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定視訊侵權,不在於節目長短
觀察家
一系列視訊侵權案被髮布、被討論,就是倒逼違法犯罪分子在法律的高壓態勢面前保持敬畏之心,這既能激發權利人主動依法維權的積極性,給視訊版權方指明維權方向,也能清朗網路傳播環境,從更高層面加大對著作權這一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
4月26日,全國首例廣告使用短視訊侵害著作權案在海淀法院一審宣判,法院認定上海一條公司未經允許,擅自使用劉先生創作的2分鐘短視訊用於廣告宣傳,應當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50萬餘元。
出現這樣的案例並不偶然。近兩年來,短視訊經歷了井噴式增長。據相關統計,短視訊活躍使用者已然接近6億大關,差不多是全體網民數量的3/4。短視訊也被冠以網際網路最新“流量窪地”的稱號,成為視訊領域與電視臺和網路視訊節目鼎足而立的第三極。
不過,短視訊的野蠻生產,也帶來了惡意侵權的法律問題。
以本案為例,涉案視訊是劉先生自駕某品牌新款汽車至崇禮滑雪的2分鐘短視訊。整個視訊採用專業裝置拍攝,剪輯多個拍攝素材組合而成,畫面高清、製作精良。視訊雖短,卻具有獨創性的著作權構成要件。
然而,一條公司作為專業廣告宣傳媒體,直接將視訊作為廣告投放到其運營的微信微博賬號上傳播,為該品牌新款汽車進行商業廣告宣傳,收取廣告費用,且未署名。至劉先生取證時,視訊閱讀量已累計40萬以上。
無疑,這是一種赤裸裸的侵權。作為一種無形資產,著作權具有商業使用價值,可以給使用者產生商業利潤,這也意味著版權可以進行商業性的生產和經營。那麼,未經允許擅自使用,且又不是屬於合理使用的範疇,自然是對創作者權利的直接侵害了。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一條公司拒不交出涉案視訊的收益證據,海淀法院根據市場定價,按照法定賠償的最高限額進行判賠,這也是迄今為止單個短視訊判賠金額最高的著作權維權案。
換言之,視訊的長短,並不影響對著作權的保護,這種保護應當是一體化、普惠化、扁平化的。就在今年年初,廣東省高階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宣判,維持深圳市場監管局對快播公司開出的2.6億元罰單,這是網路視訊版權侵權罰款數額最大的一單。
事實上,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團體,近年來中國社會的著作權意識在整體上都有了較大提升,不久前“視覺中國”事件就是典型例證。只不過,法治保護有時候遠遠跟不上技術的發展,這也讓不少不法分子心存僥倖——“他們不生產內容,他們只做內容的搬運工”。特別是違法成本低於高額收益時,他們甚至會更加有恃無恐,繼續“空手套白狼”的囂張行徑。
在這個意義上,一系列嚴懲視訊侵權案被髮布、被討論,就是倒逼違法犯罪分子在法律的高壓態勢面前保持敬畏之心,這既能激發權利人主動依法維權的積極性,給視訊版權方指明維權方向,也能清朗網路傳播環境,從更高層面加大對著作權這一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