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慢綜藝新探索,《野生廚房》“野”在哪裡?
近兩年,真人秀慢綜藝逐漸成為了綜藝市場中的重要版塊,從《中餐廳》到《嚮往的生活》,人們通過明星們在“吃”上的行動和態度,看到了他們生活中的另一面。10月27日,又一檔全新的真人秀慢綜藝《野生廚房》在芒果TV上線了,不過它和以往的真人秀慢綜藝有著完全不同的面貌,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野路子”。
場景之野生:從室內到野外的新生活方式
當下這個時代,我們的日常生活被網路包圍,它為我們的工作學習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將我們禁錮在了原地。中國人最在乎的“吃”,也因為侷限於鋼筋水泥間的快節奏生活,變成了一頓外賣一次快餐的潦草收場。因此,當綜藝節目把“吃”再拿出來呈現時,就對觀眾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
《中餐廳》《嚮往的生活》等美食類慢綜藝,都是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誕生的,他們把場景聚焦於餐廳、新家,把年輕人沒有時間關注的內容一點點拿出來,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也變得充滿了趣味。而此次《野生廚房》則將做飯的場景放置到了一般人很難嘗試的領域——野外,既帶來了觀看上的新鮮感,也是在展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野生廚房》從節目名就不難看出其最大的不同,通過汪涵、李誕、林彥俊三位“野生兄弟”的視角,為螢幕另一端的我們展現了自然的風光和在野外做飯的樂趣。
在第一期節目中,三位固定嘉賓加上陳赫一行四人,自駕車從重慶仙女山出發,欣賞沿途的美麗風景外也在探索武隆當地的特色美食。雖然當天四人遇到了生火困難、青菜稀缺等困難,但當最後吃上色香味俱全的火鍋時,四人都感嘆於這一天、這一餐的樂趣和滿足。“我們現在生活的都是電視啊電腦,但其實還是要親近大自然,因為他獲取的東西不一樣”汪涵在河邊吃飯時如此說道。
其實,節目之所以將“吃”的場景創新地從室內挪於野外,也是為了讓觀眾能夠重新關注到生活的本質是什麼,在忙碌之餘也要記得享受生活帶來的挑戰與樂趣,引領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野生廚房》總導演ofollow,noindex">黃磊 在曾經的採訪中就表示,“現在年輕人習慣於點 外賣吃快餐,很少有時間出遊、野餐,所以他們對這樣的生活有更多的嚮往,目前市場中也缺少一檔純粹外出做飯的綜藝,這就是團隊構思《野生廚房》的重要原因。”
題材之野味:藉助自然之手的“矛盾點”製造
其實在我們說到野外時,往往聯想到的是“生存”二字,因為野外不同於日常生活的確定性,它總是充滿著未知,因此在一般的戶外綜藝中,都是在凸顯野外帶來的挑戰。但《野生廚房》則是將未知的野外與已知的美食相結合,找到了戶外真人秀綜藝的創新之“野”。
我們都知道,好看的真人秀節目是需要“矛盾點”的,只有具有衝突感或者說挑戰性的段落,才能對觀眾產生持續的吸引力。而《野生廚房》不需要通過人為設定任務,藉助自然之手,就能打造出節目的“矛盾點”,讓內容呈現更自然順暢。
在《野生廚房》第一期中,“野生兄弟”三人和嘉賓陳赫來到了武隆不為外人瞭解的延倉河,高山 間流動的河水讓畫面看起來賞心悅目,但被河水浸透的石頭也讓他們的爐火搭建遇到重大難題,稀薄的河水中能撈上來幾天魚也不可知。如果不是有生活經驗豐富的大哥汪涵耐心生起爐火,陳赫一次又一次的撒網捕魚,當天的幾人可能就要餓肚子而歸,這就是內容的挑戰性之一。
而與野外帶來的不確定性相對應的,是導遊介紹的延倉河當地特色食材大腳菌——世界上最有食用價值的三種菌類之一,一年只生一次,生長期只有2-3天。這個已知的優質食材目標也再次加強了節目內容的挑戰性。雖然林彥俊最終沒能採到珍貴的菌菇,不過帶回來油辣菇也同樣增加了晚餐的新鮮度。
同時,在野外+美食還有另外一大樂趣就是就地取材的隨機性。當幾位嘉賓圍坐在爐火旁等待食材煮熟的時候,汪涵突然提議石頭烤肉,也是讓李誕吃了一驚,“涵哥啊,除了做的東西太猛之外沒有缺點,不過關鍵是隻有涵哥能做”,不過最終在石頭上滋滋作響的烤肉也還是勾起了嘉賓們和螢幕外觀眾的食慾。
“野外”是節目中嘉賓們活動的場景,“野味”是在不確定場景中打造出的美味,將遠離都市後追求自由的狀態,與不確定性中創造出的碩果相結合,也是《野生廚房》呈現出的迴歸本真的“野生”生活理念。
嘉賓之野趣:擔當之外的“反轉”面貌
作為一檔真人秀慢綜藝,《野生廚房》的市場反饋並不“慢”,在節目播出第一天,相關視訊播放量就突破了5000萬,微博上#野生廚房#話題實現了255.1萬討論2億閱讀,這樣的成績也是節目團隊用心打造內容品質得來的,其中三位“野生兄弟”的構成就是節目組精心挑選的“食材”。
在當下的綜藝環境中,製作方往往都是希望聚集最能引起流量關注的藝人蔘與節目,但高流量藝人並不一定能為節目帶來好的效果,不少流量小生擔當的綜藝在初期實現吸引粉絲後並不能對更大眾的群體實現擴散,因此《野生廚房》選擇了與慣常思維不同的“野”想法,根據節目需求來尋找合適的嘉賓參與。
70後的大哥汪涵算是團隊中的智慧 擔當,擁有豐富人生閱歷的他不僅能解決許多野外生存的挑戰,也帶來了其對於生活的獨特思考。在汪涵看來,野外生活中總會經歷的各種不確定性,恰好就如生活一樣,因此在節目組邀請他參與的時候,汪涵也表示一直在等待這樣的節目。
80後的李誕擁有多樣的標籤,除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反雞湯,他自帶的那種搞笑氣質其實也是對於平庸生活的一種抵抗,由此他也用自身的幽默為《野生廚房》帶來了不少笑點。在當天晚飯缺少青菜時,他在農家就上演了一出“要菜還是要臉”的戲碼,最終帶來了提味的韭菜,從農家回到營地滿載而歸。
90後的林彥俊雖然他具有一定的流量效應,但更重要的是他其實是個十足的野外生活小白,燒開水不知道蓋蓋子,獨自採菇心裡會緊張,林彥俊或許就代表了不少當下年輕人在面對生活挑戰的狀態。不過在節目中他並沒有當一個“花瓶”,而是主動為團隊做出貢獻,他的這種行為也將影響到年輕人。
這三人的組合看似各個擔當明確,但當幾人在野外這個奇妙場景下也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比如偶爾皮一下說出“小橘不在,歡樂開懷”的汪涵,又或者是看似隨意但對於石頭烤肉有些意外的李誕,人多不說話獨自一人對著鏡頭碎碎念不停的林彥俊,都在節目中展示出了有些“反轉”的另外一面。
“野生兄弟”三人雖然是節目組精心選擇出的,但因為真人秀的特性,讓他們有了更自在表達自我的空間,也就讓觀眾感受到他們接地氣的樣子,讓節目有了更多的野趣。
團隊之野心:多元素融合的真人秀慢綜藝新探索
如果說“野生三兄弟”是《野生廚房》的優質食材,那麼節目背後俞杭英制作團隊就是這盤“菜”的好廚子。
作為操刀《野生廚房》的俞杭英團隊,此前就有豐富的戶外真人秀製作經驗,此次選擇從“野生”入手,也是在自身的優勢上進行再創造。儘管《野生廚房》看起來只是一檔野外美食節目,但其實它融合了多種元素,從公路片行進的概念出發,配合野外風景+美食+明星的良好融合,呈現出了一檔全新的真人秀慢綜藝,這也是團隊對於綜藝創新的野心。
其實,製作團隊從野外美食這一個細微切入點出發,引入年輕人喜歡的公路概念,就是在尋找如何在傳統的節目框架中填上符合當下年輕觀眾的肉,無論是取景的地點還是參與的嘉賓,他們都有自己詳細慎重的考量。
比如第一期的地點選在重慶武隆,首先是考慮到四川火鍋的大眾認可以及武隆當地的特色食材,嘉賓始發點定在仙女山也為觀眾呈現了重慶風景之美,另外節目組也想到了到汪涵、李誕和川渝的緣分——他們二人都是川渝的女婿。而邀請陳赫做第一期嘉賓,也是考慮到火鍋主題對於“吃貨”陳赫來說十分吻合。
一切都為了節目效果而努力,好“食材”配上好“廚子”,才有了《野生廚房》這樣一檔有趣又接地氣的真人秀慢綜藝“好菜”,實現在這一日漸成熟綜藝品類上的新探索。
結語:如今,“野”可能不再是個貶義詞,它代表了一種態度,也代表了一種可能。在真人秀慢綜藝模式已經逐漸成熟的當下,芒果TV趟著一條“野路子”拿出了《野生廚房》,對於綜藝市場來說是一種補完,豐富了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綜藝選擇,而從行業角度來看,它也提供了一種綜藝創新的新思路。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有趣也有內涵的節目生產出來,而芒果TV無疑將會是這其中的重要參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