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模式使蘋果漸漸“變軟”
和以往不同,近日的蘋果公司春季新品釋出會與硬體產品無關。新聞、遊戲、信用卡、視訊服務,才是重點,蘋果開始向金融服務和數字內容轉型。
雖然資本市場對蘋果的新商業模式反應冷淡,但業界卻一致看好蘋果的轉型,在全球手機產品均遭遇硬體創新天花板的糾結時刻,不是誰都有能力擺脫對硬體產品的依賴。
商業模式變化早有端倪
蘋果商業模式的變化早有端倪,從去年蘋果不再公佈iPhone等硬體產品的銷售資料,轉而關注包括App Store、 Music和 Pay等在內的服務業務起,業界已心知肚明,蘋果“變軟”只是時間問題。
蘋果一直就不是個熱衷於借收購加碼科技儲備或市場資源的公司,但過去兩年間,蘋果曾先後收購移動音樂識別服務公司Shazam和有“雜誌界Netflix”之稱的Texture,基於付費訂閱使用者轉型內容和服務平臺的戰略佈局越發明顯。
通訊行業專家陳志剛說:“這不失為一種聰明的收割者策略,面向蘋果在全球的巨大存量使用者市場,通過延展內容服務獲得新的收入來源,進行二次收割,遠比硬體銷售來得快。”
業內專家敏感地覺察到蘋果商業模式的新動向,而事實上,從iPhone誕生的那刻起,蘋果就不是一家單純的硬體公司了,軟硬體高度整合的優秀體驗凝聚成蘋果的核心競爭力。
從蘋果今年第一財季看,843億美元的總營收中,服務業務佔比12%,達10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蘋果CEO庫克在業績會上透露, Music的付費使用者達5000萬,創造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季度音樂收入。蘋果的商業模式轉變已經有實踐資料的支撐。
延展金融業務合乎情理
蘋果支付副總裁Jennifer Bailey表示,即將推出的 Card可以在申請後數分鐘內獲批,並通過 Pay立即使用,蘋果也會發行鈦材質的實體信用卡,只用鐳射蝕刻使用者姓名,不包含卡號等敏感資訊。
蘋果希望在軟體和服務上有更多的發揮,支付是面向金融和消費者的重要切入點,而蘋果所擁有的龐大使用者基礎、渠道分發優勢,已讓它有可能成為移動支付行業的又一巨頭。
而經過iTunes和App Store多年的積累,蘋果已擁有了全球最大的信用卡資料庫,為 Pay業務儲備了關鍵資源,隨著 Pay交易量不斷上升和技術上的功能迭代,蘋果延展金融業務屬情理之中。
中粵聯合投資合夥人羅浩元說:“無論是基於NFC技術的Pay類支付、還是其它支付方式,都需要通過綁卡,或向繫結的支付賬戶充值,才能通過移動終端完成支付,從這個角度看,"虛擬信用卡"只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實體信用卡的補充和延伸。”
蘋果沒有髮卡資質, Card的髮卡方為高盛銀行,使用萬事達(Mastercard)的清算網路。高盛在中國沒有個人銀行業務,萬事達努力了20多年還沒能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蘋果原封不動將 Card搬到中國市場不太可能。
創新嘗試未必路路暢通
蘋果在金融服務領域的創新嘗試,在中國內地市場恐怕還會遭遇後續推廣的困難。蘋果面對的中國消費者與美國差距很大, Card僅憑推出實體卡和返現等推廣手段,預計無法在中國激起太高的市場熱情。
信用卡刷卡返現雖然在美國等市場是很常見的做法,美國通常的信用卡刷卡費率是2%—3%,與我國內地約0.6%的刷卡費率相比非常高,因此,讓美國的信用卡組織支撐1%—2%的刷卡返現並不為難,而中國市場若推行蘋果宣佈2%的返現比例,從商業的角度看,難以為繼。
因此,即便 Card進入中國市場,除了蘋果產品3%的返現容易實現外,信用卡“返現”還待重新考量。
硬體創新遭遇天花板後,蘋果選擇了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的服務業務和金融服務,國內手機廠商是否會效仿,向金融服務業擴張?
陳志剛說:“長久來看,我認為一定會,但是挑戰也很大,國內的手機生態、內容生態、網際網路生態、金融生態,彼此被巨頭割裂得太厲害,且都想通吃,這樣的合作在短期內並不樂觀。”
通訊行業資深人士柏鬆表示,信用卡、自制視訊、遊戲等軟體服務一系列操作顯示了蘋果軟著陸的能力,但華為、小米等國內手機品牌也在積極佈局,比如華為在終端雲服務上的嘗試,在應用商店、遊戲、視訊、閱讀等領域的大力投入,已顯示出華為軟硬一體的綜合實力。(記者 劉 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