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枯竭法人變更 ofo正經歷“至暗時刻”
資金枯竭 法人變更 ofo正經歷“至暗時刻”
現在的ofo舉步維艱,核心資產又抵押給了阿里,很難獨立發展。
文|陳西
在經歷跑馬圈地,穩紮一線市場,成長為獨角獸後,ofo陷入了多事之秋,內有資金壓力,外有收購傳聞,ofo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10月22日,ofo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已悄然更換了法人代表,這是否意味著創始人戴威力量的弱化和ofo獨立之路的破產?根據ofo釋出的公告,“為簡化辦公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法人代表由戴威變更為陳正江。至於ofo的實際控制人問題,ofo方面向《商學院》記者表示:“法定代表人的變更僅是ofo內部正常的人事變動,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仍為戴威,不存在‘讓位’一說”。ofo方面同時強調,人事變更“不會影響公司的任何經營和運營”。
此次接棒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法人一職的陳正江2014年底加入公司,是ofo前五號員工,四年來一直擔任重要職務,目前是ofo中國區業務主要負責人之一。
早在今年4月,就有媒體曝出滴滴正在推進收購ofo的談判,之後陸陸續續有訊息放出,均以ofo闢謠收場。有觀點認為,戴威本人十分看中控制權,堅持獨立不妥協,而與阿里、滴滴的矛盾即在於此。
在資本加持下,共享單車攻城略地,瓜分勢力範圍,初步形成了ofo、摩拜、哈囉三足鼎力的競爭格局。目前,ofo已成為這一格局中的最大變數。資金枯竭、法人變更、商業模式不成熟,諸多問題,會否讓ofo這個共享單車領域的獨角獸就此“黃了”?
獨立之路被腰斬
目前,現金枯竭、海外撤資、官司纏身等問題在ofo交織併發。非常時期的法人變更,會為ofo帶來什麼?京師律師事務所許浩律師向《商學院》雜誌記者表示:“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引起法人變更的原因有很多,如退休、涉嫌犯罪、股東層面的變化,又或是法人的經營理念不被董事會或股東大會認可等。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變更不一定會影響公司運營,具體要看法定代表人在公司的影響力。”
目前,ofo身處命運抉擇的關鍵時刻。9月,多家媒體報道稱,ofo在近期收到了來自阿里的6000萬元的借款。知情人士稱:“這筆錢和融資無關,這6000萬的借款是給ofo發工資用的”。訊息很快被ofo方面否認。針對媒體報道《ofo投資方:滴滴不表態致阿里借款未到賬,僅部分員工拿到工資》,ofo在官微發表宣告稱,“公司員工的工資已正常發放,不存在只發部分員工工資的情況”。闢謠的同時,戴威在公司內部承認ofo迎來了“至暗時刻”,並且一度表態:不想戰鬥到底的員工,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今年3月,戴威通過資產抵押方式,先後兩次將其資產共享單車作為質押物,換取 阿里巴巴 共計17.7億元的借款,但這筆融資始終未能全部到賬。拿到了借款的ofo需要填補的窟窿有許多。有媒體報道,截至5月中旬,ofo對供應商欠款12億元左右,城市運維欠款近3億元,賬面可動用現金不足5億元,而該公司每個月僅員工工資和運維支出就高達四五億元。《商學院》記者就上述資料的真實性向ofo求證,截至發稿前,對方未回覆。
《商學院》雜誌曾經做過報道,7月,一家生產智慧鎖的供應商暫停了ofo擁有的300萬輛自行車的服務,這導致300萬輛單車“失聯”。8月,上游單車製造商上海鳳凰一紙訴狀將ofo告到法庭,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原告貨款6815.11萬元。上海鳳凰在5月就公開表示,“根據2017年5月與ofo方面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在未來的12個月內,鳳凰自行車將為ofo打造不少於500萬輛共享單車的採購計劃。但一年過去,實際採購量卻大幅縮減。”
此外,由於現金流緊張,7月,曾高舉高打進軍海外市場的ofo開始悄悄撤回,先後從澳大利亞、德國、韓國、西班牙、以色列和美國部分城市退出。最新訊息稱,ofo在韓國上線的區塊鏈專案“騎車得幣”合作方疑似拖欠韓方宣傳費。
網際網路分析師李成東向《商學院》雜誌記者表示:“ofo出現目前困境與創始人戴威的行事風格不無關聯。戴威採取比較激進的戰略,在短時期內大規模投放共享單車並且進軍國際市場,而在盲目擴張的同時又忽視了產品質量。此外,戴威也未能處理好與重大業務合作伙伴滴滴的關係,使ofo陷入極大被動。
在李成東看來,“現在的ofo舉步維艱,核心資產又抵押給了阿里,很難獨立發展。”一位行業專家向《商學院》記者透露,從ofo目前的情況來看,拖的時間越久,價格會越低。“目前,被滴滴收購或是最好的歸宿,而阿里的態度是問題的關鍵。”
造血能力不足
共享單車的本質是“租賃”,採用重資產運營模式。自行車的投放和維護都需花費鉅額資金,而依靠押金池的盈利模式一直備受爭議。“ofo目前主要依靠前向收費,其他收入來源,如廣告費和出售資料所帶來的營收,只佔小部分,自我造血能力欠佳。”網際網路分析師葛甲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摩拜已宣佈在全國百城開啟新老使用者全面免押,且無任何條件限制,無需信用分。而在此之前,亦有哈羅推行全國範圍芝麻信用免押騎行。有業內專家表示,共享單車免押金或是大勢所趨。
而在今年6月,ofo方面在全國範圍內取消了與芝麻信用合作的信用免押金政策。記者近日致電ofo客服,對方表示:“新使用者充值40元可免押金騎行,每次騎行費用從中扣除。40元扣完後,需繳納199元押金方可繼續使用。老使用者的押金為99元。”
在免押金或成共享單車行業趨勢的情況下,ofo仍反其道行之的背後必有原因。“目前,ofo面臨財務壓力,資金週轉不開,收取押金也是無奈之舉。”葛甲表示,“收取押金將會減少ofo的獲客機會,至於是否會影響到主要使用者,尚不確定。”
而共享單車的重資產運營模式使得每時每秒都在吞噬金錢。據相關報道,戴威曾在某公開場合計算過ofo的折舊成本:一輛小黃車成本不到300元,12個月報廢。有機構統計截至2017年12月,ofo在中國投放的單車車輛數達1000萬輛,一個月僅是折舊成本就高達數億元。《商學院》記者向ofo求證上述戴威關於ofo的成本、折舊等數字,截至記者發稿並未收到回覆。
在去年8月舉辦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7年夏季高峰會上,ofo聯合創始人張巳丁曾表示,“只靠租金單車的成本兩個月就能收回。再加上品牌廣告,比如與小黃人的合作,目前有些城市已經實現了盈利,明年會逐漸將盈利模式跑開。今年ofo內部定了個小目標:年底至少拓展全球20個國家200座城市,單車投放量要突破2000萬。”而2018年已過大半,情況並不理想。
事實上,造血能力不足或是共享單車行業的普遍問題。摩拜同樣深陷虧損,美團招股說明書顯示,摩拜於2018年4月4日至2018年4月30日的錄入收入為1.28億元,淨虧損為4.07億元。美團稱,其自2018年4月收購的摩拜單車自成立以來已產生虧損,無法保證摩拜或其整體業務在未來能獲得盈利。
“盈利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惡性競爭所致。共享單車企業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將單車騎行的價格壓得很低,不能有效覆蓋成本。”李成東說。
一名接近滴滴的人士曾透露,“總的來說共享單車已經不是資本關注的熱點。無論是滴滴還是美團、阿里,對共享單車的需求都是作為流量的入口和交易場景,很難作為單獨的模式存活。”資本斥巨資力挺共享單車主要是看中共享單車的使用者規模和使用者質量,以進一步啟用自己的移動支付。
對於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有專家認為,和前兩年粗放的經營模式相比,未來,共享單車企業亟需從單一的資本驅動過渡到精細化模式上去,這將會成為行業下一步競爭的關鍵點。
變動中的賽道
作為共享單車的原創者和領騎者,ofo締造了“無樁單車共享”模式,致力於解決城市出行問題。次年成立的摩拜於2016地球日當天在上海正式推出智慧共享單車服務。相逢於共享單車賽場後,ofo與摩拜掀起了一場“橙黃大戰”。就像網際網路的瞬息萬變,共享單車企業間的戰役也表現出速戰速決的特點。一時間,戰局鬥轉。
如今摩拜被收購、ofo前途未定,後起之秀哈囉已在二三線城市形成燎原之勢。此外,作為國內出行市場唯一巨頭的滴滴,在出租車、專車、代駕等板塊均已佈局,不希望“最後三公里”市場旁落。今年1月,滴滴接管了小藍單車,並且在自己內部孵化了一個共享單車產品,也就是後來的青桔單車。而從目前看來,與三足鼎立的摩拜、ofo和哈囉相比,青桔單車和小藍單車還很難與之抗衡。
美團收購了摩拜,阿里投資了哈囉,要想在出行市場守住領地,ofo對滴滴的意義不言而喻。關於這個問題,滴滴創始人程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這項業務對滴滴很重要,那就買下來。”
從ofo 2016年C輪至最近的E輪融資中,滴滴每輪均有參與,累計共投資3.5億美元。3月13日,ofo小黃車宣佈完成E2-1輪融資8.66億美元。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灝峰集團、天合資本、螞蟻金服與君理資本共同跟投。這是共享單車行業由規模化增長轉入精細化運營階段獲得的首次融資,再次創下共享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紀錄。9月5日,ofo又獲得了螞蟻金服領投,滴滴跟投的數億美元E+輪融資。經歷了數輪融資,滴滴和螞蟻金服已成為ofo最大的投資人。
在ofo的收購傳言中,滴滴和螞蟻金服都曾經是傳言中的買家。“為制衡滴滴,ofo引入了阿里。目前,各方正在博弈,形成戰略均勢。ofo雖然前途未卜,但仍是共享單車競爭格局中的重要力量。”葛甲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