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o開測收費模式:自動駕駛商業化時代

谷歌旗下的無人駕駛公司Waymo日前宣佈,該公司已經在今年三季度增加了Early Rider專案的參與人數,並開始測試定價模型,已經有使用者為乘坐Waymo自動駕駛車輛付費。
可以說,Waymo的這一舉動,實際上已經拉開了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序幕。
Waymo開測收費模式(圖片來自http://www.sohu.com/a/271772175_610300)
Waymo為商業化已經準備了很久
Waymo的前身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Google X自動駕駛專案部。他們從2009年就已經開始做自動駕駛相關實驗。一直到2016年穀歌才正式將自動駕駛汽車開到公路上進行路試。
這時,谷歌的自動駕駛試驗車輛已經在計算機模擬路況中行駛了上億英里,並做了大量的技術積累,以及形成了完成的測試體系。
也就是當前谷歌在為自動駕駛技術上,專門建立了結構化測試區名為“Castle”。在此處通過柵欄分隔,設定了規模龐大的測試道路和交叉路口,建立了超過20000個不同場景的模擬場地。
而且測試之前,無人駕駛車輛還會先進行虛擬道路測試,而且無人駕駛車要學會一個任務要經過超1000萬公里的虛擬測試。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無人駕駛車輛會在“Castle”進行模擬場景演練。
最後谷歌會把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形成結構性資料。
這樣做的目的是,力求讓自動駕駛車輛真正上路時做到“萬無一失”。有了這些技術支援之後,在2016年,谷歌Waymo正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郊區試點無人駕駛,並於2017年4月推出一項名為Early Rider的自動駕駛專案。一年多來,Waymo為該專案的400多名參與者提供免費出行服務。
而通過實際路試,谷歌Waymo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料。本月初,Waymo宣佈其在公共道路上已行駛超過1000萬英里,較2月份時的500萬英里翻了一倍。同時Waymo通過計算機模擬了接近70億英里的行駛里程。
除了技術積累之外,Waymo在2017年從谷歌的Google X部門獨立,也是其進行商業模式探索的重要一步。這樣的Waymo更加獨立,面對市場變化時也能做到迅速轉型,不受谷歌的監管拖累。
同樣,Waymo的商業化模式探索,也將直接影響到谷歌對於未來自動駕駛投入。目前,Waymo已經採購了8萬輛無人車,2萬輛捷豹I-PACE將作為高階的士車型,其餘6萬輛克萊斯勒Pacifica則是常規車型。
不只是谷歌,其他玩家也在考慮自動駕駛商業化
除了谷歌之外,自動駕駛領域有很多玩家。網際網路企業如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傳統汽車廠商也是爭相加入,如通用、福特、奧迪大眾等等。
目前大家都在積極探索自動駕駛的商業場景。這裡主要是因為目前自動駕駛技術上競爭非常激烈,也就說誰先落地商業化場景,誰能樹立標準,然後就能阻止相應的競爭對手進入。
同時自動駕駛的研發和路試相當的費錢,誰能夠找到商業化場景,就意味著誰就能夠從這激烈的競爭中活下去。
前段時間,本田拿錢又出力,找上了通用一起做自動駕駛。也就已經說明當前巨頭抱團取暖已經是一種趨勢,未來自動駕駛行業將進入第一輪洗牌階段,收購和合作市主流。
當個別廠商實驗完成相應的商業化場景之後,自動駕駛行業將會進入到第二輪洗牌。屆時上游技術廠商,下游生產廠商的分化將會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