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具當做玩具賣——蘋果2018年10月30日釋出會
昨晚(美國時間2018年10月30日)蘋果釋出了幾款硬體產品。
而, iPad+Pro/">iPad Pro 是本次釋出會的重點,也是亮點。具體的引數不細說了,蘋果的官方網站和其他媒體都有詳盡的說明。
但有一點沒有說透,那就是 iPad Pro的產品方向發生了變化 。
從OutPut到InPut
過去蘋果產品iPad、iPhone都集中在OutPut上——更寬的螢幕、更細緻的畫素、更豐富的音質輸出以及配套耳機。
在輸入互動上沒有突破,以觸控式螢幕為核心的互動框架提供的是簡單粗暴的互動方式,這對於內容消費而言沒有問題,使用者要的就是簡單粗暴。
但內容生產就有問題了。
虛擬鍵盤所提供的文字輸入效率低下,做記錄勉強可以接受,但圖形輸入,簡直就是噩夢。
而本次釋出會提供的 Apple Pencil、C-Type、Keyboard ,顯然就是一個綜合解決方案,從全方位要解決和提升 InPut 的問題。


特別是 Pencil/">Apple Pencil 的出現,整個產品定位的意圖就出現了。

隨著InPut能力的加強,iPad的定位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如果我們把iMac定位是工具,iPhone定位是玩具,以前的iPad是緊靠iPhone的定位,是一個面積更大的玩具;
而Apple Pencil的出現讓iPad向iMac靠近了一大步, 更像是一個工具 !
這才是本次產品釋出會的重點,iPad定位的工具化。
把工具賣成玩具
但市場的迴應卻未必是這樣的。
作為一個組合價格超過8000元的工具產品,無論是其功能還是價格都是針對小眾人群和 專業人士 ,諸如:美術設計師、藝術工作者以及其他內容的生產者。
但iPad Pro最終的銷售一定是大大超過了這個人群應有的購買力,而更大數量級的Amateur為此買單,所謂“ 粉之大者,為果接盤 ”。
蘋果確實是這樣一家神奇的公司,因為他的體驗和品牌光環,總能實現錯位銷售:
要麼在定位上錯位,專業定位,業餘Amateur買入;
要麼在價格上錯位,縮衣節食,壓制其他消費,成就蘋果銷售;
非專業人士,使用Apple Pencil的概率是極低的,一個是沒有需求沒有任務的輸入很難驅動使用;第二個是使用門檻和正反饋,Pencil是個專業工具,是有技術門檻的,不能持續的投入時間在電子繪畫上突破門檻就不太能堅持,不堅持就沒有正反饋,最終就是吃灰。
我敢打賭,Amateur購入之後的平均使用次數不會超過10次,每次100元,嘖嘖嘖!
蘋果的商業價值很大程度上就是來源於這樣的品牌溢價。
把工具賣成玩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