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求生、同行傾軋:共享單車的料峭春寒來了
從此以後,你為低碳生活、綠色出行買單的成本要提高了。
究其原因,在於共享單車企業終究按耐不住自己的“獠牙”,要大幅提高騎行價格。而這或許意味著,之前共享單車企業燒錢補貼市場的策略以失敗告終。處於漩渦中的共享單車企業,以漲價的形式再次給傷痕累累的軀體狠狠來了一刀。
而漲價還不只是共享單車行業所面對的重要節點,不正當競爭的出現更是將其推向風口浪尖。原本是共享領域“寵兒”的共享單車行業,竟然連競爭都採用上不了檯面的手段,不由讓人扼腕嘆息。
料峭春寒之下,共享單車的未來變得很“冷”。
漲價亦成空:變本加厲的無奈之舉
價格漲漲漲,成為當下共享單車企業的共同選擇。似乎不湊波漲價的熱潮並證明自己的價值,共享單車企業唯恐自己被投資者“遺忘”了。
小藍單車率先吹響漲價的號角:在北京市實行新的計費規則,起步價由每30分鐘1元更改為每15分鐘1元,超出時長後每15分鐘0.5元,騎行1小時為2.5元。摩拜單車也不甘落後,在北京地區也上調了騎行價格並與小藍單車看齊。不管消費者怎樣看待共享單車的漲價行為,漲價都已經不可避免。而目前的漲價,或許就是之前共享單車企業燒錢補貼搶佔市場的“後遺症”。
從共享單車行業由巔峰到低谷的發展軌跡看,行業玩家的“初心”一直未變——想不斷圈錢。但在收取押金、獲得融資的圈錢策略徹底失敗後,共享單車企業已經被逼到了絕路上。哪怕是通過車身廣告讓自身變成“流動廣告站”、開屏APP也成“廣告位”等,都無法彌補共享單車企業的持續虧損。由此,漲價成為共享單車企業的無奈之舉和救命稻草。
“不忘初心”持續圈錢的共享單車並不具備盈利前景,漲價這最後一招或許也會成空。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是一個“偽命題”。如果單車計算騎行次數和時間、折舊成本等,盈利自然沒問題。但共享單車企業都面對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運營成本高、運營效率低。海量的線下運營人員、不夠科學的運營規劃等,都成為共享單車企業沉重的“包袱”,也成為虧損加大的重要弊端。即使上調騎行價格,所獲得的收益也只是杯水車薪,遠不能讓共享單車企業盈利。
同行傾軋:不正當競爭帶來毀滅打擊
除了漲價,共享單車行業的“么蛾子事兒”還一出接一出。就在近日,據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夜線》欄目報道,摩拜員工悄悄“借”新款哈囉單車卻被抓現行。在還原事情經過的報道中,摩拜員工被領導“指使”去搬運哈羅單車。
哈囉單車方面認為,被搬運的單車在車身設計、電子鎖等方面包含了公司眾多核心機密。摩拜員工此舉,或許是想窺視哈囉單車的技術。甚至警方在經事實認定後,認為此事並非簡單的盜竊行為。如果雙方對簿公堂,警方將依法向法院提供相關證據材料。
摩拜單車做出的舉動,實際上已經是不正當商業競爭的行為。而這也說明,共享單車行業的競爭已經超出正常範圍,同行傾軋已經到了一個十分激烈的程度。這背後,是共享單車企業焦慮心態的集中體現。
畢竟在行業陷入下滑態勢、自身持續虧損、高層變動頻繁等大環境下,共享單車企業為了生存下去,已經顧不得所採用手段是否正確了。哪怕事情曝光後會對自身及整個共享單車行業的正常秩序帶來衝擊,企業的強烈求生欲讓它們自動忽略了嚴重後果。
料峭春寒下,共享單車還能撐多久
如今的共享單車企業,已經滿目瘡痍。
ofo不斷被傳“破產”,卻想盡各種辦法維持自己不倒下去。排隊退押金、推出車身廣告和APP開屏廣告、變賣資產、牽手理財平臺、公眾號賣蜂蜜……ofo恨不得將能擴大收入的招數通通用個遍。但ofo的一切努力,都沒能讓自身擺脫籠罩在頭上的陰影。
而成功“賣身”的摩拜單車,也沒有扭轉自身頹勢。美團點評2018年財報顯示,經調整虧損淨額85.17億。而自去年4月4日起由摩拜單車貢獻的計入綜合收益表的收入為15.07億元,但同期虧損高達45.5億元。這意味著僅僅加入美團點評三個季度,摩拜單車就貢獻一半以上的虧損!如果不是“賣身”給美團點評,這樣的鉅額虧損顯然是摩拜單車自己難以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