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耗光千萬融資 首家共享籃球倒閉 共享經濟還有未來嗎?
十月末,曾獲馬笛兒創投千萬級融資的首家共享籃球專案“豬了個球”正式宣告倒閉。公眾號停更、機器無法使用、押金餘額無處可退……共享籃球失敗的軌跡,似乎就是共享經濟衰落的表現。
共享籃球 共享經濟衰敗的縮影
掃碼用球,一小時2元,籃球櫃還能當做儲物櫃使用……2017年三月,“豬了個球”正式進駐共享籃球行業。憑藉 “花幾塊錢,享受世界一流的手感”共享籃球專案,在成立之初,也曾一度在朋友圈躥紅。
然而在獲得千萬級融資之後,“豬了個球”依然只把目光放在共享籃球本身,並沒有拓展出額外的服務專案。雖然不可否認共享籃球創意足夠,但打籃球這件事不是僅僅只用一個球而已,和籃球相應的球場、球鞋和配套的運動裝置,都是缺一不可的。
共享籃球的發展史,就像曾經紅極一時的小鳴單車一樣。憑藉著出色的創意,一度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然而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之後,它們並沒有把目光放的更加長遠,它們認為消費者是為了騎車而騎車,為了籃球而打球……
共享經濟不是單純的共享工具
縱觀近一兩年來共享經濟發展的軌跡,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和共享單車曾經都被資本所看好,也積攢了足夠的使用者量。
然而它們的發展模式都是千篇一律的,下APP/掃二維碼,使用/結束使用,整個過程沒有一絲多餘的想象空間。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支付寶只能天貓購物付款,微信只能跟朋友發文字和語音,沒有朋友圈、沒有花唄沒有螞蟻森林……那還有多少人離不開手機?
我們可以看一下共享單車如今唯一上岸的哈羅單車,它在被螞蟻金服注資之後,旗下不僅包含有單車、助力車、汽車,同時還將介入出行的網約車和生活類服務等。在全面接入阿里巴巴生態體系之後,哈羅出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共享單車品牌,更是成為阿里巴巴“三公里新零售生活圈”最主要的出行工具。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哈羅單車早已不是簡單的共享單車品牌,而是肩負著打通阿里巴巴線下新零售事業線的生活服務工具。
對比曾經叱吒風雲的摩拜單車、ofo,我們很輕易的就可以發現,共享經濟不是共享工具,如果創業者都把自己的專案理解成“為使用者提供工具”而不是“為使用者提供生活方式”,那麼再好的專案也只能成為下一個“豬了個球”。
2017年4月,明星投資人朱嘯虎曾發朋友圈迴應共享經濟專案,“聽說創業者為我們量身定製了一系列共享經濟專案,共享雨傘,共享籃球,還要到我們辦公室來堵我們的門。堵門的就不必來了,我在辦公室的時間也很少。”
共享經濟從造福消費者的生產工具,變成創業者的搖錢樹,也就是這一兩年時間。或許,從朱嘯虎發現共享籃球是服務於投資者開始,它就已經失敗了。
隨著共享經濟熱度消退,共享經濟還有沒有未來,這是一個很難判斷的問題。或許,未來只有那些致力於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共享經濟,才能夠在資本寒冬中堅持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