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細談區塊鏈商品溯源
本週的【觀點】聚焦區塊鏈在產品溯源上的應用。說到區塊鏈商品溯源,人們常稱之為區塊鏈在金融領域之外最可能落地應用的領域,也是最沒有政策風險的發展方向,因此阿里、京東以及江蘇、廣東、重慶等地政府都在積極推進相關區塊鏈系統的研發落地。
但是, 區塊鏈溯源到底是什麼,它能夠做什麼,以及為什麼在現有的商品溯源體系之外,還需要加上區塊鏈技術等等這些問題 ,並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得清的。何況,有些專案只是魚目混珠,將區塊鏈當做萬能靈藥,認為區塊鏈溯源就什麼都能做,卻絲毫不考慮它的實際效用與現實困難。本文就是為了對相關問題做一澄清,分別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商品溯源?
(2)區塊鏈商品溯源比現有的商品溯源體系有什麼優勢?
(3)現有的各大巨頭、政府的區塊鏈商品溯源專案有哪些?
(4)區塊鏈商品溯源現在面臨的問題?
一、什麼是商品溯源?
商品溯源說白了是一個供應鏈的問題。在一件商品的生產、檢測、運輸、通關等整個供應鏈條中,如何做到全流程把控、明確各環節責任人、提高透明度、儘量杜絕假劣偽冒、提高消費者信任度,一直是一個難題。
現在各大商家的商品供應鏈條一般都有眾多環節,缺少把控措施,類似三無產品、以次充好、海淘假貨、二手貨等問題層出不窮,難以禁絕。而當要查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時,往往耗時耗力,甚至根本無從查起。
因此,可以說,商品供應鏈是一個典型的信任缺失場景。
而如此一來,受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還有采購產品的賣家。
商品溯源其實就是商家對自家商品做出的一個自證:儘量給消費者提供自家商品從生產開始到擺上貨架各個環節的資訊,提高消費者信任度。
二、和現有的商品溯源體系相比,區塊鏈商品溯源有什麼優勢?
針對商品供應鏈問題,已經有一些應對措施,特別是在防偽和物流上。一般的防偽,較常見的是在商品包裝上貼防偽二維碼,例如藥品上面有監管碼,掃碼之後消費者能夠獲知一些資訊,也有的在二維碼上加塗層,例如一些書籍就是以此來確認正版與否。但是這些技術,還是可能會被複制和轉移,從而造假。
鏈塔智庫報告中提到的四種溯源技術,區塊鏈是最新的技術方案
傳統溯源還需用更繁瑣的程式,更多的人力物力去進行監督。比如在物流的環節,可能在一處海關,就會有多道檢疫手續,需要多個機構批准,需要準備很多的檔案來處理原產地、檢疫、質量、關稅等等資訊,大大降低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成本。
而且,現有的商品溯源,還完全是一個賣家自願的自證行為,缺乏第三方機構的監督,消費者對商家提供的資訊,一般也只能被動接受,無法自己查證。這個時候,其實仍然是依靠商家來為信任背書。整個商品的溯源資訊,商家完全可能加以篡改,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善。
2015年後,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被人們注意到。區塊鏈作為一個分散式賬本,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可以溯源,做到了去中心化,這讓一些人意識到,或許它可以為商品溯源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可以為商品溯源提供什麼?
一是全流程跟蹤記錄,與供應鏈體系完美契合,能讓貨品把控獲得更多支援。
區塊鏈中的資訊生成方式,是將資料打包成區塊,加上時間戳,形成一個鏈,這樣一套流程,與商品供應鏈流程類似,二者可以完美融合。一件商品從原材料、加工等生產環節開始,到檢疫、運輸、入庫、上架銷售等,可以依據時間順序上鍊,做一個完整的過程記錄。
二是鏈上資訊的不可篡改。
資訊一旦上鍊,就無法抹去,這相當於消解了中心化機構的權力。京東Y事業部區塊鏈應用創新負責人張作義曾表示:“傳統資訊只對接給一箇中心的記賬方式,從技術的角度來講資訊是可以被篡改的,但是有了區塊鏈以後,所有信息一旦記錄到區塊鏈上就無法更改,而且京東區塊鏈的資訊記錄不止在京東有,在品牌商也有,在檢測機構也有,在政府監管部門也有,就解決了信任問題。”
三是增加信用背書。
如上面第二條,在區塊鏈的資訊記錄中,參與的機構遠不止一家,彼此能夠相互監督,而且因為資訊上鍊的環節多,也增加了作假的風險與難度。
四是降低供應鏈成本。
區塊鏈可以作為一個總賬本,成為一個統一的憑證,打通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優化商品供應鏈,減少不必要的重複驗證等,提高效率。
五是更好明確職責,加強信用建檔。
因為區塊鏈的實時記錄以及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的特徵,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問題,事發後很容易查出來——到底是在哪一步出了問題,在這個環節到底誰是責任人。此時,也再不會有把“臨時工”推出來頂罪、風頭一過又重新出來重操舊業的問題,因為如果是這個人曾經弄虛作假,在這個系統中,消費者完全可以看得到,並且也可以設定智慧合約,自動提醒安全隱患。
六是有效防止商品造假。
商品的資訊上鍊,是全流程的,相當於是給了商品一個身份證,不管它是在何處出現,都可以確認它的身份,這個時候,假貨要以次充好,將大大增加難度。
三、現有的各大巨頭、政府的區塊鏈商品溯源專案案例
目前,發展區塊鏈溯源專案的,不僅有專門的區塊鏈溯源創業公司,例如溯源鏈、唯鏈、根源、智鏈等,還有阿里、百度、京東、蘇寧、IBM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而且他們極有可能是這場競逐中的大推手。
百度今年第三季度釋出了PIC-CHAIN圖騰白皮書,旨在以聯盟鏈的方式,將圖片版權資訊永久寫入區塊鏈,結合百度的人工智慧識圖技術,以讓作品的傳播可溯源、可轉載、可監控,改變傳統圖片版權保護模式。
今年十一,“百度商品溯源”還搞了個陽澄湖大閘蟹溯源活動。
京東今年3月也釋出白皮書,旨在建立支撐自身落地應用的區塊鏈BaaS平臺,以區塊鏈為“連結器”,結合自身在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上積累的經驗,構建一體化的智慧供應鏈體系、零售網路和金融科技,拉近商品與客戶的距離。
阿里不僅試圖在自己的電商領域加入商品溯源,還在做支付寶區塊鏈技術應用,比如房屋租賃溯源等。
除了巨頭們的佈局,中國的地方政府也在推進相關的建設。比如今年9月,重慶市渝中區經信委黨委副書記羅林就表示,重慶市政府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在區塊鏈應用上先行先試,重點落地農產品溯源。
四、區塊鏈商品溯源現在面臨的問題
區塊鏈確實能夠為商品溯源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但仍然面臨很多問題,而且商品假冒偽劣問題,也並不能因為加入了區塊鏈就徹底消除,只能說,區塊鏈為製造、銷售偽劣產品增加了難度與成本。
第一個難題是資料上鍊的成本以及上鍊資訊的真實性問題。
每一個環節都將資料上鍊,肯定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資料的錄入也可能人為造假。雖然可能在查證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時方便很多,從而增加信用成本,但最開始資訊上鍊,仍然可能出現問題。
第二是目前普遍的溯源其實是依靠商品包裝或者內建標籤上面的二維碼,因此溯源到的其實是這個標籤,而並非商品本身。
如果在哪一個環節包裝中的商品被掉包,依然是可能混進假貨的。
第三是區塊鏈本身的交易速度問題。
有研究指,目前的公有鏈來說,TPS(每秒處理交易筆數)3000是一個瓶頸,遠遠落後於現在支付寶、京東的處理速度。
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區塊鏈溯源的發展,還是任重而道遠。
欄目策劃丨鬼簿主
文章作者丨鬼簿主
責任編輯丨狂歌酒
排版編輯丨藥藥
美術指導丨冰菓
BB財經原創,作者:觀點,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bbcaijing.cn/article/news/2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