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996,在矽谷流行了50年的“冥想術”有用嗎?
工作996,生病ICU(重症監護病房)。這兩天,“996”工作制成為社會探討的話題,“996”,顧名思義就是早九點晚九點,一週上六天班。指出,日前有40多家網際網路公司被指實行“996”工作制,其中也包括多家知名網際網路公司。這種工作制被冠以員工精神,“狼性文化”等。其實,打破“八小時工作制”的背後,是與行業陷入高速發展、淘汰率加劇但又不得不面臨員工勞動權益、身心健康矛盾相關。
要想真正擺脫變相加班,短時間是難以完全調和的。所以,對於深陷“996”的職場人來講,自身調節顯得尤為重要。
在科技圈,“精神教父”喬布斯就曾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減壓”。時至今日,這種方式也越來越受到科技、金融等高強度工作從業者認可,受歡迎程度甚至已經超過按摩,與瑜伽持平,這個神奇減壓技法就是:冥想。
冥想:流行矽谷50年
冥想,作為一類禪定修行方法,最早起源於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使其廣泛傳播,則得益於美國。19世紀末期,受新印度運動改革家辨喜在美國的演講影響,西方開始對冥想有了基礎認知。而直到20世紀60年代,通過嬉皮士的美國反文化潮流浸染,冥想得以在美國二次爆發。
20世紀70年代,攻讀大學的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開始接觸冥想,並將冥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此後,冥想憑藉寧靜與創意的技法,在美國矽谷風靡了近50年。不僅如此,冥想還受到了包括科技、金融在內工作強度較高的企業歡迎。
甚至,在蘋果IOS 10 的“健康”功能中,也可以發現“正念訓練”的選項。冥想正在成為科技公司眼中健康生活的關鍵詞。
圖片來源:蘋果IOS截圖
冥想在美國:普及率僅次於瑜伽,930萬人的必備生活方式
2018年,美國精神病學會調查發現,美國有39%的成年人比前一年更加焦慮。受焦慮人群逐漸增多催化,“冥想產業”在美國正迎來爆發式增長。
2017年,冥想的普及程度已經超過按摩,與瑜伽持平,成為美國第二大補充醫療方法。
冥想在中國
與美國相比,冥想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剛剛起步,但結合市場的潛在需求來看,中國冥想產業正處於醫療健康行業中的藍海。據《2017年世界衛生統計報告》,中國的焦慮人數已經佔到全球焦慮抑鬱人口的20%,佔中國人口比例的4.2%。
冥想作用及商業化存質疑
隨著一系列冥想產品的火爆,人們對心理健康狀態的重視,以及利用數字化產品保護心理健康的習慣正在逐漸養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冥想,這個起源於宗教的神祕主義修行方式,雖然在全球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但哪怕冥想被納入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方向,對其作用及意義,目前也很難有更深層次的解釋。
據《好奇心日報》報道,儘管隨著人們生活精神壓力的攀升,依靠冥想、正念等方式為自己減壓的人群也越來越多,但其實這種心理能力很容易因人而異,在臨床研究中也很難量化。兩個不同的正念研究很可能是在研究兩個不同的概念。
除此之外,多位心理學及神經學家也表示,除非正念冥想研究變得更加標準化,否則他們無法真的從科學角度確認正念的好處。有相關統計資料顯示,超過60%的人表示長期高強度的冥想帶給他們負面影響——包括焦慮的增加、猶豫和精神錯亂。
目前也有研究表明,冥想時的伽馬波的振幅會更高,並且會出現長程伽馬波的同步現象。也就是說,冥想會讓大腦處於一種“寧靜又緊張的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