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和省錢的機會,都在「流程」!這位華裔創業家改善了送餐流程,做出了40億美金的公司(二之二)
在美國,很多小商家因為成本考量,都無法自行提供外送的服務。因此,很多外送平臺,特別是食物相關的,例如:GrubHub、Uber Eats 都在這裡快速成長。
DoorDash 也是一家知名的外送平臺,它的創辦人 Tony Xu 在史丹佛念 MBA 時,想要協助在地小商家解決外送的問題,因此創辦了一家名為 Palo Alto Delivery 的公司來進行一系列的小實驗。數年後,這個小實驗變成了一家價值 40 億美金的「獨角獸」(指成立不到 10 年但價值 10 億美金以上,而且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科技公司)。讓我們來看看 Tony 是如何辦到的!
創新點:身為創辦人依然親自去外送,讓 Tony 真正瞭解外送司機會遇到什麼問題,並且要如何協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
本文 2 大重點:1. 在確認經營模式可行後,快速的募集更多的資金並擴張到其他城市。2. 利用親自接觸顧客的經驗改善流程,積極的規劃跨足其他產業。
1. 在確認經營模式可行後,快速的募集更多的資金並擴張到其他城市
2013 年 Tony 從史丹佛畢業,他決定要繼續經營 Palo Alto Delivery,但是,他也瞭解他們過去所做的一切都是無法「擴張」的。當時,Palo Alto Delivery 還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每天只要能夠收到 25 筆訂單,對 Tony 來說就是不錯的成績了。
Tony 瞭解如果要讓這家公司成長,他們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曝光度。於是他報名參加 Y Combinator (美國著名創業孵化器)而且成功被錄取了。
(同場加映: ofollow,noindex">創業不只是賺錢!Y Combinator執行長給高科技創業家的2大建議 )
Y Combinator 提供了他們 20000 美金的創業資金,更重要的是,Tony 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潛在的投資者。因為,所有知名的創投基金,都會從 Y Combinator 中找尋值得投資的公司。
這時,Tony 和其他的創辦人決定要為 Palo Alto Delivery 改一個更容易被記得的名字。他們對新名字有 3 個要求,容易拚、容易讀、以及網域還沒被註冊。在經過了一份挑選後,他們找到了 DoorDash 這個名字,因此就決定要 用它。
雖然這個時候,DoorDash 依然只有網站(沒有任何的 App),但是他們還是成功的在 Y Combinator 的 Demo Day 中取得了 240 萬美金的種子資金。
在有了足夠的資金後,Tony 決定到一個規模比較大的市場,San Jose (史丹佛大學附近的城市) 去測試這個概念是否真的可行。他們也在這個時候推出了手機版 App,為行動裝置顧客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在 DoorDash 剛開始營運的第一年,Tony 和創辦人們不但要管理公司的大小事務,他們就和在史丹佛時一樣,自己負責開車外送大部份的食物。而這段時間,Tony 和團隊首要的任務,就是為顧客、餐廳、以及外送司機建立出一個完整的流程。從顧客下單,到餐廳能夠開出發票,到司機能夠準確的將食物送到顧客手中,這中間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Tony 和團隊都要事先考慮。
(圖片擷取: Philly Influencer )
Tony 相信,一個滴水不漏的流程將能夠減低他們的營運成本,這樣,他們就能夠減少顧客需要負擔的運費。因此,Tony 運用他和其他創辦人的人脈,找來了一群優秀的工程師,將 Door Dash 每天營運所得的資訊 (例如:各種餐點的下單量、餐點需要的準備時間、司機送餐需要的時間等) ,轉換成大資料的一部分,然後再將這些資料回饋到 DoorDash 的流程中,讓流程變得更精準。
而在行銷方面,Tony 印製了大量的傳單,然後帶著這些傳單一家家餐廳拜訪,直到他們有 50 家願意合作的餐廳。
在 San Jose 經營了幾個月後,Tony 就發現他們成長的非常迅速。因此,他就開始規劃籌募更多的資金,讓 DoorDash 能夠發展到 舊金山 灣區以外的地方。2014 年的 5 月,DoorDash 在 A 輪募資中得到了 1730 萬美金,開始建立專門的業務團隊 。
2018 年的 3 月,DoorDash 在 D 輪募資中取得了 5.35 億美金,然後又在 8 月的 E 輪募資中另外得到了 2.5 億美金,讓 DoorDash 的市值成長到 40億美元。 而 Tony 期望在今年結束前,DoorDash 會在 2000 個不同的城市中為顧客提供服務。
(同場加映: LinkedIn創辦人告訴你,企業成功關鍵在於「閃電擴張」 )
2. 利用親自接觸顧客的經驗改善流程,積極的規劃跨足其他產業
為了讓客戶擁有更好的服務,Tony 每天依然不停的思考要如何改進 DoorDash 的流程。它們不但建立了各種支援系統來為不同的餐點計算最短的運送路線,以及準確的評估送達時間。而 Tony 和創辦團隊在創業第一年的親自外送經驗,在這個時候讓他們清楚的知道,司機們會面對什麼問題,以及要如何才能夠提升外送的效率。
就算是已經成長成為一家價值 40 億美金的公司,Tony 和創辦人們每個月還是會找一天親自去外送,以確保他們能夠知道整個流程有什麼還可以改善。
(圖片擷取: DoorDash )
DoorDash 目前主要的營收是來自向顧客收取從 1.99 到 5.99 美金的外送費,以及向餐廳收取每筆訂單的抽成。
雖然目前 DoorDash 有非常多的競爭對手,但是,Tony 相信外送的市場夠大,因此可以容納非常多的競爭者。更重要的是,DoorDash 最終的目標並不是單純成為一家食物外送公司。它的目標是要為任何在地商家提供外送服務,不管是餐廳、花店、還是零售店。
(同場加映: 如何確保送到家的披薩是熱的?在運送的路上再烤!這家新創公司把運輸從「成本」,變成「商機」! )
根據 Tony 在 5 年前做的市場調查,在美國就有超過 800 家快遞公司。而且這些公司,很多都還沒有線上上交易。例如,在餐飲業中,就有超過 95% 的交易是透過電話或到店中消費。因此,Tony 相信 DoorDash 還能夠為商家們提供更多的服務。
另外,為了確保顧客能夠有多元的選項,DoorDash 已經和美國餐飲業前 100 大品牌中的 90% 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其中包括了 Wendy’s、 Burger King、IHOP(主打:鬆餅、三明治等)、The Cheesecake Factory 等。
而為了要確保各種餐點都能夠快速的送到顧客的手中,Tony 甚至會為各商家做特殊的安排。例如:The Cheesecake Factory 有一家門市位於舊金山市中心梅西百貨的 7 樓,所以,外送是非常困難的事(舊金山市中心的交通和停車位都是大問題)。因此,DoorDash 和百貨公司簽訂合約,確保它們的司機能夠有專屬的停車位,以及使用只有百貨公司員工才能使用的專屬電梯,好讓司機們能夠更快的取得餐點。
(圖片擷取: Mystic Hotel )
Tony 希望,在 10 年後,DoorDash 會是連結消費者和店家的主要工具。任何人想經營零售商店,只要找到 DoorDash,就能夠解決客源、外送以及其他的煩惱。
當年 Tony 在史丹佛時,曾經問過他想協助的小商家:「如果我今天給你一支能解決你任何問題的魔杖,你希望解決什麼問題?」。Tony 希望在不久的未來, DoorDash 會真的成為這支「魔杖」,解決小商家面對的所有問題!
(想知道 Tony 在史丹佛做了什麼小實驗?請看: 賺錢和省錢的機會,都在「流程」!這位華裔創業家改善了送餐流程,做出了40億美金的公司(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