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影視的碰撞與交融”——科學界與影視界融合發展系列論壇展開
4月9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案組、三四匠承辦,中國科普作協科技記者與編輯專委會、微像文化、極客電影、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協辦的“科學界與影視界融合發展系列論壇”召開第四期活動。
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出席活動,並做科學與影視融合發展主題發言。來自中科院計算所、國家天文臺的科技工作者與來自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流浪地球》主創團隊的影視工作者,圍繞《流浪地球》展開科學與影視的交流。
科學界與影視界融合發展系列論壇專案旨在中國推進科學與影視融合,架起連線影視界與科學界的橋樑,為影視界提供科學顧問、科學資源的同時,保證兩者間的定期交流,使科學家與文藝工作者有機會了解彼此的工作,激發靈感;讓科學真實性為影視創造更多價值的同時,也讓更多、更好看的科學故事和角色出現在各種螢幕上,從而影響公眾對科學、工程學、醫學的認知。
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在發言中指出:2018年8月份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16-69歲的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是8.47%,與2005年1.2%的資料相比雖然有很大進步,距離到2020年公民科學素養要達到10%這一世界公認的跨入創新型國家的基本門檻雖然不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如何讓我國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在夢想裡、在心中植入科學的基因是任重道遠的事,也是我們該做的事。希望各方能共同推進科學界與影視界的融合,共同創造中國電影和科學傳播的新局面,共同為提高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做出貢獻。
本期論壇由中國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案聯合發起人、中國科普作協會員、科學編劇王姝擔任主持,併發布中國科協科普部組織開展的《中國科學傳播與影視融合報告》,闡明科學傳播與影視融合對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意義,對促進非正式科學教育的支撐和推動力;對組建中國科學與影視融合辦公室、建設中國科學與影視融合資訊平臺、開展科學與影視融合交流工作、建立激勵機制、完善科學藝術教育等體制機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流浪地球》製片人、編劇龔格爾分享了實施《流浪地球》專案的各種經驗與思考。龔格爾說道:劇組在開始籌備《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時(2016年)還沒有一個科影融合的組織或機構來連線電影與科學,電影團隊與科學家溝通時存在溝通障礙,如果能有一箇中立的、權威的平臺能夠讓藝術創作者和科學家充分溝通、互相信任,對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和製作水平的提升將有巨大幫助。人類需要永遠保持好奇心,電影人也希望人們的好奇心可以用科幻來滿足。科幻能將科學的種子埋在孩子們心中,《流浪地球》已經讓更多的科學家對科幻電影產生了興趣,也讓影視工作者們意識到在科學真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是一種非常必要、有效的創作方式,中國應該經常性地召開促進科學界與影視界交流的活動。
科學主題分享環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資料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安全方向總師、大資料分析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開放知識計算方向負責人王元卓以“科幻電影中的科學”為題,探討了科幻與玄幻的區別、科幻與科學的關係,從太空中的資料計算角度解讀了電影《流浪地球》中領航員號空間站的人工智慧控制系統——MOSS。
王元卓老師“手繪流浪地球講解圖”話題的微博總閱讀量超過1.5億人次,王老師希望通過多彩的手繪與簡單的文字解讀啟發孩子們進行思考,山的高度取決於海拔,更取決於山腳下的海拔,如果整個民族更關注科學與科普,公眾的科學素養將會提高。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黑洞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北京天文學會副理事長苟利軍教授講到:“《流浪地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幻電影,希望國產電影未來能做成像《星際穿越》一樣經典的影片,這需要科學家的配合與融合。”他認為知識分為三大類:1.已得到驗證的、公認的科學知識;2.已經有了理論,但尚未得到驗證的(例如蟲洞),此類科幻可以有一定的發揮空間;3.外推的一些知識(例如超級空間),需要創作者充分發揮想象。當一個國家科技、經濟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有可能發展本國的科幻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