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作的畫拍出了 40 多萬美金,那麼 AI 譜的曲表現幾何?
當 AI 能夠看穿作曲家規律,藝術也成為了它向人類挑戰的又一盤棋。
上面的這幅畫作叫《Edmond de Belamy》,乍一看可能是某位古代大師的作品,但其實它是由 AI 通過演算法繪製而成。近日,它以 $432,500 美元的高價拍出,創歷史新高。但屬於 AI 創造的人類世界藝術品範疇並不只是畫作而已,音樂就是如此,像巴赫這樣的作曲家,他們通常遵循一種清晰、階梯式的流程,很容易開發出一種演算法。因此以目前的趨勢來看,藝術創作正在變成被人工智慧演算法“攻城略地”的下一領域,儘管之前,這被認為是機器無法代替人類完成的為數不多的領域禁地。
今天,動點科技就來為大家介紹另一個團隊所創造的人工智慧——它所創作的配樂可以以假亂真甚至發售了專輯。
AIVA Technologyies 發明創造的是一種人工智慧產品,它能夠為電影、視訊遊戲、商業廣告和任何型別的娛樂內容創作配樂。 AIVA 通過閱讀大量偉大的作曲家創作的音樂來學習音樂創作藝術,比如:莫扎特、貝多芬、巴赫,以此建立一個數學模型來學習“什麼是音樂”。即 AIVA 能夠僅僅通過現有的音樂作品,來捕捉到音樂理論的概念。我們先來看(聽)幾段它譜寫的專輯中的作品吧(點選圖片可傳送至專輯頁面):
AIVA 的製作團隊表示,上面這張名叫《艾媧》的專輯名字具有特定的含義。“艾”寓意“長者”,同時也代表 AIVA 是學習自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媧”來自“女媧”,女媧創造了人類而 AIVA (艾媧)則創造音樂。另外,這也給它在中國市場的登陸披上了一層接地氣的外衣。
來自該團隊的安山特地向動點科技強調說:AIVA 不是用 “強化學習技術”, AIVA 背後的技術是基於使用強化學習技術的深度學習運演算法則。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特殊型別,通過對多層“神經網路”進行程式設計,可以在不同的輸入點和輸出點之間處理資訊。這使得人工智慧能夠理解和建模資料中的複雜的抽象性,比如旋律中的模式或一個人臉上的特徵。更直觀的解釋,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張例圖:
有音樂大師參與並且加入了機器學習人類曲庫的功能後,AIVA 甚至可以比我們更加理解莫扎特、貝多芬、巴赫等古典先驅。
對於為什麼選擇古典音樂作為專輯創作的型別時,安山解釋道:“這些的音樂版權都是已經失效的。雖然 AIVA 所聽和學習的音樂確實是沒有版權的,但它自己的作品並不在公共領域,因為它們是在法國作曲家協會( SACEM )下注冊的。”當然,除了最開始對古典音樂的探索,該團隊也在教授其人工智慧學習任何風格的音樂。現代音樂所提出的挑戰不是作曲本身,而是樂器儀器和聲音設計。
此外,AIVA 的創造者希望通過人類和機器將合作來達到他們的創造潛力,而不是互相取代。安山雄心勃勃地告訴我們,“AIVA 最終會創造出提供技術支援的音樂引擎,通過 AI 提供大量的音樂創意來增強作曲家的創作能力。”
至於下一步,該團隊還要創造出獨特的聲音,使他們的音樂在人工智慧中脫穎而出並達到人的水平,商業模式則暫時不做考慮。據悉,AIVA 團隊位於法國,擁有數十人,他們的產品得到了法國作曲家協會( SACEM )的資格認證,成為人工智慧領域首個獲得國際認證的虛擬作曲家,並且還得到過盧森堡總理的大加稱讚。資本方面則是由當地的 Luxinnovation 孵化器提供支援。
其實,用人工智慧代替藝術家的工作並非天方夜譚,此前美國歌手、網路紅人泰琳·薩頓 Taryn Southern 就曾表示,她準備製作一張名為 “I AM AI” 的專輯。據稱,這將是世界第一張由 AI 作曲的專輯。目前,其首支名為 《Break Free》 的歌曲已經發布,薩頓使用的 AI 音樂製作軟體由 Amper 開發,當用戶通過它輸入比如情緒、風格、節拍在內的變數以後,AI 就會開始自動譜曲。比如說,你可以告訴它,讓它創作一首搖滾風格的悲傷一點的歌曲,它就會照辦。
由此可見,人機耦合的時代正在到來,這正如開頭我們提到的那幅 AI 創作的天價油畫右下角簽名刻著的那樣——“藝術創造不只是人類的專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