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評論:IBM收購紅帽補足短板 有利於做大雲業務
導語:彭博社專欄作者Shira Ovide和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撰稿人Dan Woods今天針對 IBM 收購 紅帽 一事發表評論。Ovide認為,儘管存在一些不足,但IBM與紅帽之間的結合可以補齊彼此的短板,有利於做大雲端計算業務。而Woods認為,紅帽可以利用IBM的銷售人員來擴大自身產品的曝光率,並且可以藉此機會對自己的產品組合進行調整。
以下為兩篇文章主要綜合內容:
IBM剛剛加大對雲端計算市場的投入,宣佈收購開源軟體先驅企業紅帽。後者的Linux開源軟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企業伺服器領域,推動了企業技術標準逐步脫離IBM和其他公司出售的大型機。最近,紅帽又成為雲端計算的主要支持者,在 亞馬遜 和 微軟 等平臺之外提供了另外的選擇。
彭博社專欄作者Shira Ovide指出,如果單純依靠自身的能力,IBM和紅帽必然在計算行業永遠落後。IBM過分依靠過去的經驗來預測未來的技術。紅帽則體量太小,無法與巨頭競爭。但憑藉330億美元的交易結合起來之後,他們或許可以規劃新的發展路徑。如果管理得當,或許可以對亞馬遜、微軟和其他雲端計算巨頭構成嚴峻的挑戰,與之共同爭搶價值2萬億美元的計算行業。
Ovide在文章中說,此次收購價格表明IBM急於改變現狀,他們的增長遇到困難,戰略方向非常模糊。該公司此次支付的價格達到每股190美元,較紅帽最近的收盤價溢價60%以上,對應明年的市盈率高達51倍。目前只有極少數增速最快的軟體公司可以達到這種估值水平。
IBM與紅帽過去12個月營收對比
此次支付的330億美元大約是IBM兩年半的現金流。雖然這筆收購可以給IBM帶來更多的營收和自由現金流,但對該公司CEO羅睿蘭(Ginni Rometty)來說,這的確是一筆鉅額支出。
但Ovide認為,從戰略上講,孤注一擲或許是羅睿蘭的最佳策略。就其本身而言,IBM的營收必然萎縮,科技市場地位也必然降低。紅帽也處於戰略困境之中,雖然規模不足以對抗亞馬遜、微軟、 谷歌 和 甲骨文 ,但其體量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被大企業收購。
《福布斯》雜誌網站撰稿人Dan Woods則在其評論文章中稱,IBM和紅帽都在新聞稿中強調將採用混合雲模式。現在還難以判斷這種技術能否具備足夠的持續性,還是僅僅是一種過渡性技術,最終仍要完全外包給外部廠商來控制。
但從銷售角度來看,這筆交易的確很有意義,因為紅帽可以利用IBM的銷售人員來擴大自身產品的曝光率。
Woods認為,由於紅帽難以提供全面的企業銷售支援,所以除了技術能力較強的企業之外,其他公司採用開源軟體的速度都比較緩慢。像紅帽這樣的開源軟體商業化企業,之所以從未成立 SAP 和甲骨文那種龐大而貼心的銷售團隊,部分是由於開源社群的基因決定的,還要有一部分則是因為他們無法承受如此高昂的成本。
開源社群的基本理念是出售給那些不喜歡推銷的開發者,他們更願意自主選擇,而不願別人推銷給自己。這也的確是一種高效的銷售模式。
但如果想要賣給企業的CIO或高階管理層,那就只能主動推銷。紅帽已經努力組建了一支銷售團隊,但受到開源基因和財力的限制,導致他們的銷售隊伍規模很小,參與度也遠不及SAP、甲骨文和IBM。而現在,IBM的銷售團隊都可以推銷紅帽的產品。
Woods還指出,紅帽還可以藉此機會對自己的產品組合進行調整。該公司的開源專案並未全部取得成功。Infinispan等專案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追趕競爭對手,而除了在砍掉專案時有些猶豫不決外,紅帽的產品組合管理能力仍然非常有效。所以此次收購或許可以為紅帽提供一定的掩護,使之可以從容地砍掉一些落後的專案。(書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