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小聰明」與阿里巴巴的「大情懷」
亞馬遜和阿里巴巴曾被互相視為彼此在另一個國家的對標公司,但從諸多方面來看,尤其是平臺產生的行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來看,現在亞馬遜和阿里的不同已經越發明顯了。
近日,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兩大巨頭因為納稅成為媒體爭議的焦點,前者因為零納稅上了微博熱搜,後者則因為成納稅大戶被媒體點贊。市值只有亞馬遜的一半的阿里巴巴,僅看2017年數字,納稅額卻是亞馬遜的15倍,這背後的資訊值得深思。
阿里巴巴“犯傻”:市值是亞馬遜一半,納稅卻是亞馬遜的15倍
「亞馬遜不納稅」一直是輿論場的熱點話題,亞馬遜在不久之前被報道向美國政府納稅為0,且已是連續第二年零納稅,亞馬遜對此解釋是,「公司納稅是基於利潤,而不是收入。鑑於零售業務競爭激烈、利潤率較低,加之我們持續的鉅額投資,我們的利潤仍然不高」。2017年數字,阿里儘管市值只有亞馬遜的一半多,納稅是亞馬遜的15倍。
2018年,亞馬遜淨利潤112億美元,在獲得1.29億美元的聯邦退稅後,聯邦所得稅率變成了-1.2%,退稅比應繳稅額還高。亞馬遜的聰明在於,它完全按照美國現行稅法規則來執行,把規則運用到極致,這家公司充分利用了美國稅法的規則,用當年發生的虧損額,去抵消以後年度的應稅所得,並且大幅利用了裝置投資成本的稅收抵免優惠和研發的稅收優惠進行避稅。
同樣是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的「人品」比亞馬遜高出了一大截。4月1日,阿里巴巴宣佈2018年全年總計向國家納稅51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0%,這是從2013年以來連續第6年成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納稅王,這六年阿里巴巴納稅額已經增長7.3倍。
516億元,僅僅是阿里巴巴作為一家企業向國家和社會納稅的金額。和亞馬遜進入一個行業就摧枯拉朽的“毀滅”一個行業,同時自己堅決避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里巴巴不僅自己納稅,同時正在提振傳統行業進行轉型升級,帶動周邊企業及整體行業進行轉型升級,並帶動稅收增長。
作為開放平臺,阿里巴巴構建的生態圈,不只是旗下的淘寶、天貓、聚划算等平臺,包含商家、第三方服務商、物流公司以及生態圈其他合作伙伴等,都直接或間接在其平臺上展開業務。阿里生態圈給這些合作伙伴帶來成功的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創下了鉅額的稅收。
事實上,如果算上阿里巴巴整個數字經濟體創造的納稅額,這個數字將更遠超516億元。2018年底海爾、聯想、美的、小米等登上北京民營企業百強榜單,上榜的100家民營企業百強納稅總額達655.51億元,而這些公司很多都因為在阿里的電商生態中,才取得了如今的成功。
中美網際網路平臺的南轅北轍:能力大了,責任跟上了嗎?
作為一家市值超9000億美元的巨頭,亞馬遜連續兩年對於聯邦「零交稅」,這明顯和企業的社會價值不相匹配。美國政界不分左右都以懟亞馬遜為榮。亞馬遜也一再被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點名,很多普通美國人甚至覺得,亞馬遜的這種操作是在徹底的利用規則逃避自己的責任,是「大而不稅」的最壞典型。
之所以亞馬遜遭到社會各界如此強烈的反感,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電商帶來的顛覆性革命,而是亞馬遜激進但「合法」的避稅政策:能力很大,但責任卻沒有承擔足夠多。
由於持續依賴規模擴張,亞馬遜長期虧損,一直以來只繳納少得可憐的聯邦稅。在西雅圖深耕近十年,亞馬遜導致當地房價上漲75%,交通負荷上升顯著,但其對公租房建設、改善交通系統等公益責任的積極性不高。就在前一段時間,當亞馬遜宣佈要在紐約新建的總部,收到的卻是紐約市民的抗議,原因是亞馬遜建這個總部,紐約州政府不但將對亞馬遜免稅,還將對亞馬遜補貼近30億美元。
亞馬遜壓榨員工也時常被媒體拿來討論,這家公司向來只重視管理層和工程師,對支援工種員工的權益保障不足,常通過第三方公司派遣用工的方式規避義務。亞馬遜曾承諾將所有員工的最低時薪提高至15美金,但個別地方仍然有倉庫管理員依靠政府發放的食品券維持生活,有意思的是,這家公司甚至還通過腕錶控制員工的上廁所時間。
而與亞馬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阿里巴巴始終是一傢俱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去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釋出2017-2018年社會責任報告中,CEO張勇在報告的致辭部分表示,「社會責任是阿里巴巴的核心競爭力」,張勇還寫道,「從一個創業公司逐漸成長為一個數字商業的新經濟體,阿里巴巴為社會擔當的初心從未改變,這家企業始終保持溫度,將自身發展融入社會發展,不斷地通過技術和創新,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
「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是不一樣的。中國的生意人很多,商人也很多,會賺錢的不等於是企業家,企業家必須要有家國情懷,以別人的利益為重,以未來的利益為重」,這是馬雲在湖畔大學開學典禮上的一番講話。尤為可貴的是,阿里巴巴不僅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
自2013年以來,阿里巴巴每年都堅持向社會公佈其納稅貢獻,從2013年納稅70億元成為國內納稅最多的網際網路企業,到2018年以516億元的納稅額重新整理自己的紀錄,阿里巴巴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也時刻體現在對社會的價值上。除了納稅之外,從公開資訊中還能看到阿里巴巴在就業、公益、扶貧等方面的成績。
2017年宣佈投入100億元脫貧、2018年帶動超過4億消費者參與公益、2018年阿里巴巴零售平臺創造就業4082萬、2019年初全國累計有600多個貧困村通過電商脫貧成為了淘寶村…….這一系列數字不僅彰顯著阿里巴巴的零售生態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更是阿里巴巴用實際行動在詮釋社會責任的「多多益善」。
亞馬遜效應VS阿里巴巴效應
亞馬遜和阿里巴巴代表了兩種電商服務模式,一個是用網際網路來做傳統生意,另一個則是用網際網路去幫助傳統生意更好做,如同星際迷航和流浪地球呈現出的不同選擇,兩個平臺的初心和麵臨環境不同,也讓它們呈現出了不同的平臺效應。
業界曾用「亞馬遜效應」來形容亞馬遜所到之處寸草不生的現象,當進入一個新的行業時,亞馬遜會因其巨大的自營業務體量和其他零售業者「搶生意」,並衝擊許多傳統行業。英國《衛報》曾批評亞馬遜「與全世界為敵」,因為它涉足了所有有利可圖的領域,不斷蠶食著同行們的市場份額。
而與「亞馬遜宣佈進軍哪個領域,就會引來該領域其他公司股票的大量拋售」完全不同的是,阿里巴巴給出了一種完美的解決方案,那就是「進入哪個行業,那個行業就會創造新價值,開闢新賽道,不僅相關公司整體會獲得投資人青睞,更會獲得消費者信任」。
阿里巴巴平臺的開放和低門檻,讓更多人平等享受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紅利,讓網際網路不再僅僅為大企業服務,而給普通人帶來福祉。與亞馬遜效應對應的是,「阿里巴巴效應」本質是對社會的回饋,基於獨特的平臺模式,成為各行各業的增長劑,進入一個行業就讓一個行業煥發活力,讓其中的企業擁抱技術、提高效率和實現增長。
阿里巴巴的這種賦能,對零售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轉變。在過去的幾年裡,阿里線上下零售業開拓了一條新賽道:通過線上線下結合,運用AI、大資料等技術,對商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整條鏈進行改造升級,打造使用者更加滿意的零售模式,業界稱之為「新零售」,阿里對線下零售業的成功賦能,也成為眾多實體零售企業轉型的契機。
阿里新零售如同一個包含能量迴圈的熱帶雨林,激發各業態之間化學反應,延展其服務能力的承接鏈路,讓它們發揮出遠超單點式佈局的聚力效應。品牌和商家通過深入實踐看到數字化的強大力量,新零售帶來全新的使用者互動方式,線上線下融合生成新的增長點,新的銷售和營銷方式激活了組織活力,設計、生產和供應鏈也因此變革。過去五年多時間,阿里在物流平臺方面的建設努力也促進了中國快遞和物流行業的高速發展。
阿里巴巴還通過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方面的佈局,與實體經濟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度連線用技術將賦能製造業,通過“新制造”幫助千千萬萬的製造業企業應對未來的挑戰。阿里的全球化戰略,則是希望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和年輕人都能夠分享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快樂,嘗試創業創新的快樂,享受技術進步的好處。
福布斯曾這樣精準的總結道,「亞馬遜本質上還是一個傳統的零售企業,基本上就是把美國沃爾瑪的模式搬到了網上,這種模式就靠低價,走量的模式來創造利潤,而阿里巴巴則是將全世界的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在平臺上連線到一起,幫助中小企業進行成長,為他們提供售賣的平臺,從而帶動整個產業上下游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