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否認戴威“讓位” 但它可能真的到了最後時刻
作者:張國鋒
曾經,ofo和摩拜這對“雙子星”,是國內崛起速度最快、最受資本追捧、融資速度最快的網際網路企業。但到了今天,摩拜賣身美團,ofo也可能將迎來最後的時刻。
近日,有媒體曝光稱ofo運營主體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由創始人戴威變更成為了陳正江。經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登入天眼查查詢發現,該情況屬實。
變更法人或與官司有關
根據天眼查工商資訊顯示,10月22日,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戴威變更為陳正江,該公司為ofo小黃車背後的運營公司。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共有12家子公司,其中10家現負責人為陳婧,2家現負責人為戴威。
不過,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在天眼查上也發現,ofo小黃車另一個運營主體公司——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仍是戴威,並未修改。
隨後ofo方面對此發表迴應稱,此舉是ofo內部正常的人事變動,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仍是戴威,不會影響公司的任何經營和運營。
在ofo的迴應中指出,法定代表人變更的目的是為了簡化辦公流程、提升工作效率。ofo方面介紹,陳正江於2014年年底加入公司,是ofo前五號員工,目前是ofo中國區業務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對於媒體解讀的“讓位”,ofo方面也明確表示說,法定代表人的變更僅是ofo內部正常的人事變動,不存在某些媒體所解讀的“讓位”一說。
有業內人士對ofo所稱的“正常人事變動”表示了懷疑。在上海社科院網際網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看來,一家公司是不會無緣無故變更法人的,ofo運營主體此時變更法人或者跟該公司近期陷入的債務危機有關係。
今年9月初,上海鳳凰曾釋出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鳳凰自行車因與東峽大通(北京)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涉及金額6815.11萬元。此外,據瞭解,東峽大通還因與物流企業存在合同糾紛被訴訟。
在這種情況下,被起訴公司的法人需要出面承擔法律責任。不過,也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儘管法定代表人即便不再履職,只要其在履職期間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那麼也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但如果法定代表人在履職過程中,公司戰略的制定等方面出現了問題,導致公司陷入虧損或訴訟,只要其在沒有違反相關法規的前提下離職,除非與公司有特別約定,否則不需要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這或許有一絲“保護”戴威的意思?
ofo難逃賣身命運?
事實上,最近一年來,ofo可謂負面纏身。今年9月底,有媒體前往ofo北京總部的辦公場所發現,原來租了兩層的辦公室已經搬遷,“縮小”成一層。
今年下半年,ofo深陷押金難退風波。實際上,去年11月,就有媒體發文稱ofo資金告緊,已經開始挪用使用者押金填補缺口。現在登上ofo的官方 微博 ,底下的大部分評論都是讓ofo趕緊退押金。
同時,裁員也在ofo內部“悄悄進行”。ofo聯合創始人於信曾公開承認,5月中,ofo裁員目標是從1.2萬人降到8000人,大量運維師傅被“優化”,而總部裁員500人。
除此之外,ofo的海外擴張也基本宣告“失敗”。從7月份開始,ofo逐步退出或關停了以色列、澳大利亞、德國、美國、西班牙等地區的部分業務。
這種種跡象表明了ofo可能真的已經陷入資金危局。根據公開資訊顯示,ofo發展至今已經進行到E2-1輪融資。但目前距離最新官宣的融資,已經超過了半年,當初一個月內完成兩輪融資的“風光”已經不在。
據媒體報道稱,到今年5月,ofo單月成本2.5億元,而賬面可用的金額已經不超過5億元。這麼看來,ofo真的已經快要彈盡糧絕。
在最強競爭對手摩拜賣身美團後,不少人預言ofo最終可能也會走上這一條路。近期就有訊息指出,哈囉出行正在跟ofo接洽,商談收購事宜。對此,哈囉出行表示,ofo董事會曾邀請並提議哈囉與其進行合併,但是哈囉方面認為,在當前階段最重要的還是秉持初心、提升自己,紮實做好自己公司各類出行業務。
事實上,哈囉出行背後正是阿里系,ofo和哈囉出行甚至連質押物件都是螞蟻金服。今年3月,ofo就曾將共享單車作為質押物,獲得來自 阿里巴巴 的新一輪17.7億元人民幣的融資。今年9月,也有媒體表示ofo將完成E2-2輪融資,融資金額高達數億美元,領投方正是螞蟻金服。但該訊息至今沒有得到確認,可見阿里對ofo的態度仍十分“曖昧”。
而滴滴與ofo的故事更是版本眾多。不久前就有媒體曝光一份投資意向書顯示,滴滴在8月份曾提出以20億美元的估值收購ofo,並提出新董事會將由5名成員組成,其中2名由滴滴任命,1名成員由所有創始人共同任命,2名成員由滴滴以外的其他投資者任命。包括CEO等在內的所有關鍵崗位必須由滴滴提名、任命、替換或解僱。
但滴滴此後態度堅決表示,傳聞與事實不符,滴滴從未有過收購ofo的意向,也承諾未來將繼續支援其獨立發展。
矽谷著名投資人Roelof Botha 曾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充裕的市場資金讓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得以生存下去,尤其在網際網路行業裡,很多企業整個生命週期都在向外界尋求資本,主動迎合投資者對於回報率的期待,以致於沒有把如何盈利放在第一位。這正好總結了“共享單車”近幾年的表現。
究竟ofo未來將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