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網際網路
從去年12月進入網際網路公司,到現在還不滿一年,之前的工作雖然都是傳統行業,但是那些經驗還是能夠幫助我從一隻網際網路菜鳥快速的成長起來。接下來我權當覆盤,對這大半年的工作回顧反思,希望能給對網際網路感興趣的你一點參考。因為我是專案經理,所以從全域性上來看,我瞭解的行業資訊雖然不夠深入,但廣度還是有的。
網際網路行業的角色有哪些?
網際網路行業完成一個專案,基本的角色劃分是產品經理、設計、開發、測試、PM、運營等6個角色,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每個角色又都缺一不可,接下來我用一個案例來講述一下每個角色在一個專案中擔當的職責。

案例:A資料接入專項
專案目標:作為一家開發炒股APP的公司,資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為了開通更多的業務,我們需要接入上游公司的A資料。
專案結項標準:成功接入A資料(獲得新使用者5%)。
專案里程碑節點:
1.簽訂商務合同 2月3日
2.完成技術方案評審 5月6日
3.kick off meeting 5月25日
4.產品需求評審 6月12日
5.整體專案計劃輸出 6月14日
6.開發完成 7月13日
7.測試完成 7月20日
8.新功能釋出 8月14日
9.運營推廣 ----
每個角色不同階段的職責是怎樣的?
商務階段
在前期商務階段,產品經理需要去挖掘能夠接入的上游資料供應商;在商務洽談中,對於整個專案的預期及最終方案都由產品經理主導,所以在整個專案中產品經理屬於第一責任人。

技術方案評審階段
在技術方案評審階段,由開發主導,但是產品經理需要將整個專案的目標清晰的傳達給開發,至於怎麼實現,哪一種技術方案更好,這個由開發來決定。(這裡涉及的技術方案是後臺開發)
kick off meeting
kick off meeting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的立項會,會議的目標是初步確認專案成員,同步專案背景,目標,範圍,最好這樣的會議能有老闆參加,可以明確預期,也可以鼓舞士氣;不過隨著公司壯大,老闆越來越忙,不可能每個立項會都參加。

產品需求評審
所謂的需求,也可以理解為特性,評審的目的是告訴大家,我們要完成什麼(範圍),我們希望最終產品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目標),開發是否能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上實現產品預期。這個階段很明顯的會捲入產品經理和開發,那除去這兩個角色,還會有哪些角色捲入呢?設計和測試。
設計,分為互動和視覺,互動,APP的整個介面的佈局就是由互動同學完成,每個按鈕應如何擺放,圖片應該在哪裡展示,怎樣更符合使用者習慣等等,互動同學設計出頁面的框架;視覺同學再通過配色,字型,比例等讓整個頁面更美觀,更生動。所以設計同學是很有必要參加需求評審的,一方面,產品經理的預期要通過設計同學在感官上支援,另一方面,不同的設計稿可能最終對開發工作量也會有不同的影響。

互動圖
測試同學參加需求評審,是為了更好的理解產品邏輯,利於後續編寫測試用例。
在需求評審這裡,其實也包括運營類需求評審,因為對於APP這種產品來說,運營活動是無法脫離APP的,APP本身就是一種很好推廣渠道,既有穩定的使用者群體,又有獲取新使用者的途徑;但是整個APP又不能包括太多的運營推廣,這樣很容易讓使用者反感,如何巧妙的利用四點幾英寸的屏就看產品和互動的本事了。
整體專案計劃輸出
需求評審完成之後,設計是作為開發的前置任務的,即視覺稿完成後,部分開發工作才能啟動,但是這個不影響整體計劃的輸出;每個模組各自評估工作量,由專案經理彙總,確認投入的人力,並最終輸出專案計劃。
專案計劃輸出後,每個角色按照分工,獨立或相互配合完成各項任務,並確保最終新功能釋出,其實作為一個研發類專案,到這裡整個專案也算是結束了,但是運營活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包括最終的獲客率,一般也會作為運營的KPI,而不會作為整個專案小組的KPI。
追加
在整個過程中,好像沒有怎麼看到專案經理的身影,其實專案經理真的是貫穿始終的;商務階段和技術評審階段,不一定所有的專案經理會參加,但是從kick off meeting開始,專案經理全程參與,權衡專案與專案間的影響,協調各種資源,細化每個環節,監控專案程序,內外部資訊同步等,有機會再詳細寫一下專案經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