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來自印度洋上空的訊號
接下來的幾天不少中國的航天關注者可能都在等待,等待一個來自印度洋上空的訊號; 中國的民營航天工作中都在等待,等待“43662”和“43663”兩個數字號碼從 space-track的資料庫中跳出來。
這個等待來自於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有歷史意義的一天——第一枚民營商業運載火箭發射。
根據36氪現場獲得的資訊,2017年10月27日下午16時,藍箭航天自研的運載火箭“朱雀一號”在酒泉發射,火箭發射後飛行正常,一二級工作正常,整流罩分離正常。比較遺憾的是,三級出現異常,意味著 此次搭載的“未來號”衛星有可能未能成功入軌,或在印度洋上空失聯。
藍箭航天是36氪此前報道的一家民營火箭製造研發商,創辦於2015年6月,主要做火箭的研發及運載服務。公司以自研製首款民營火箭液體發動機及中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為目標,同時也在研發入軌運載火箭。
此次發射的 “朱雀一號”是藍箭航天自主研製的三級固體運載火箭,箭體直徑1.35m,全箭總長19m,起飛重量27t,起飛推力45t。這不僅是中國民營商業航天史上第一枚運載火箭,也是國內第一枚有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許可證的運載火箭。
根據36氪在現場的觀察,此次朱雀一號火箭一二級成功分離。根據36氪從現場瞭解的資訊,朱雀一號在空飛行超過300秒;火箭整流罩分離後,現場已有諸多業內人士開始慶祝,一般來說,火箭整流罩正常分離後,火箭基本會發射成功;臨近晚間18時左右,陸續有“火箭三級可能出現異常”的資訊開始流傳,這一訊息終於在19時左右得到確認,但不少在現場的業內人士表示 ,此次飛行表現並不輸於歷史上諸多火箭型號。
一名觀眾現場觀看了朱雀一號火箭的發射過程 ,在朋友圈也描述了期間現場的情況,“ 很震撼很美的發射,發射臺右側是城裡人看到傻的海市蜃樓。張昌武總(藍箭航天CEO)來正式告訴大家衛星未入軌的時候還在調侃發射還是很好看的哈。不知誰喊出一句“加油”,接下來是此起彼伏的“加油”聲。真的發生了,大家才會談到這樣的話題,私營公司發射失利風險和壓力真得非常大,並不像之前想的那樣。火箭首次發射就承攬業務型衛星,風險和壓力也確實很大。藍箭馬上開始準備下個月在湖州的液氧甲烷發動機點火試驗,繼續關注。”
雖然此次火箭飛行並不完美,但其歷史意義值得肯定。首先,對藍箭來說,此次火箭發射表現基本達到預期,且積累了相關的經驗,這對於火箭公司來說十分重要;雖然最後未能入軌,但考慮到歷史上火箭型號首發成功者寥寥,其表現仍然受到了業內的肯定。
再次,對行業來說,此次朱雀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第一次,意味著民營公司已與體制內已在探索正規化的合作模式。“朱雀一號”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史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藍箭航天是國內最早取得行業全部准入資質的民營火箭企業,同時,獲得了國內第一張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許可證。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在獲得衛星可能有不入軌可能後,幾家國內民營航天公司CEO仍在朋友圈表示支援及支援。零壹空間的CEO舒暢在朋友圈表示,“中國商業航天事業上有特殊意義的一天,專業團隊的一次偉大嘗試,探索永無止境,Never Give Up!能把事情推進到這一步,對幹實事的團隊表達敬意。”翎客航天CEO胡振宇表示,“無論結果如何,今天都值得紀念,中國民營航天公司首次嘗試入軌發射,給同行打Call。”
華創資本前沿科技組負責人公元,目前正深度關注商業航天領域。在現場得知上述資訊後,告訴36氪,“ 這次不完美反而讓整個行業都站在一起了。 我是真心的覺得如果沒有這次遺憾,大家可能不會停下腳步去思考運載火箭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這麼難我們還這麼需要它,這次的不完美讓我對這個行業產生了更深厚的敬畏之心,也更肯定民營航天需要發展更需要所有社會力量的支援。”
如同“世界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所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擺脫搖籃的束縛,是人類從早期就開始的探索。被稱為“太陽神的戰車”,人類探索太空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全球範圍內不管是體制內航天,還是體制外航天,也都經歷過失敗。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運載火箭;時隔23年, 1980年5月18日,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的第一枚 運載火箭 。但即使全球已有數十年的運載火箭歷史,發射不成功依然是常態。而民營初創公司往往面臨更難的開端,即使今天最知名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SpaceX,最早也經歷了3次不成功的發射。
2006年3月25日,SpaceX在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進行首飛,火箭在升空25秒後失控旋轉,墜入海中,首次發射失敗。2007年3月21日,第二次獵鷹1號火箭發射,火箭一級工作正常,達到289千米的高度,但二級火箭在工作三分鐘後與地面失去聯絡,發射再度失敗。2008年8月3日,獵鷹1號第三次發射,火箭在升空兩分鐘後開始震顫,與地面失去聯絡,再度失敗,分屬美國國防部和NASA的3顆人造衛星以及數百名死者的骨灰撒未能成功入軌。
2008年9月28日,獵鷹1號第四次發射,這次再也沒有賣家願意搭載,只能被迫搭載一顆165公斤重模擬載荷的獵鷹1號孤獨起飛,終於成功。而如今,這家公司已經實現超18億美元的年營收,估值超過280億美元,成為這個時代科技創新的標誌公司。
正是在SpaceX的刺激下,加上中國軍民融合政策的推廣,2015年開始中國民營商業航天迎來創業熱潮。今天,火箭作為唯一進入宇宙的交通工具,逐漸被各界關注,被資本認可,但在過去三年,民營火箭公司則經歷了艱難的探索。
以零壹、藍箭等為代表的中國第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早期都基本商業規劃為做固體火箭,從體制內採購固體火箭發動機,自研完成總裝。但隨著2016年國內火箭發動機的政策變化,使得民營火箭公司不得不調整策略,自研火箭發動機或火箭關鍵部件產品。 藍箭轉為自研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及火箭,零壹調整為自研固體火箭發動機及火箭,融資也一度陷入艱難期。
時隔3年,隨著軍民融合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及體制內政策的變化,民營商業航天終於迎來解凍期。賽道上也 出現了第二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如星際榮耀、星途探索、九州雲箭、靈動飛天、深藍航天等,並獲得資本青睞,以星際榮耀為例,估值很可能已經超過30億元。
進入2018年,國內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多家民營火箭公司 陸續發射火箭。今年,星際榮耀、零壹空間均發射了探空火箭及亞軌道火箭。目前賽道上 暫時還未有公司成功發射入軌火箭。此次發射的“朱雀一號”運載火箭,可以說是中國航天史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民營運載火箭。根據武漢商業航天論壇上的訊息,星際榮耀計劃於明年4月發射一枚入軌火箭。第一枚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也被認為有可能影響 當前民營火箭賽道的競爭格局,現在結果仍然值得期待。
而現在,我們更期待的是一個意外, 意外收到來自於印度洋上空的訊號,意外等到“43662”和“43663”兩個數字號碼從 space-track的資料庫中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