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雅加達:亞殘會遇冷,殘障人群亟需更多社會關注
當時距離亞殘會開幕只剩下兩個月,運動員禮服仍然沒有著落。
文/田甜
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的第三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上,含有“支付寶”字樣的Logo出現在中國運動員禮服上。禮服背後的故事,卻折射出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長期缺乏關注的現實。
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社會合作部副部長何璐向記者透露一個細節,當時距離亞殘會開幕只剩下兩個月的時候,運動員禮服還沒有著落。
冷清的亞殘會
贊助殘疾人運動會應該不是一筆好生意,其關注度低,在歷屆殘疾人體育賽事中都可得到驗證。
以本屆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為例。其舉辦時間為10月6日至10月13日,輿論傳播具有一定滯後性,我們檢視10月6日至10月15日期間“亞殘會”每日的百度搜索指數,發現最高數值為344,出現在10月14日;而10月14日“亞運會”的百度搜索指數為1731。
此時,距離亞運會閉幕已經一個月有餘,賽事期間“亞運會”詞條百度搜索指數峰值為309761。
當時,我們一行共5人來到雅加達亞殘會開幕式現場,看臺的入座率與體育場館中央的熱烈顯得極不相稱。
中國代表團一名領隊說:“場地上的運動員比觀眾都要多。”這當然有特殊原因,就在賽事幾天前,印度尼西亞經歷了一場猝不及防的地震海嘯,媒體報道,根據印尼政府10月10日釋出的訊息,這場災害已造成2045人遇難,8萬多人無家可歸。
進入開幕式場館時,工作人員只查了我們其中一個人的入場門票。聽當地一名導遊說,亞運會期間,查票要嚴格得多。
殘疾人運動會遇冷並非本屆比賽獨有現象。比如1988年,國際奧委會就規定,夏季奧運會和殘疾人奧運會必須在同一城市舉行,為的就是喚起人們對殘疾人體育的關注。
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競訓一部副部長高巍對殘運體育賽事現狀表示擔憂。他說:“比如我們引入了電視轉播,如果收視率低,第二次人家可能就不願意合作了。”殘運體育賽事乏人問津的現狀也會就此陷入惡迴圈。
最近十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各類國際殘疾人體育運動賽事的贏家。本屆亞殘會,中國運動員代表團一共獲得172塊金牌。
你能說出其中多少位殘奧會、亞殘會冠軍運動員的名字嗎?
公益的心態
拉贊助四處碰壁,對負有“組織開展殘疾人體育活動”職責的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來說,自己出錢定製禮服可否?
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政府相關部門每年投入的殘疾人體育事業經費大約是1個多億,國家隊殘疾人體育專案的集訓、器材採購、甚至出訪,所有錢都要從這裡出,“資金遠遠不充足。”
高巍十分推崇很多歐洲國家執行殘疾人體育事業的機制,政府負責理念推廣,經費更多是來自社會支援。“現在咱們的社會人文環境還需要培育,需要更多推廣殘疾人體育理念。”他說。
個別公益組織也會對殘疾人體育事業給予一定支援。但眾所周知,教育、醫療救助、兒童、社群發展這些才是公益的熱門領域。高巍形容,來自公益組織的支援“杯水車薪”。
即便由殘疾人體管中心花錢定製禮服,中意的合作伙伴卻非常難找。
除了運動服,殘疾人體管中心也要為運動員準備正裝禮服。運動員開閉幕式著正裝,畢竟是代表中國體育健兒的風采。不過一個突出難題是,殘疾人體型特殊,每個人的情況又各不相同,據統計本屆亞殘會中國共派出232名運動員參賽,這意味著,製作禮服的供應商至少要量體裁衣232次。
何璐說,以往合作運動服的企業不具備為殘疾人運動員定製正裝禮服的經驗,從設計到定製,再到成衣製作,每一步體管中心都感到揪心。2016年裡約殘奧會,運動員的服裝是由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設計的。
對於承接殘疾人運動員服裝的企業來說,這是一筆數量少、要求多的訂單,而一旦接單,就要嚴格倒推時間來完成。這同樣是個“國家任務”,你總不能讓運動員上場卻沒衣服穿。
支付寶公司瞭解到今年的情況後,決定贊助本屆亞殘會運動員禮服,並邀請了設計師王培沂操刀設計。王培沂曾為高圓圓、楊冪等明星定製禮服。
雅加達亞殘會開幕式,中國代表團入場
不過,王培沂在為運動員測量體型時,實際困難還是比他想象中來得多,比如有的運動員只能坐在輪椅上量身體,個別細部精確測量難度就比較大。
我們看到,支付寶贊助本屆亞殘會運動員禮服,用的是網際網路公司典型的“資金+資源”支援弱勢群體的方式。馬雲多次在公益大會上提到“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支付寶此舉,可以說是一次具體嘗試。
從disability變成ability
越來越多的商業公司、包括中小型社會企業正在用類似的思維方式關注殘障人群。有的是資金資源支援,有的則是將助殘的公益理念融入到產品中,各家都在用自己擅長的手法嘗試。
比如華為聯合深圳資訊無障礙研究會,對其手機EMUI系統進行無障礙優化;支付寶APP推出了一項針對視障人群的“聽支付寶”功能;一家服務於聽障人士的社會企業“音書科技”,開發了無障礙溝通軟體、智慧字幕速記系統等產品;“知更鳥旅行社”則致力於研發無障礙旅行線路,倡導障礙者應當走出來,去看見,被看見。
一名視障姑娘正在使用“聽支付寶”功能購物
毋庸置疑,以上創新在很多方面帶來了過去所未見的成效。但從整體上看,如果以滿足殘障人士需求為目標導向,以商業上常用的績效來考量,實現這個公益目標,可能比實現純商業目標的過程更加漫長。
除了資金資源與技術支援,殘障人士更加需要人文關懷,以及人們對這個群體觀念上的轉變。
10月7日上午,我在雅加達亞運村見到了中國代表團舉重運動員譚玉嬌。她今年29歲,小時候患骨髓炎留下了後遺症,雙腿長短不一,走太遠的路只好藉助輪椅。兩天後,我得知譚玉嬌在當天上午的比賽中一舉奪金。
雅加達亞運村
對譚玉嬌來說,拿金牌應該是在意料之中。本屆比賽前她已參加過兩屆殘奧會,兩屆亞殘會,除了倫敦殘奧會位居第二,其他三次比賽她全部奪金,其中包括2016年裡約殘奧會。現在,她是北京體育大學殘奧冠軍班一名大三學生。
我們問她退役後有什麼打算?她的回答卻顯得不那麼底氣十足。
今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譚玉嬌得知一個面向殘疾人的工作機會,是在杭州蕭山機場做地勤。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應聘,結果對方對她很感興趣,表示等她畢業後可以考慮錄用她。
“我也不確定是不是一定會去,當時也和蕭山機場那邊溝通了,我練了這麼多年舉重,一下子放下不可能,2022年亞運會亞殘會就在杭州家門口舉辦,我想至少要堅持到2022年。即便工作以後,我還是會抽時間請假去訓練。”譚玉嬌說。
大 多數國家隊運動員都希望努力訓練拿金牌,之後有機會給安排工作。不過譚玉嬌告訴記者,她想主動出去看看,社會面向殘疾人有哪些工作崗位,像她這樣嘗試的運動員她應該還是第一個。
與 譚玉嬌年齡相仿的輪椅籃球運動員林穗玲,目前名次最好的兩個世界級比賽成績分別是德國世錦賽第四名、里約殘奧會第六名。對林穗玲來說,如果短期內拿不到世界冠軍,就業選擇機會則要狹窄得多。
“ 我們一直待在隊裡,與社會接觸比較少,出去後估計不太好找工作。”林穗玲說。
而在賽場上,殘疾人運動員的激情與動感看上去與健全運動員並無二致。我看到一名患有侏儒症、還裝了假肢的運動員打羽毛球,他迎球接球時移位步履輕盈,與對方打了二十幾回合,羽毛球還沒有落地。
但普遍的現實卻是,殘障人士由於自身肢體障礙、心理等原因不願意出門,有的還對體育運動存在抵觸情緒。何璐向記者表示:“其實很多殘疾人是可以通過體育這種方式,從disability變成ability。”
亞殘會上一名輪椅羽毛球運動員
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希望向社會推廣,殘疾人通過參與體育專案,能夠有效地復健,建立自信心,迴歸社會和解放家人的陪伴時間。
不過目前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推廣殘疾人體育理念更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效果有限。殘疾人體育運動管理中心方面表示,希望與更多網際網路企業合作。
人民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構成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文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