子,由此衍生出不少人專門從事買賣域名的商家。他們靠域名發家,伴隨加密貨幣的風潮湧入區塊鏈。
在“米圈”,一直流傳著“網際網路創業域名先行”的商業神話,這個神話也逐漸在幣圈創業專案中風行。
各種加密貨幣按照各自的名稱,以幾個英文字母排列組合,作為專案的英文簡寫碼陳列在交易所上。這種形式天然地與域名聯絡在一起,成為區塊鏈創業專案團隊必須花費的基建投入。
“域名商城”創始人戴躍告訴蜂巢財經,去年市場好時,區塊鏈專案芯鏈HPB曾打算花重金買入“hpb.com”域名,但由於持有方不願賣,芯鏈團隊便只好退而求其次,最終花10萬美元拿下了“hpb.io”。
五年的幣圈域名投資生涯,經曾生偉手的區塊鏈域名交易共計200多個,幣圈一些老人基本都是他的客戶,包括幣信的吳剛、巴位元的長鋏、位元大陸李盈斐、寶二爺、申屠青春、張壽鬆等等。
其中就包括當年賣給比特幣存錢罐創始人王聰的域名“bitebi.io”,200多個域名銷售淨利潤有300多萬。然而,這樣的收入在他看來,還是無法與同期進入幣圈人的財富相比。因為2013年進入這個行業的幣圈老人,很多已經實現財務自由。時間流逝下,幣漲了不少。
4年前,曾生偉以22萬元的價格將手裡的域名yunbi.com賣給了雲賣給了雲幣網CEO老貓,當時,這個成交價約等值100多枚比特幣(現價超過500萬)。
曾生偉統計,他近些年賣出的域名,如果按照比特幣計價,已經超過1000BTC。每每念及此事,曾生偉總覺得有點後悔。痛定思痛,如今他出售的域名都以比特幣計價。
在域名圈摸爬滾打已有二十多年的戴躍持相同看法。儘管他是在去年8月才剛開始“殺入”幣圈,但如今36歲的戴躍卻已花千萬美元收購了jb.com、qb.com等帶有“幣”字字母的高價域名。其中,qb.com的域名被他以1000枚比特幣的價格出售給了一家數字貨幣交易所,當時價值約為4000多萬元。
戴躍也把他在“域名商城”的域名全部換成了比特幣計價。他向蜂巢財經坦言,儘管全球加密貨幣市場低迷,但他並不擔心比特幣價格下跌所帶來的域名貶值,“比特幣價格已經跌到谷底了,我認為未來沒有多少跌幅了,因此風險不大,況且漲了的話,我們的利潤會更高。”
“淘米者”55元註冊域名 標價50萬“碰運氣”
在“米圈”,投資的不僅是域名,還包括一個行業的未來。如果你看好區塊鏈行業,那麼相比炒幣,區塊鏈類相關域名的投資無論從成本還是交易模式看,均顯得更穩當與低風險。
拿“.com”的域名舉例,目前在萬網新註冊一枚域名的成本在55元,註冊後,持有者每年需對域名進行續費,一年的費用大約在69元。此後留下聯絡方式,便無需像幣圈投資者一樣盯盤,等著看中的買家找上門就好。
對於幣價未來走勢,有人看好,有人唱衰。但無法否認的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牛市,給域名投資帶來了不小的回報。這其中除了早期投資者,也吸引著一批聞風“闖入”的新人。
“域名投資是憑藉自己對市場的判斷來註冊域名,等升值後再出售並賺取差價。”今年23歲的東月是一名私營企業的普通職工,工作之餘,他的另一層身份是“煮米人”,就是註冊域名的人。
去年年底,一個叫“qukuaiwang.com”的域名被人以5萬元的價格在拍賣網上被買走。此後,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被傳出以125萬元收購了域名“cryptoworld.com”。
區塊鏈類域名“水漲船高”的訊息刺激了東月的敏銳神經。今年4月,東月花了2000塊錢,一口氣註冊了30多個與區塊鏈相關的域名。不過,迄今為止他一個也沒賣出去。
“如果沒人買,這2000元就等於白給了。”他向蜂巢財經提供了一張“域名出售”的截圖,其中顯示,這個在今年4月12日被他以55元註冊的“ohbch.com”域名,已經被東月打上了50萬元的售價。至於底氣何來,他笑笑說,“其實就是碰碰運氣。”
除了“.com”域名,“.org”、“.io”的域名同樣受市場追捧。目前在域名商城上,域名中帶有“b”、“l”等三字母的“.io”的域名售價大多在3BTC至10BTC之間,價格約為13.5萬至45萬人民幣。
相比短域名,長域名的市場潛力更需要想象力與包裝。諸如“qkllm.com”、“qklzf.com”、“qklxw.com”等看似與區塊鏈沾不上邊的域名,在“米農”看來,則分別代表了區塊鏈聯盟、區塊鏈支付、區塊鏈新聞的含義。而擁有者將這類域名以幾倍、幾十倍甚至更高於成本的價格售出,這樣的真實成交不在少數。
“域名價格如樓價,提上去就難降”
隨著人們的生活逐漸網際網路化,域名也成了一種稀缺性資源。別看它只是字母的排列組合,其價值早已得到不少知名企業的認可。
儘管小米創始人雷軍覺得好域名太貴,但他仍願意花2000多萬元收購“mi.com”。京東也在“jd.com”的域名收購上花費了3000多萬元,360安全公司更在早前花重金1億元收購了域名“360.com”,創下了網際網路域名交易史上的價格之最。
這樣的例子在網際網路圈比比皆是,而這股風潮早已刮到了區塊鏈身上。
2014年10月,“btc.com”的成交價為680萬元;2017年10月,“eth.com”以1300萬元的售價被人買走;2018年,“Blockchain.com”長域名成交價被定格在600萬元。
儘管從交易金額上看,幣圈頂級域名的價格與網際網路比仍遜色不少,可如此高價讓不少初創團隊望而卻步。另一方面,面對幣圈市場資金流失的整體情況,曾生偉卻表示,專案方購買好域名的動力雖然沒有以往熱情,但他並不考慮降價,“好域名價格就像樓價,提上去就難降了。”
目前“鏈名網”上域名的售價最高被標到了100BTC,這個“Gchain.com”的域名寓意G鏈,市價約為450萬人民幣。
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域名的產生,其目的是為了給背不出來“IP地址”的人以比較直觀的描述進入網站。“所見即所得”,想上什麼網站去敲網站名字即可登陸,所以好的域名才會如此昂貴。
在通常情況下,對於初創區塊鏈專案而言,很多團隊捨不得花大價錢去購買域名。有初創專案方對蜂巢財經表示,“好域名太貴”,加上“區塊鏈”概念怎麼就值那麼多錢?
雖然曾生偉是米商,但他不建議初創團隊花太多錢在域名上,他的確認為好域名指代品牌,很重要,“就像一雙好跑鞋,能夠跑多快和多遠,鞋不是決定作用,最重要的還是運動員自身的體能素質,球鞋只能夠起到錦上添花作用,絕對不是最重要的。”
對於“區塊鏈類域名”的未來銷售情況,戴躍一點也不擔心,他把域名投資比作房產,“最大的特點是價值投資,好域名類似於房子,本身就是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