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全縣滯銷冬棗,匯通達如何玩轉農產品上行?

作者:龔進輝
前不久,在第5個國家扶貧日,電商扶貧大顯身手,幫助一大批農產品、農村製品走進千家萬戶。在全國上下努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作為精準扶貧的有效新模式,電商扶貧對於貧困縣域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其最直接的效應是為貧困農民提供創業致富和工作機會,而農產品上行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眾所周知,農村電商的核心在於打通工業品下行、農產品上行的雙向通道。時至今日,工業品下行在很多縣域已具有一定基礎,但農產品上行這一老大難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而其與脫貧增收密切相關。因此,誰能在農產品上行有所建樹,就代表誰是農村電商領域的佼佼者。
提到農產品上行,通常容易聯想到阿里、京東、蘇寧。其實,除了三大電商巨頭,匯通達在農產品上行領域的表現也格外搶眼,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幫助農民增收,在積累經驗的同時強化供應鏈服務能力,未來大有可為。
匯通達“清空”冬棗的三大亮點
過去,冬棗是沾化縣一些貧困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但由於運輸等困難,銷售主要依賴採購商上門,是典型的“坐商”模式,今年局面則大為改觀。
匯通達瞭解到當地特色冬棗產銷情況後,在產品成熟前便與當地合作社、政府進行合作溝通,9月產品上市後首期,以高出市場價0.5元/斤認購20萬斤,隨後又不斷追加認購,預計總採購量將達到50萬斤,幾乎“承包”沾化全縣年產。
收購而來的冬棗,依託匯通達自身龐大的供應鏈資源,集中銷往全國大型連鎖商超,流向城市消費者的餐桌,比如百果園全國40座城市2400個網點均在售,開啟銷路的農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阿里副總裁、鄉村事業部總經理王建勳曾把農產品上行定義為世界級難題,匯通達破解沾化冬棗滯銷困局讓人刮目相看,我總結主要有三大亮點:
一、高於市場價收購冬棗。 長期以來,農民屬於弱勢群體,農產品缺乏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產銷資訊不對稱、市場流通狹窄、缺乏人才和資金支援等不利因素,使其在農產品上行時處於被動狀態,增產不增收現象時有發生。
想要讓農產品賣個好價格,應提升農民在整個供應鏈流通渠道的討價還價和博弈能力,需要與一個能本地化運作的服務商進行利益捆綁,讓農民安心種植、養殖,其它問題交由服務商和政府解決。匯通達正是扮演服務商的角色,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集中收購冬棗,可以使農民利益最大化,背後是心存助農增收的善念。
當然,有善念、沒能力可不行,匯通達敢於以高出市場價0.5元/斤認購50萬斤冬棗之多,相當於沾化全縣年產量,離不開對自身供應鏈資源的高度自信,堅信可以快速開啟銷路,根本不愁賣。
二、匯通達填補合作社資金缺口。 注意,不是由匯通達直接收購冬棗,而是其以服務商的角色輔助合作社(準確說是供銷社)收購冬棗。假設以30元/斤計算,收購50萬斤冬棗需要花費1500萬,這顯然是合作社無法承受之重。那麼問題來了,合作社集中採購冬棗的資金從何而來?
答案是匯通達金融業務部門提供短期借貸,其特點是按天計息、隨借隨還,每天利息只有萬分之四,此前已服務不少資信良好的會員店。我認為,短期借貸的最大好處是緩解旺季進貨沒錢的尷尬。
一方面,從銀行貸款手續繁雜,又沒有抵押物,因此申請極為困難;另一方面,即便申請下來,最短也是六個月,提前還款仍需支付六個月利息,這是一筆不小的財務成本,完全沒有必要。當下正值冬棗銷售旺季,合作社在匯通達的助力下銷售不成問題,回款週期短,可以迅速償還短期借貸,將財務成本降到最低。
三、首次接入外部渠道推廣冬棗。 解決冬棗採購現金流問題後,運輸、銷售被提上議事日程。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主要體現在物流環節,物流通路一般是從縣服務中心節點到發達鄉鎮服務站節點,村級服務點則處於中斷狀態,農產品上行規模不經濟、對保鮮的要求倒逼服務商整合當地快遞企業、落地配企業物流資源,有效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打通縣鄉村三級物流網路。
去年4月,匯通達上馬微物流,讓“有人、有運力”的會員店承接外部社會物流訂單,讓他們在閒時“有活幹、有錢賺”,率先實現山東全境的覆蓋。因此,冬棗運輸難題迎刃而解,由當地匯通達會員店網點協調微物流體系,進戶將冬棗統一包裝運輸出村,既減輕農民負擔,又提升運輸效率。
至於銷售,對於年交易額突破200億元的匯通達基本不成問題,我認為外界關注點應該放在其與百果園的合作上。這是匯通達首次接入外部渠道來推廣冬棗,使上行範圍拓寬了全國40座城市2400餘個網點,背後是其正發力全鏈路供應鏈開放,拓展零售渠道是重要環節,體系內的生態愈加繁榮。

三方面發力解決農產品上行難題
匯通達助力沾化冬棗上行,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進行全業務鏈聯合練兵,會員店、金融、微物流、供應鏈等環節同步介入,以全業務鏈的力量貫通扶貧產業鏈,未來將成為匯通達幫扶農產品上行的新常態。
其實,對於農產品上行老司機匯通達而言,“清空”冬棗在情理之中。僅今年上半年,匯通達就已完成140餘種貧困縣農特產的上行工作,並打造贛南臍橙、福建沙地番薯、冰糖木瓜等經典案例,不僅豐盈自身供應鏈能力,也培養平臺在農特產經營上的標準化服務能力。
當然,解決冬棗滯銷難題只是匯通達紮根沾化的開始,基於平臺優勢和經驗積累,預計今年12月當地醜橘、柿餅、蘋果等也將進入匯通達農產品上行扶貧新通路。可以預見的是,在匯通達強大供應鏈網路的助攻下,上述農產品將成為人氣單品。
事實上,對於阿里、京東、蘇寧、匯通達這種大平臺而言,幫助農民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是so easy。不過,在電商扶貧道路上,除了靠平臺伸出援手,農民也要自強。換言之,農民不能等到銷售告急後才想到求助電商平臺,治標不治本,而應從生產之初就與電商平臺合作,種植、銷售、物流等全流程對接,用大資料來指導經營。
我認為,想要讓冬棗們上行形成常態化正向機制,需要從三方面發力:
一、擁抱農產品直供直銷模式。 通過對農產品生產銷售全方位變革,使農村資源配置達到最優,進而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對種植、倉儲、物流、銷售和大資料反哺的全流程進行整合,讓農產品有更高的供應標準和品質,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也讓城市消費者能吃到新鮮、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二、打造品牌,建立品牌可追溯機制。 農產品只有走品牌化路線,建立品牌可追溯機制,才能提高產品競爭力和溢價,並保持有效增長和可持續發展,而品牌化塑造是諸多農產品的短板,應設計地標產品的品質標準,規範線上流通通路,打造“地標產品統一入倉、集中質檢、統一倉配服務”的供應鏈服務體系,以保障食品安全,並加強農產品溯源體系的頂層設計,賦予每個產品獨一無二的“身份證”。
三、重視人才培訓機制。 人才已成為制約農村電商的最大瓶頸之一,很多地方政府人員抱怨:即使有再好的政策,再完備的硬體設施,再好的發展機會,缺乏人才,尤其是運營人才,農村電商也無法有效落地。因此,建立電商人才培訓機制才是解決困境的根本,無人才不上行。
結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農民與其坐等電商平臺來開啟銷路,不如主動擁抱電商平臺,通過變革生產、銷售模式來打響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農產品上行關鍵在於打造一個完善的供應鏈上行服務體系,單靠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不夠,還需聯合政府這隻有形的手共同發力,讓政府與市場兩種力量相得益彰。
可以預見的是,通過與政府、合作社通力協作,加上日趨成熟的供應鏈網路,匯通達農產品上行之路將順風順水,成為電商扶貧的中堅力量。正如匯通達總裁徐秀賢所言,匯通達將真正幫助農民走向科學致富之路,讓他們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