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公司到底有基因這一說嗎?

眾所周知,一直以來,騰訊做不好電商、阿里做不好社交的事情被廣泛討論,隨之而來,網際網路公司基因說便成為主流,比較大眾的說法便是騰訊沒有電商基因,阿里沒有社交基因。
騰訊不論是做拍拍網還是易迅網都無疾而終,但是電商之心不死,入股京東、力挺拼多多,甚至聯合了百度和萬達搞出一個騰百萬,就是要在電商領域賭一口氣;而阿里巴巴則是一直以來在社交領域耿耿於懷,從淘寶客的社交嘗試,到支付寶的白領校園圈社交,再到失敗的來往,再到釘釘,到了釘釘的時候,有些起色了,但是釘釘卻卻算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社交產品,或許把它理解為是個高階的ERP和CRM更合適,賊心不死的阿里巴巴無奈最終入股微博涉足社交領域。
所以,一時之間關於網際網路公司基因的討論便甚囂塵上。
網際網路公司真的有基因論這種說法嗎?
我並不覺得。
基因論在生物學上是成立的,比如一個人的相貌、身高,甚至雙眼皮與否,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自身的基因所決定的,但是網際網路公司作為社會化合作的產物,單純的用基因論來定義,就有點淺薄了。
如果網際網路公司存在基因論的說法,那麼門戶網站出身的網易是不具備社交基因的,但是從網易出來的唐巖卻一手打造出了陌陌這一龐大的社交平臺;金山軟體出身的雷軍按說身上並不具備手機的基因,當年剛在手機行業出道的時候還會去向黃章取經,但現在小米手機帝國的基因又是從何而來呢?
所以,用網際網路基因論並不太能解釋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狀況,那麼騰訊做不了電商、阿里做不好社交的根源又是在哪裡呢?
因為網際網路公司是社會化合作的產物,那我們就要從社會化合作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過程。
按照網際網路使用者和網際網路的關係景辰粗略把網際網路公司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網際網路技術剛出現,網際網路使用者基本都是技術從業者,所有網際網路使用者直接對網際網路技術直接整體性依賴,這個階段咱們姑且成為原始網際網路階段,在這個階段,並不存在網際網路公司的概念,只有使用者和技術的直接連線,比如使用者使用E-mail。
第二階段:在使用者對技術的依附前提下,網際網路上一部分技術大牛們開始抱團組建網際網路公司對網際網路技術進行包裝,並對另一部分人提供隔離的網際網路技術服務,比如BBS時代、入口網站時代,這時候網民不需要太高超的技術能力,認字並且會點滑鼠鍵盤就能上網,這時候就形成了大部分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少部分網際網路企業的依附,景辰將此時代定義為奴隸制網際網路時代,在這個時代入口網站是大爺,網際網路使用者是奴隸,整天樂呵呵地為網際網路企業免費創造內容、貢獻點選率,還覺得自己很前衛。
第三階段:在對網際網路企業依附的條件下,開始有部分使用者覺醒,在網際網路上脫離開對入口網站的依附,購買域名、自建部落格,所依附之物開始向其他的事情轉移,比如:域名、頻寬、伺服器、推廣訪問量等等,這時候網際網路進入到封建時代,各路諸侯割據,比如王朔、韓寒、徐靜蕾等等,成為網際網路頭部流量大佬。
第四階段:隨著各種野生站長、大V的崛起,網際網路公司開始意識到這群大V的巨大號召力和影響力,開始推倒原有的依附和控制模式,打造平臺,吸納這些大V入駐,形成一種互利共生的模式,比如貼吧、微博、阿里巴巴、QQ等,這時候便不存在使用者和網際網路公司的依附關係了,所有人都毫不例外的開始依附於一個非網際網路身外之物:資本,資本的巨大影響力開始起到主導作用,什麼先進技術、創新模式、偉大的創業團隊,這些都不好使了,資本能堆起來共享單車這種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資本也能抹殺掉那些技術牛但資本運作差的企業,網際網路發展進入到資本時代,目前正處在這個階段。
第五階段: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成熟,資本的力量會逐步弱化,不論是使用者,還是網際網路企業,最終都會脫離開對資本的依附,在現實中達成網際網路技術、網際網路企業和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和解以及和諧共存,這將會是和諧網際網路時代,要想達到這個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方向就是那裡。
搞清楚網際網路作為社會化合作產物的發展階段後,再來看網際網路公司是否有基因論以及騰訊為什麼做不了電商、阿里為什麼做不好社交就很清晰了。
中國網際網路發展階段一樣不差的一路走來,在前三個階段,不管是使用者角度還是後來的網際網路公司角度,都是技術依附性為主導的,所以那個時候的網際網路就像是跑馬圈地,你只要懂技術,你就有機會,你會做網站你就有可能成為頂級流量的站長,你會做論壇,你就有可能成為天涯、鐵血這種老資格的大哥。
目前網際網路巨頭公司也都是在這個階段成長起來的,做搜尋的百度、做電商的阿里、做社交的騰訊,這時候的網際網路公司具備一種情懷,做我所愛、愛我所做,李彥巨集從國外回來搞搜尋就是因為自己懂,剛開始不賺錢,甚至一度要賣給新浪當站內搜尋引擎;馬化騰仿製ICQ做了社交軟體OICQ,沒有收益,甚至一度要賣給張朝陽;馬雲從學校辭職做海博翻譯社、中國黃頁,最終決定要以阿里巴巴完成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使命,苦撐十年,鏖戰eBay、卓越、凡客誠品,終於熬到現在的巨頭體量。
因為他們的誕生都是做我所愛、愛我所做,以阿里巴巴為例,他的使命就是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那麼電商就是他的必由之路,為了達成使命,他們必需要大促、必須要刷存在感、必須要去做高調的PR過程,用這些最苦最累的付出去向用戶和客戶推廣一個粘性和使用頻度並沒有那麼好的網站,必須要去研發支付寶、合作物流、研發擔保交易的流程,去優化客戶體驗;他們必須要去看未來,必須要去關注整個產業鏈條的方方面面。
騰訊做社交也是一樣,最初的QQ就是一個聊天工具,後續有了QQ空間、QQ社群、QQ寵物、QQ秀等等,這一切阿里巴巴的來往有嗎,會想要去加嗎?不會的,公司的使命決定了努力的方向,阿里巴巴和騰訊在最初的幾年都是號稱不盈利的去做這件事,把各自領域的事情做到了極致,佔據了這個領域霸主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去打巨頭的優勢點,這就有點痴人說夢了,比如想要切入社交領域的子彈簡訊,從它誕生火爆的第一天我就發文表達了自己的不看好,keso說的一句話很好:沒有一個產品是因為做了另外一個產品的精簡版而成功的。就像是我們信賴銀行,地下錢莊並不會因為放款更快這一點而替代銀行,銀行那套繁瑣可能更讓人安心,微信很繁瑣,子彈簡訊很簡潔?可是我們正式因為微信裡面搖一搖、朋友圈、紅包支付等繁瑣功能才被粘附在那裡的。
這句話擴充套件一下,也沒有那個產品是因為做了另外一個產品某些功能上的小創新能夠成功的,所以子彈簡訊的消亡是必然的,同理,子彈簡訊他爹,錘子科技,不斷吹噓自己那點大爆炸、一步、閃念膠囊也不會獲得成功,這不是什麼詛咒,也不是什麼預測,這只是一個社會化組織發展的客觀規律。
肯定有景辰的讀者要提出疑問了,現在阿里巴巴做來往不也可以提出三年不盈利的口號去做這件事嗎?現在資本更充裕了呀,為什麼還做不好?
問題就出在這個資本上,沒有依附資本以前,網際網路公司的狀態是:我要做什麼,所有的資本都是為公司服務,阿里巴巴可以只花錢不賺錢,淘寶網可以宣稱三年不賺錢,甚至三年期滿還可以再續三年,之後就突然發現從其他渠道摘果子了。
但是現在進入到網際網路第四階段:資本主義階段。網際網路公司是依附於資本的,可以說是為資本打工,你做的事情有沒有增值的效率,如果沒有那就砍掉,比如阿里巴巴的來往、口碑網等等,把錢放到增值更快的地方去,比如阿里雲、螞蟻金服等等領域,不是你想不想,而是資本讓不讓,如果公司創始人有足夠的情懷要堅持呢?對不起,你沒有足夠的話語權,北大光華畢業的ofo老大戴威應該算是有情懷的人了,當你決策不能符合資本的增值要求的時候,對不起,要麼照我說的做,要麼你就out,結果ofo的戴威已經被踢出了ofo法人的位置,資本環境下不允許任何公司和個人任性,誰都不好使。
當然這裡面還存在客戶認知的問題,比如我之前說過大家認為在支付工具裡聊天很怪異但是在聊天工具裡支付就很正常,這裡面還涉及到使用者行為學的事情,不展開討論。
網際網路的發展階段前後經歷了技術依附、平臺依附、流量依附發展到現在的資本依附,所以用網際網路基因來闡述騰訊做不了電商、阿里做不好社交這件事,有時代侷限性,更貼合的表達是因為網際網路所處的時代階段,網際網路公司所依附的資本約束,才導致了網際網路公司矇眼狂奔讓資本奔跑的結果,這才導致了公司會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越跑越遠,而在別人所擅長的領域鎩羽而歸。
那麼為什麼很多小公司反而有發展空間?比如今日頭條能從微信朋友圈的重圍中殺出、京東能在阿里巴巴的陰影下突圍,這是小公司的效率問題,和所涉足的點很精巧等各種原因的結合。
不是說在網際網路第四階段資本依附下沒有機會,相反,網際網路依然有大量機會,現在依然有大量需求沒有被滿足,只要找到這樣好的切入點,一定會有更大巨頭公司誕生,就像是在微軟、IBM時代有阿里巴巴和騰訊突圍,在諾基亞時代有安卓、iOS突圍一樣,隨著第四階段的發展和成熟,未來,脫離了資本依附之後,依然有巨量的機會留給廣大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們。
網際網路第五階段什麼時候回到來?
我知道這是你目前為止最為激動和最為關心的問題了,我們從前面四個階段可以看出,網際網路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是百花齊放,所以百花齊放就要允許百花凋零的一個過程,不能說齊放的百花瞬間全部蔫掉,就像是二進位制你想從0到10,那也要經歷過00,01,10的過程不是?
所以,這些網際網路基因一說是不成立的,這些巨頭既沒有做不成什麼的基因也沒有必然能做成什麼的基因,寫到這裡心中出現一道光,那是來自2227年前大澤鄉一位叫做陳勝的一聲怒吼: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