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業務逆襲,華為今年能超過蘋果嗎?
“華為有信心最晚明年做到全球手機市場第一”,在4月10日華為P30系列釋出會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首次超過傳統的運營商業務,在華為業務版圖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同時它的成長性和想象空間都優於運營商業務,甚至對華為的盈利貢獻也將實現反超。
華為似乎正從一家傳統通訊裝置公司,轉變為一家消費電子公司。
手機出貨量未來兩年有望超越三星、蘋果
資料:IDC,36氪製圖
過去五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始終保持穩健、高速增長。此前36氪曾分析,華為是華米OV當中在國內國外、線上線下佈局最均衡的公司。僅以出貨量來看,華為從2012年至今穩居全球第三,從2017年至今穩居中國市場第一。
相比OV、小米,華為在手機出貨量、品牌形象、研發實力全方位佔優,領先優勢明顯。因此,在手機為核心的消費者業務上,華為瞄準的對手更傾向於三星和蘋果,其旗艦機發佈會上往往會對標蘋果三星的同檔位機型。
綜合實力來看,華為在手機業務上和三星、蘋果的實力差距依然較大,蘋果在技術、產品、品牌、盈利能力全方位領先,三星的領先優勢主要體現在核心元件的把控(螢幕、記憶體),這是華為短期內難以追趕的。不過據餘承東透露,華為手機一年的研發投入已經高達60億美元。
在出貨量上,華為有望在未來兩年超越蘋果和三星。
根據IDC資料,華為2018年手機全球出貨量為2.06億臺,蘋果為2.088億臺,兩者相差無幾。
此前上海AWE 2019大會上,餘承東表示,2019年華為銷量目標是2.5-2.6億臺(同比增長21%-26%),成為或者接近全球第一。即便華為的增速降低到15%(2018年增速為33.6%),華為全年出貨量也將達到2.369億臺,將超過蘋果在2015年創下的峰值(2.315億臺)。
由於蘋果2018款手機市場反響較差,2019年 iPhone 出貨量增長的概率很低,華為可以輕鬆超過蘋果。
而三星2018年出貨量為2.923億臺,未來兩年,若華為出貨量保持20%的複合增長率(例如:2019年增長25%,2020年增長15%),將在2020年達到2.97億臺出貨量。如果2020年三星出貨量保持在2018年的水平,華為將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大廠商。
消費者業務的成長性更好
兩大業務對比,華為消費者業務仍處於高速增長期,天花板更高,想象空間更大。
對比2014年到2018年營收增速,可以看到,消費者業務每年增速都高於華為集團整體的增速,運營商業務則反之。
從2017年開始,運營商業務增長陷入停滯,消費者業務則依然保持30%以上的增長,並取代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主要增長引擎。
資料:華為財報,36氪製圖
從資料上看,運營商業務2014年貢獻三分之二的總營收,2018年則降至四成左右。消費者業務2014年僅貢獻四分之一的總營收,2018年則接近五成,超過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首要營收支柱,預計今年將貢獻華為一半以上營收。
資料:華為財報,36氪製圖
其次,雖然兩大業務市場競爭都很激烈,但消費者業務的天花板更高。
消費裝置更新速率更快,5G網路的普及也將催生新一波換機潮。在物聯網、AI時代,手機依然最重要的消費級核心入口,工作、家庭、室外等多種場景下,都是最重要的前端裝置。而運營商業務提供的基站、IT裝置,更多是作為支撐性的基礎設施。
前不久,華為消費者業務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軍團作戰,自主改革。同時消費者業務定下了3年收入達到1000億美元,5年達到1500億美元,年度稅前利潤率不低於預定目標值的經營目標。
“任總提的目標越來越高,跳起來都夠不著,但我們通過努力把不可能變為可能還是有可能”,餘承東在4月10號的採訪中表示。顯然,無論是從市場競爭還是集團戰略層面,消費者業務都必須實現增長。
不過餘承東也提到,他希望智慧家居、 可穿戴等其他業務的收入,至少有500億美元的營收,甚至是40%來自於手機之外的其他業務。
兩大業務盈利貢獻差距不斷縮小
由於華為未披露必要資料,很難準確估算兩大業務的毛利率,考慮到中興和華為的主營業務結構相似,同時發力電信和手機業務,可參考類比一下。
資料:中興財報,36氪製圖
由於2018年中興受到美國商務部制裁,因此該年度資料參考意義不大。2014年到2017年,華為、中興的業務版圖中,運營商、消費者業務總營收貢獻比均為九成左右,運營商業務佔據一半或更多,消費者業務佔三成上下。
如下圖所示,2014年到2017年,中興運營商業務毛利在四成上下,消費者業務毛利在15%左右。
資料:中興財報,36氪製圖
雖然華為的實力更強、盤子更大,但兩者運營商業務總體比較類似,可參考中興毛利率。
消費者業務上,華為與中興有兩點明顯差別:
第一、華為高階機實力明顯更強,高階機往往毛利也更高。第二、華為多數中高階機型採用全資子公司海思的晶片,而中興沒有自己的晶片。核心處理器大概佔一部手機15%的成本,且毛利較高,華為可通過晶片自給節省成本。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時任華為輪值CEO、現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解讀2016年財報時曾表示:“終端的毛利沒超過30%,To B的業務毛利超過40%”,而當時華為to B業務以運營商業務為主。
另據華為披露的2018年年報顯示,在消費者業務營收大漲45.1%、運營商業務下降1.3%前提下,華為總體毛利率僅從39.5%下降到38.6%(0.9個百分點),可看出消費者業務毛利率也保持在較高水準。
來自華為2018年財報
綜上所述,保守估計,可推測消費者業務毛利率在20%以上。
以華為消費者業務毛利率20%、運營商業務40%進行計算,可得出如下資料:
36氪製圖
消費者業務2014年毛利僅相當於運營商業務20%,2018年則接近六成,兩者盈利貢獻差距在不斷縮小。
目前,運營商業務基本見頂,而消費者業務高速增長,手機均價也逐年升高。假如未來三年,消費者業務營收保持20%複合增長率(過去五年消費者業務營收增長均在30%以上,年均複合增長率47%),運營商業務營收與2018年水平相當,消費者業務就可在2021年超越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首要盈利來源。
過去兩年,消費者業務已從營收上反超運營商業務,並取代後者成為華為主要的增長引擎。未來幾年,盈利貢獻上也將大概率反超。5G到來之前,運營商業務成長性明顯弱於消費者業務。最重要的是,手機在AI、物聯網時代的主要場景,依然扮演核心入口,想象空間遠大於運營商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