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體驗的產生、作用規律和情境創新模式(使用者體驗)(整理中)
自我體驗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即主我對客我所持有的一種態度。包括自豪、自信、自愛和自尊等等。互相比較而言,自豪是做事之後的自我評價,自信是做事之前的自我評價,自尊和自愛則是一直存在的自我評價。(屬於“課程:互動設計方法”的使用者體驗方面的延伸閱讀)
一、自豪體驗
自豪體驗,是個體把成功事件或積極事件,歸因於自身能力或努力的結果時,所產生的一種積極的主觀情緒體驗。像“我很厲害吧?!”這樣的話,就是自豪的表現。
(一)自豪的產生
1、產生 :在自豪體驗中, 評價 是一個核心指標,通常在目標達成或者任務成功完成時,在自我評價或他人評價基礎上產生自豪。所以,自豪的產生機制有2個關鍵環節:a、取得成就;b、獲得評價。
2、發展 :社會 比較 在自豪感產生過程中也具有重要影響。公開成就的個體相比沒有得到任何社會比較反饋的個體,會報告較高的自豪感。當個體出色完成任務時,會體驗到更多自豪感。當得知他人在同樣的任務上完成較差時,自豪感的程度更高。所以,更高的自豪感獲得途徑:a、成就公開;b、成就自我比較;c、成就他人比較。
3、抑制 :消極評價、失敗的結果都會產生消極的羞恥和內疚等情感體驗,會暫時壓制成功感和自豪感,但自豪感並不會消失。
(二)自豪的作用
1、自豪感使個體願意按照 社會價值期許 的方式,付出努力去做出真實的成就,以引起他人對自我的關注。
2、自豪感會使人們產生 責任感 ,努力成為有社會價值的人,激勵人們的行為符合社會價值的要求。
3、自豪感會強化利他行為和 親社會行為 。當個體做了有利於他人的事情,就會得到積極的自我肯定,自豪感就會隨之而產生,從而強化個體類似的行為。
所以,自豪感也屬於道德情感。
(三)自豪的創新模式
1、 成功+表揚模式 。成就獲得積極評價時,就會產生自豪。因此,要展示成就,並給予表揚。
2、傳播分享模式 :將成就公開傳播,被大家看到知道,越來越多的點選、瀏覽量都會增加你的自豪。 成長進步模式: 不斷取得進步,比以前越做越好,懂得越來越多,成就越來越大。 領先他人模式: 很多人比不過你,不斷提示你有多少人落後你,你又超越了多少人。
3、逃離失敗模式 :儘量避免失敗和消極評價,及時調整策略。在萬一挫折時鼓勵使用者,並將失敗原因歸結為外因,如運氣和任務難度。
4、角色扮演模式(社會責任模式) :給使用者安排有社會效益的、有責任感的任務,強化自豪和道德體驗。
二、自信體驗(進行中)
自信體驗,是自我效能感,即對自己能否勝任的評價,是對自我的能力或技能的認知和評價,相信自己能夠根據內心願望而獲得成功,是對自我辦事能力的確信,是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像“這個簡單、看我的”這些話,就是自信的表現。
(一)自信的產生
自信是基於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也是建立在過往經歷基礎上的,所以,使用者曾經取得的成績和成就,能夠為他建立自信。
個體活動的結果(成與敗)直接影響自信的建立和發展。一般說來, 成功的經驗 能提高和增強自信,而失敗的結果會使自信削弱或喪失。不斷地成功會使人建立起穩固的自信,這種自信不會因一時挫折而降低,而且還會泛化到類似情境中去。多次失敗的經驗會降低人的自信。人們通常把行為的結果歸因為努力、能力、運氣和任務的難度。
替代性經驗 :個體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範者獲得了成功,就會增強自信,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
他人的態度與期望 :主要是指他人對個體的期望水平與信任程度。一般地說,他人對個體期望大,信任程度高,則會加強自信;反之,他人對個體期望小,信任程度低,則會使自信削弱。
(二)自信的作用
自信影響 目標的設定 。目標設定是自我調節的主要機制之一,個體選擇自認為能加以有效應對的環境,而回避自感無法控制的環境。自信心越強,個體為自己設定目標的挑戰性越強,對目標的承諾也越堅定 。
自信影響 努力程度 、 持久力與耐力 。對富有挑戰性或革新性的創造活動而言,持久力和耐力是活動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堅強的自信心是創造者們的真正動力源,能讓人在挫折環境中堅持下來,這對個體具有適應價值,而且對個體和社會具有發展的動力學意義。
自信決定了個體的 應激狀態、焦慮反應和抑鬱的程度 。這些情緒反應會影響個體的活動及其功能發揮。自信的人較少受消極情緒影響,而懷疑自己的人,則因強烈的消極情緒反應,會產生退縮等防禦行為。所以自信調節著人的 迴避行為、焦慮喚醒及整個身心反應過程 。
(三)自信的創新模式:
1、無盡成就模式 :通過各種挑戰的成功,讓人產生我能應付各種局面的感覺,不斷加強自信。
2、示範教程模式 :提供可以模仿學習借鑑的示範案例,讓人嘗試走出第一步,讓人產生“這個簡單”“原來這樣”“我也會”的想法。
3、粉絲追捧模式 :利用好的機制,讓每個人都能吸引粉絲,收穫被人期望和信任的感覺。
三、自尊體驗(進行中)
自尊體驗,是指一種由自我評價所引起的自信、自愛、自重、自尊,並希望受到他人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
自尊是個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對自我的積極的情感性體驗,它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由自我效能或自我勝任(self-competence or self-efficacy)和自我悅納或自爰(self-liking)兩部分構成。注意:自尊並不必然具有社會比較意義,雖然自尊大部分為社會比較的結果;自尊是對“總體自我”的情感性體驗。
(一)產生機制,影響自尊發展的因素
1、社會比較 。雖然自尊不必然是社會比較的產物,但是社會比較對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一般來說,“下向比較”可以獲得高自尊,而“上向比較”則容易導致低自尊抑或卑,H.W. Marsh的“池塘蛙效應”(rog-pond effect)就說明了社會比較對個人自尊的影響:即人人傾向於願做“小池塘裡的一條大魚”。
2、自我知覺 。自尊是自我知覺到的情感性體驗,因此自我知覺也影響個體自尊的發展。自我知覺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認知活動。影響我們知覺的不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我們認為我們做了什麼。
3、歸因風格 。很顯然,積極的歸因能夠提升自尊,而消極的歸因則會減損自尊。
4、他人的評價與態度 。自尊從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自我必須在他我中得到證實,他我在自我中才能得到確認。他人的評價與態度影響個體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因此也必然影響個體自尊的發展。
5、個體的價值觀或價值取向 。個體的價值觀既是人生處世的定向司南,又是道德行為的指向羅盤。個體的價值觀一旦形成,便成為個體衡量或評價事物的標準,在個體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起到“過濾器”的作用。價值觀對個人的認知與行為具有的經常的導向性即為價值取向。
6、個體的自我期待與行為 。個體對自我的期待決定了個體的行動方向並預定了行動結果,而個體的行為則導致了現實的行動結果。個體自我期待的行動結果如果與現實的行動結果一致或比較一致,自尊即為積極的,反之,若現實的結果不如預想的好,則個體將體驗到挫折感,自尊水平也必然下降。
(二)作用機制
自尊作為一種 比較穩定 的自我情感,它以深層次的 心境 的形式存在於人的心理背景上,直接制約著人的情緒情感,間接影響人的活動動機,從而影響人的整個精神面貌。
自尊和學業成就,
自尊和人際關係,
自尊是某個人的關於被接納和排斥的社會關係質量的一個指示物。作為人際關係計示器,自尊的功能是監控個體被別人接納和排斥的程度並且促動人們以某種方式行動,使被排除或拒絕的可能性減少到最小程度。
自尊與心理健康
(三)情境創新模式:
自尊是以比較穩定的心境狀態存在,這使得提高或維持自尊水平變得較為困難,需要藉助較長的時間和很多積極的體驗過程,不能依賴於單一事件。
1、小小池塘模式 :讓使用者在小池塘裡成長,避免向上比較的機率,更多向下比較的機會,從而自尊水平較高。隨機十人聊天副本就是這種概念。
四、自愛體驗(文獻啊文獻)1、產生和作用規律。2、情境創新模式。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