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也玩網際網路公司打法 營收1%投入金融科技成風
“零售金融”的大旗正在被中國銀行界高舉高打。
10月24日、30日,“重零售”的平安銀行、招行先後釋出了2018年三季報。
早在2017年8月中下旬各銀行中報釋出時,零售業務營收佔比排名前七名裡,以招行的49.81%居首,常熟銀行次之,達42.32%,工商銀行39.09%居第三,但零售業務營收體量最大,達到1415.56億元。第四至第八分別為光大、建行、民生、平安、中行。零售業務佔比均在30%以上。其中,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收佔比為40.0%。
當招行零售業務營收佔比在2017年超過50%達到51.29%之後,今年上半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營收佔比以51.22%,成為股份制大行裡“重零售”業務的第二家。
此時,距2017年上半年僅過去一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佔比飆升11個百分點,近兩年以來淨利潤貢獻率更是從29%飆升到68%。
表1:招商銀行、平安銀行2018年前三季度零售業務營收、淨利潤情況

麥肯錫報告更顯示,自2009年開始,零售銀行業每年以23%的速度遞增。
幾十年來,中國銀行業的兩大業務對公和零售角色正呈現對調的趨勢。三十年河東過去,河西的三十年正在到來。
1、銀行也玩網際網路公司打法2016年以來,早期遊戲公司、網際網路公司的考核大法——MAU(月活躍使用者人數)也開始被視為銀行零售業務命門。這些更能體現使用者粘性得數值,意味著銀行零售業未來收入、利潤增長潛力。
今年三季度報中,平安銀行直接丟擲MAU另一個強相關得狂飆資料——管理的零售資產資產規模AUM達1.3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0.8%。這是因為——如果說MAU意味著可變現的客戶數,AUM就是可變現的直接業務規模了,而AUM取決於MAU的相關數量。
上海銀行也同樣加入高速狂飆的隊伍,其三季度末零售客戶綜合資產(AUM)達到4931.8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75%。個人貸款和墊款餘額(含信用卡)2507.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4.86%,增長罕見。
在三季度報中,常熟銀行儲蓄存款和個人貸款增速仍然亮眼。2018年9月末,常熟銀行儲蓄存款達605.24億元,較去年年末增加15.85%;個人貸款規模達452.16億元,較去年年末增加21.67%。個人存、貸款佔到了各自業務板塊的近一半。
波士頓諮詢(BCG)曾預判,2015年-2019年亞太地區零售銀行業務收入複合年均收入將在8%左右
值得注意得是,在零售淨利潤貢獻上,發達國家零售銀行業務利潤佔了銀行總利潤的50%以上,而在我國這一比例不到20%,發展潛力巨大。
銀行業的大行中,招行和平安銀行也已超過這一門檻,今年前三季度,零售業務淨利潤貢獻率佔比最大的平安銀行已佔比達到68.0%;招行截至今年上半年的零售淨利潤佔比為54.44%。
2、“營收1%”投入金融科技現象MAU這一網際網路公司的考核玩法飛入銀行體系,也是典型的金融科技玩法。
銀行零售業務的特徵就是“輕資本”、“輕資產”,銀行業轉型這一業務的思路大多是加碼金融科技、擴大零售客戶基礎和MAU,才能形成規模效應降低運營成本。
今年上半年,招行行長田惠宇曾說,未來三年,以實現招商銀行、掌上生活兩大App月活躍使用者數的量級增長作為全行未來三年提升客戶體驗的重點突破口。
說到底還是MAU。實際上,而過去幾年招行的兩次大躍進,都是“以AUM(管理客戶資產規模)取代存款創新財富管理新模式實現的”(田惠宇語)。
籠統來說,MAU和AUM可以概括了銀行零售轉型的方向,但實現起來,仍需要金融科技的加碼。
各大行也不曾一次對外喊話,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多家銀行以營業額的1%作為每年的投入資金。
表2:招行、中行、平安、江蘇四家銀行金融科技投入情況

對商業銀行零售業務來說,銀行金融科技產出的反欺詐、加密、風險控制等成果,與零售規模化強相關,普華永道釋出的《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顯示,55%的銀行已與金融科技公司在上述領域達成合作,62%的銀行未來1-3年有這一意向。
資料來源:普華永道《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
BCG曾報告中提出成為卓越零售銀行的四項前提,均與金融科技強相關,包括:1)瞭解、加強並深化客戶關係。2)利用數字技術從前臺到後臺重塑客戶體驗。3)建立敏捷、簡單、高度協作的組織;4)提高數字化能力。
BCG在報告中說,銀行需要從以產品為中心轉變成以客戶為中心,考慮通過數字平臺,擴大產品服務範圍,以提供非傳統服務。“儘早暴露問題以降低失敗成本,以實戰經驗提高數字化能力。”
隨著各銀行以營收1%投入金融科技,這一慣例正在成為加碼零售業務的風潮。