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Kindle的自律和怒放
2018年10月17日,亞馬遜在北京宣佈推出全新經典版Kindle Paperwhite電子書閱讀器。

與上一代產品相比,全新Kindle Paperwhite主要有4個創新需要劃重點:
第一第二,螢幕這裡有兩個重點, 螢幕的純平設計和更輕薄更亮。全新款螢幕和邊框處於一個齊平的平面,舊款的螢幕是凹下去的,螢幕和邊框有一個明顯的“臺階”。而且此款是迄今為止最輕薄的Kindle Paperwhite電子書閱讀器,厚度8.2毫米,機身182克,較上一代輕薄10%。全新Kindle Paperwhite配備6英寸 300ppi超清電子墨水屏,內建LED閱讀燈從上一代的4個增至5個。
第三,IPX8級防水設計,解鎖新的閱讀場景
全新Kindle Paperwhite採用IPX8級防水設計,在深2米的清水環境下浸泡1小時仍可使用。多數數碼產品的一大缺點就是必須遠離水,這讓使用者在“玩水”時候必須忍痛割愛,但是新款Kindle Paperwhite則搶回了使用者在浴室裡、游泳池旁、海灘上等場景下的使用者。

本來嘛,看書和泡澡、陽光浴就是很搭配的。
第四,記憶體大膽擴容,軟體多處更新,待機數週
全新Kindle Paperwhite有兩種記憶體容量:8GB和32GB。什麼概念呢?要知道,8GB的記憶體就可以儲存數千本電子書了。全新Kindle Paperwhite一次充電即可使用數週。這一點嚇哭了多數數碼產品,智慧手機一天、半天電池就耗盡很正常的。
軟體的更新是更感人,比如全新的Kindle主頁設計及黑白反轉功能。
黑白反轉功能,Kindle Paperwhite螢幕上的內容可以轉換成黑底白字模式,夜晚閱讀時更舒適。
全新Kindle Paperwhite推出了個性主頁設計,在當今電子書時代,要說懂讀書和讀者,相信真沒有人敢和Kindle爭第一。個性主頁設計就是系統會向用戶有針對性地推薦圖書、服務提示等。
電子書市場,還!有!誰!
在釋出會現場,我手拿著Kindle Paperwhite翻來覆去把玩了一會,給人感覺簡單、內斂、不做作。這就是佔據電子書市場絕對第一位置的傢伙啊。
如今,可以說幾乎所有內容形式革新換代已經基本完成,比如音樂產業,唱片行業早就被蘋果iPod洗牌了一次。音訊產業,網路電臺如喜馬拉雅、蜻蜓FM等革新了廣播電臺。視訊產業,視訊網站革新了傳統衛星訊號電視模式和電影院模式等。媒體產業,網路媒體革新了報刊雜誌等快消式閱讀。但是唯獨圖書產業,如何革新?逐漸分化出兩大陣營:Kindle和非Kindle。
有人認為,智慧手機中的電子書軟體完全可以替代圖書,基於這種思路,從10年前就開始出現了基於手機的電子書,如掌閱、多看、咪咕、QQ閱讀、微信讀書等等。騰訊整合多方旗下所有相關資源成立了閱文集團,號稱中國最大的網路文學公司。
而Kindle似乎沒有這樣想。Kindle的宗旨是還原紙書般的閱讀體驗,同時又有超越紙書的數字閱讀體驗。根據目前Kindle的產品和戰略,我認為Kindle不是要幹掉圖書,而是推動傳統的圖書和電子書形成一種互補的關係,讓使用者閱讀變得更加便捷,並享受到更好的閱讀服務。
你會發現,這根本就是兩種本質區別的思路:
第一種思路以智慧手機為出發點,徹底消滅紙質書。
第二種思路是以紙質書為出發點,完美補充紙質書。
Kindle的自律和怒放
相信幾乎所有人對Kindle的第一反應就是:哎呀,現在都是智慧時代了,怎麼還有這樣不智慧的裝置存在呢?
其實Kindle問世的11年來,經歷過太多太多的機遇,學習機、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等等,但是他一直只做一件事——閱讀。
這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堅守和自信,任憑沉舟側畔千帆過,我只做只專注閱讀一件事。
可能表面看起來Kindle是一個硬體閱讀器,其實他的內容和服務才是其制勝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可以說,Kindle這11年來,一直是圍繞如何提升閱讀體驗這一目標下功夫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創新。Kindle還有跨平臺同步閱讀進度、Word Wise生詞提示、生字注音功能、X-Ray書透功能、 微信、微博分享等等創新功能。

Kindle中國電子書店也積累了海量的電子書內容,通過與780多家中國出版機構合作,提供超過66萬本Kindle電子書。
為了提升閱讀體驗,Kindle從硬體裝置和內容、服務兩大方面一直在鑽研,但是就是堅持不碰除了閱讀以外的其他事。
但是這種堅守也不是盲目的,而是源於對閱讀人群的充分信任和了解,果然這個人群也沒有讓Kindle失望,如今,Kindle在全球電子書閱讀器領域處於明顯的領先地位。
做個更形象的對比,Kindle堅持做閱讀,就好比蘋果公司堅持做IOS作業系統,微信公眾平臺獨創一個內容生態。
按照這種思路來思考,Kindle看似一直自我壓制,其實一直在專注於閱讀而創新,並且基於硬體、軟體和服務, 同時深度連線作家、出版機構獲得豐富的內容,從而吸引讀者加入進來,形成一個良性的迴圈,推動閱讀。
這應該是全民閱讀時代的樣子吧?
文/趙巨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