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短時間內難普及,安智汽車這家初創公司如何突圍?
“我們做了這麼多年無人駕駛,發現最關鍵的口子還是兩個字——量產。”安智汽車創始人郭健在日前召開的行業峰會上說。
2018年的資本市場迎來低潮期,A股戳破2500點,港股、美股上市企業估值倒掛等二級市場的蕭條,直接導致一級私募市場的投資熱度驟然降溫。正在尋求落地場景、估值高企的自動駕駛行業首當其衝,成為資本撤退的重災區。
“一個月內,有三四起投資跳票,甚至有些專案的跟投方已經打錢,領投方不打錢的情況。”長期觀察自動駕駛行業的辰韜資本管理合夥人舒亮說。

資料顯示,使用者對自動駕駛的接受度尚待提升
大環境下趨冷的背景下,智慧駕駛創業專案的關鍵任務無疑是儘快找到落地場景,打通商業化渠道。而在這條路徑上,安智汽車已經在著手佈局。
從ADAS產品切入,本土初創公司突圍
2015年1月,安智汽車成立,創始人兼CEO郭健出身於博世底盤控制部門, 其在創業之初,即選了一條從智慧駕駛向自動駕駛過渡的漸進式路線。
據瞭解,早期階段,安智汽車將主要精力投放在L2級別駕駛輔助系統,即ADAS技術,以滿足國內整車廠到2020年之前的效能需求和法規要求。同時,公司計劃從2019年開始協助整車廠商,面向L3/L4級自動駕駛進行技術迭代。
圍繞這個產品路線,安智打造了基於晶片-底層架構-功能方案-硬體的產品鏈。

安智汽車的毫米波和攝像頭系統
晶片方面。針對ADAS智慧駕駛輔助系統,安智汽車自主研發了77GHz毫米波雷達、智慧攝像頭系統,並將雷達、攝像頭感測器與晶片廠商深度繫結。
系統架構方面。以車規級為基本的原則和底線,搭建國內首款專門面向駕駛員輔助系統的實時作業系統,且符合車規級AUTOSAR4.3.0構架,支援多核MCU控制器,整合多種基礎軟體,包括故障診斷、冗餘程式碼、系統降級等模組。
功能方案方面。建立面向本土複雜路況的多感測器融合方案,以及可配置的道路環境模型,針對不同感測器析出其有效資訊進行合理配置,從而在各感測器之間進行冗餘和配合。在決策控制方面,搭建更加模擬老司機駕駛習慣的輔助駕駛系統。
硬體方面。覆蓋從雷達天線設計到視覺硬體FPGA數字訊號處理。最終從硬體到軟體全面覆蓋感知-決策-控制的完整技術鏈。
而為完成向高階技術的升級,今後安智的產品也將逐步拓展到79GHz毫米波雷達與雙目立體視覺系統。
當然,ADAS市場已經是博世和安波福等供應商巨頭的成熟市場,根據博世公佈的資料,ADAS系統每年的營收可以超過10億歐元。那麼,本土初創公司如何在其中取得突圍?
安智汽車運營總監劉芳認為,一是要推出針對中國本地化的功能和產品,二是利用創業公司的服務效率。
“一些特殊的整車廠,它不僅要求識別一個數字,還會要求你去識別文字,能夠做這種特殊路況的識別和調整,國際廠商是不能夠提供技術給客戶。”劉芳說。
此外,初創企業與車企的合作深度也會更高。“一些商用車客戶會要求我們把最後的決策層根據終端客戶的需求開放出來,給到這家終端的OEM廠,由他們來提出最終的需求,跟安智共同合作來寫最後決策層的程式碼。這個是其他國際供應商做不到的。”
而更具競爭力的是,初創本土公司的服務效率高於跨國巨頭。“國際供應商的決策其實不在國內,他們的反射弧是非常長的。”劉芳說,“而對於像安智這樣一家立足於國內的公司,不僅打打技術牌,還要打服務牌。客戶今天早晨給我電話,晚上這邊已經派團隊去做現場支援了。”
據悉,安智汽車的產線將於今年底建成,經過半年的除錯和試產後,於明年6月正式量產。
“ 目前安智汽車已經獲得2萬個訂單, 一家來自國內的一個新能源的廠商,它五年的總量是23萬臺,明年大概有1萬臺的量產交付,另外一家是做商用車的,它的五年的產量是24.5萬臺,量產時間是2019年底到2020年初。”郭健說。
自動駕駛的難題根源在於晶片
為什麼安智沒有像其他創業專案一開始即踏入高階自動駕駛的研發,而是選擇從ADAS市場切入?
“自動駕駛是一個終極目標,我們肯定要實現。但技術一直都是螺旋式的上升狀態,自動駕駛在短時間內難以走入尋常百姓家裡。”郭健說,“ 我覺得至少在2020年—2025年之前,自動駕駛還是處在L2向L2.5轉移的過程。”
在郭健看來,汽車行業最終會達到一個成本和效能需做到平衡、甚至妥協的狀態。
“尤其是在晶片這一塊,比如像深度學習,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的後備廂要裝十幾塊GPU,這個價格太高了。”郭健說,“這些晶片最後還要通過車規級標準,需要晶片做到非常小,而且功耗也很小。”
因此,在郭健看來,晶片廠商需要從L2-L3的智慧駕駛市場去獲取足夠的利潤,“如果在早期沒有獲得相應的利潤,什麼樣的動力去推動晶片企業做後續的投入研發。所以我覺得從晶片這個源頭來講,自動駕駛是很難的。”
“我們一定要把駕駛員輔助系統和它核心感測器突破掉,讓中國有博世、大陸這樣體量的公司,支撐住我們國內行業向自動駕駛發展的趨勢。”郭健說,“我們有把核心的駕駛員輔助系統突破掉以後,真正打入到汽車的前裝量產,才能讓我們獲取資金,這個是我們的路線。 ”
日前,特斯拉從公司網站的訂單頁面中撤回了長期宣傳的“全自動駕駛”選項。特斯拉CEO馬斯克表示,這個選項會讓客戶產生混淆,無法保證駕駛員處於中心位置。
不僅資本層面對於自動駕駛行業正在趨於冷靜,產業方面,自動駕駛的積極推進者特斯拉也釋放了產業技術路線趨於理性的訊號。歷經高估值與聚光燈的簇擁之後,自動駕駛行業是時候尋找一條賺錢路徑了。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李勤)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